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磷酸咯萘啶(简称“735l”)与伯氨喹啉配伍组成复方,对间日疟疾进行根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78年、1979年分别以“7351”总量1.2克及1.6克配伍伯氨喹啉总量90毫克三日疗法,在胶县低疟区进行现场观察,并设氯喹配伍伯氨喹啉八日疗法作对照。今将两年来不同剂量的“735l”配伍伯氨喹啉根治间日疟疾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一、病例选择及观察方法: 凡有发冷、发热、出汗等明显疟疾症状,经厚薄血片检查疟原虫阳性者,采取随机  相似文献   

2.
伯氨喹啉已被认为是目前根治间日疟疗效最佳之抗疟药。但应用时药物反应较多,其反应可包括各系统的症状,特别重要者为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及发绀等。目前对于伯氨喹啉药物反应的报告多为有关溶血方面,而对临床上各系统的反应作较大规模及较详细观察的报告则较少。本文报告1964年在广东省英德及清远两县的部分地区进行疟疾春季抗复发治疗时所观察的3,966例服用伯氨喹啉时药物反应结果。材料及方法材料取自1964年2月在英德及清远两县的部分地区进行疟疾春季抗复发治疗时服用伯氨喹啉及部分合  相似文献   

3.
在疟疾治疗中,经常以青蒿素配伍磷酸伯氨喹治疗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恶性疟等疟疾,效果显著,其中磷酸伯氨喹在联合治疗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药典采用电位滴定法(磷酸伯氨喹)和永停滴定法(磷酸伯氨喹片)测定磷酸伯氨喹含量。本文通过不同方法测定青蒿素磷酸伯氨喹片(简称青伯片)中磷酸伯氨喹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永兴县1989-2009年期间县人民医院、县CDC就诊、报告的高龄残存远期复发疟疾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永兴县近20年期间,共发现9例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5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1岁.9例病例从感染初发至最后复发时间为39-54年之间,平均为49年.结论 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属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少见类型,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显示,部分未经抗疟规范治疗及漏治的高龄间日疟患者,在长达十几及数十年之久仍可出现远期复发,临床应予重视,避免漏诊;在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其防治策略应以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复发病例引起的传播为重点,规范抗疟治疗,加强监测,防止残存病例引起的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入院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收治的疟疾患者51例,对患者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例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中,根据病情调整蒿甲醚用量,治疗效果良好。在19例恶性疟疾患者治疗中,应用了青蒿素类注射剂及青蒿素类复方,治愈率高,但单用青蒿素类注射剂方案有待优化。对于20例间日疟和2例卵形疟,3例患者使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15例患者选用青蒿素类联用伯氨喹,两种方案的效果均良好;4例患者单用青蒿素类方案,有1例间日疟复发。对症治疗及辅助用药较为合理。结论 入院的51例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总体合理、规范,治愈率高;但对间日疟和卵型疟的根治及疟疾复发的预防,治疗方案有待优化,需关注联合用药问题,特别是伯氨喹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田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罗 《右江医学》2001,29(5):429-430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 1991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2年起展开了防止疟疾复燃与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工作。现将 1992年~ 1999年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防治内容与方法   1.病例侦察和治疗 加强全县各村屯巡回侦察工作 ,通过主动和被动侦察 ,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 (四热 )病人取血镜检 ,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取血后即给予假定性治疗 ,即氯喹 0 .6 g ,伯氨喹啉 15mg ;对确诊的现症病人或带虫者均给予氯喹…  相似文献   

