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肿块边界清晰,多呈卵圆形,密度较均匀,平扫密度低于竖脊肌,常见小点状钙化,偶有囊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弱于竖脊肌。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该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GNB)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经CT检查发现的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4例,分析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区2例,腹膜后1例,骶管内1例。病灶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明显侵犯周围器官,肿块包绕周围大血管,瘤体最大径均>5 cm。CT上密度多表现为不均匀,伴钙化1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征,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肿瘤发现晚、体积大,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链是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征表现,但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易自生  刘一平  杨帆 《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9-730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讨论其影像特征。结果 :肿瘤位于脊柱旁或肾上腺区 ,直径均 >3 .5cm ,呈卵圆形 ,有完整包膜 ,呈较均匀低密度或欠均匀 ,多数病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或欠均匀强化。结论 :节细胞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 ,CT能作出正确的定位及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薛鹏  郑红伟  马秀华  陈勇  张斯佳   《放射学实践》2012,27(7):779-781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中4例病灶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圆形、椭圆形(5例)或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晰,无周围软组织和血管受侵犯征象。6例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有沙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肿块无强化,1例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6例均呈轻度线条样或云絮样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扫描资料,重点分析其CT影像及强化特点.结果 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椭圆形,边界清楚.5例病灶密度较低且均匀,2例病灶含沙粒样钙化.增强扫描后4例病灶呈进行性均匀强化.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其CT表现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定的定位征象.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扫描资料,重点分析其动脉期强化特点. 结果 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4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5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病灶中心部分囊变,2例病灶含针尖状钙化.增强扫描后1例病灶呈均匀性强化,4例无强化. 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材料完整的4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果:4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右侧3例,左侧1例。肿瘤直径4~8.9cm,平均6.5cm。肿瘤大部分呈卵圆形,边界清晰,无周围组织和血管侵犯,平扫密度低于肌肉,内可见小点状钙化,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特征性CT表现,但确诊应根据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区,4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其中1例病灶内有点状钙化。肿瘤直径3.5~10.9 cm,平均5.4 cm,呈卵圆形,有完整包膜,肿瘤边界清晰,无周围软组织和血管侵犯征象。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CT平均值28.3 HU;动脉期增强CT平均值32.4 HU;门脉期CT平均值38.6 HU。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确诊仍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9.
赵越  杨斌 《放射学实践》2019,34(3):316-321
【摘要】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后纵隔脊柱旁19例(右侧14例,左侧5例);肾上腺10例(右侧7例,左侧3例);椎管内外多发6例,其中3例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合并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椎管内外单发2例;腹膜后5例。43例均边界清楚,25例呈椭圆形或梭形,9例呈类圆形,9例形态不规则。22例伴有伪足或呈嵌入式生长,13例脊柱旁病灶部分嵌入椎管内,造成相应椎间孔扩大。CT平扫9例出现钙化,30例CT增强扫描,其中22例动脉期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不均匀强化,3例中度强化,9例延迟期可见条片状或絮状强化。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8例可见条索状稍低信号。12例MR增强扫描,其中8例呈轻度斑片状或絮状不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病灶位于后纵隔、腹膜后或肾上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呈伪足或嵌入式生长,密度/信号均匀,CT可见钙化或MR见漩涡征,增强扫描条索状或絮状轻度强化,应首先考虑诊断节细胞神经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块位于纵隔7例,肾上腺2例,腹膜后1例。肿块边界清晰,呈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8例,肿块大小为1.2cm×2.2cm×3.0cm~6.5cm×6.5cm×7.5cm,4例肿块有嵌入性生长特点。CT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均匀者9例,密度不均匀者1例,其中3例伴有颗粒状、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后,肿块表现为不同的强化型式,其中,1例肿块无强化;7例肿块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轻度强化;2例肿块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明显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强化型式,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清晰显示病变同周围血管及器官之间的关系,并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2例位于颈部,4例位于后纵隔,4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骶前,1例位于肾门区.肿块边界清晰,2例病灶呈圆形,3例呈类圆形,8例呈不规则形.不规则形中,6例呈塑形生长,包绕或推移周围血管,但血管形态正常,无侵犯征象;2例侵及椎间孔.CT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9例,其中2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增强后5例病灶无强化,8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轻至中度持续强化.镜下示:肿瘤含大量黏液基质,其间散在成熟的神经纤维细胞、胞浆丰富的节细胞和梭形的Schwann细胞.结论 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病理特点有很好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 CT显示肿块边界多清晰,呈圆形或卵圆形,平扫密度较低,内可见钙化点。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逐渐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罕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在病理检查时发现有神经节细胞异常增生,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肾上腺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6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 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肿块均呈椭圆形或梭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其内多数密度均匀.所有病变均位于右侧,其中2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无强化或呈轻度延迟强化.MSCT薄层图像可显示肿瘤内特征性血管(肋间后动脉)走行,血管未见变窄或闭塞.2例伴脊柱侧凸.结论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作对比.结果 8例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发生于脊柱和脊柱旁区,圆形2例,伴足突的不规则形6例;7例边界完全清楚,1例部分边界清楚;5例CT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3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2例肿瘤内可见强化线条影.5例MRI T1WI表现为稍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度明显强化,3例肿瘤内可见典型“漩涡征”.肿瘤镜下表现具有特征性,为黏液基质背景下大量梭形细胞及散在的或巢状分布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S100(+),NF(+),Syn(+),CgA(+).结论 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好发部位为脊柱及脊柱旁区,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青霞  刘玉  丁蓓  凌华威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4-416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提高节细胞神经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后纵隔,9例位于肾上腺,8例位于腹膜后间隙,病灶平均大小约4.2cm,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可进行性增强,肿瘤包绕血管但管腔不狭窄,5例肿瘤内出现点状或条状钙化。结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其它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分析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与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9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位于颈1/2椎管内病灶为双侧发病。后纵隔12例,椎管内外5例,后腹膜3例,肾上腺8例,淋巴结2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影,低于邻近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持续性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内见弧形、斑点状钙化。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发生于后纵隔、腹膜后、肾上腺、椎管内外及淋巴结等部位时又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了解这些共性与个性,对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29例)、MRI(10例)表现.结果 32例患者共33个病灶,双侧1例,单侧31例,肾上腺25个,肾上腺周围8个.肿瘤长径为1.2~18 cm,平均7.5 cm.3例病灶随访有增大,其中1例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除2个长径>12 cm呈嵌入样生长者外其余病灶均有较完整的包膜,4个较小的病灶呈圆形、类圆形,较大的29个病灶呈分叶、伪足形,大部分呈钻孔样生长.10个病灶有斑点、结节状钙化灶,1个病灶有小囊变,3个病灶有明显分隔.CT平扫:23个病灶呈低密度,3个呈混杂密度,3个呈中等密度;CT增强扫描:21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中度强化.MRI平扫:T1 WI呈较均匀低信号6例,不均匀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不均匀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7例.结论 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成分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并可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均位于右侧肾上腺。肿瘤直径3~6cm,平均4.6cm。呈椭圆形者7例,1例呈圆形。肿瘤边界均清晰,无周围组织和血管侵犯征象。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平均28.8±4.6HU,内有点状钙化者3例(37.5%)。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平均38.7±8.8HU。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CT表现,但确诊仍依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增强).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颈部,7例位于后纵隔,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8例位于肾上腺.边界均清楚,形态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呈现"漩涡征".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延迟增强及MRI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结果:所有肿块均边界清楚,其中3例呈铸型或嵌入生长,1例侵犯椎间孔;2例可见小斑点钙化;超声显示3例呈轻度不均匀性低回声,内可见条索状间隔回声;1例不均匀低回声内见血流信号。CT平扫呈均匀性低密度,CT增强扫描1例无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包膜轻度强化,其中1例无延迟强化,1例呈进行性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包膜及间隔轻度强化,并见包膜及间隔轻度延迟强化。MRI T1WI呈均匀性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优于超声;当其出现特征影像表现时,需要考虑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