7.
间日疟地理分布广,是现今疟疾控制和消除的最大挑战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各类相关数据库,综述了间日疟控制和消除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进展。各类来源的研究资料显示间日疟更易于传播,媒介控制措施效果差;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常规检测困难;磷酸伯氨喹啉(唯一根治药)安全性低。为应对这些挑战,现正在从传播阻断、实验诊断、抗疟药物和方案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磷酸伯氨喹啉(简称伯喹)是间日疟治疗中迄今为止,视为毒性最小、效果最好的抗复发药。即使这样,伯喹仍有疗程过长,毒性较大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多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伯喹结构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探索,借以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抗复发药,已成为当前抗疟药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缅甸北部边境地区疟疾发病急剧回升,其中克钦邦拉咱及附近地区2023年年带虫发病率是2019年21.47(95%CI:18.84-24.48)倍,导致云南输入病例数从2019年的188例回升到2023年398例。缅北地区除军事冲突影响外,也因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与缅甸建立的边境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及其疟疾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为此,建议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评估出中缅边境地区现行疟疾跨境传播措施的执行质量和效果,并针对目前缅北地区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特点,需要提供大量能阻断疟疾传播和根治间日疟的伯氨喹啉,同时为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死亡和防止输入再传播,云南边境地区仍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意识和警觉性,以及中国对输入性疟疾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冬季月平均温度10℃以下,或春季月平均温度15℃以下,不能引起传布与流行,达个时期叫做流行休止期。我国除南部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疟疾流行都有休止期。从目前看来,休止期治疗是各春季疟疾防治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控制和消灭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疟疾流行休止期治疗的意义疟疾的一般临床经过可分为潜伏期、新感染原发期、潜隐期及远期复发期。间日疟在新感染原发期及远期复发期之间的潜隐期可达半年至一年以上。在流行休止期,疟原虫继续在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复发是可能的,但大部分病人在此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系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这些缺陷的红细胞遇到某些药物如伯氨喹啉、砜类、磺胺类、水杨酸类等易发生溶血。我地区海康县是广东高疟区,以往用伯氨喹啉进行人群抗疟疾复发治疗时,在疗程中常见到一些急性血管内溶血病例,有些发生死亡。引起溶血的原因,认为是与服药者的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有关。为了解此疾病的发病率和今后开展较大规  相似文献   

12.
疟疾在我国是限期要消灭的传染病,但是1966~1976年的十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灭疟工作近于停顿,不少接近消灭的地区,复又流行,新病例不断发生,对农民健康危害极大,本着要认真总结经验,有必要把我国过去药物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成就加以总结,以供今后工作的借鉴。为了便于总结,先简化以下名词。乙嘧指乙胺嘧啶;氯喹指氯化喹啉;佰喹指佰氨喹啉;周磺指周效磺胺;“防疟片1号”、“防疟片2号”、“防疟片3号”简称1号片,2号片、3号片。一、疟疾的预防服药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采用“乙嘧”预防服药,黄氏等报告用本药50~100毫克,预防间日疟的完全抑制期为14~20天,据此,则应每2~3周服药一次直至整个流行季节。杨氏用本药50毫克每两周一次预防服药对控制间日疟、恶性疟作了观察,他选择某大队全部人口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疾治疗的关键是根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迅速解除病人痛苦,保证病人及时恢复健康;而且关系到能否及时消灭传染源、防止疟疾传播流行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氯化喹啉(以下简称氯喹)和伯氨喹啉(以下简称伯喹)配伍疗法,由于耐药性及耐药虫株的产生,已使该疗法的疗程由三日改为五日,近几年来又改为八日。不但疗程长、副作用大难以推行,而且根治率在某些地区也越来越低。因此寻求新的根治药物及新疗法,已成为国内疟疾防治工作者近几年来研究的重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曾于1970年合成了一种抗疟新药——磷酸咯萘啶(简称“7351”),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不同种族之间P450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直接影响约90%临床常用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英国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分析提示,目前广泛用于根治间日疟患者的伯氨喹啉药物已经不再适合临床用药,其理由是全球间日疟患者中有超过20%存在CYP2D6基因代谢受损,导致对患者肝脏内潜伏期的休眠子根治无效,同时还有14%的...  相似文献   

15.
间日疟为主要的疟疾类型之一,地理分布广,是现今控制和消除疟疾的重要挑战之一。相关文献显示,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间日疟更易于传播,不同地区间日疟遗传结构有差异、交叉感染和复发趋势明显,且能够引起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间日疟感染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综述了东南亚地区间日疟流行情况及其检测、防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伯氨喹啉(简称伯喹)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是我县应用伯喹十五年来首次发现。1975年春,我们采用伯喹合并乙胺嘧啶八日疗法,对73、74年有疟疾病史者及其家人进行抗复发治  相似文献   

17.
225例间日疟患者G6PD缺乏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亚市间日疟患者对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状况,为预防患者在服伯氨喹治疗过程中因G6PD缺乏而引起溶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25例间日疟患者血液用"米基牌"定性定量G6PD比值法进行快速筛查。结果 225例患者中G6PD缺乏共19例,阳性率为8.4%;其中黎族10例,占53%;苗黎1例,占5.3%;回族5例,占26.3%;汉族3例,占15.8%;男性9例,占47.4%;女性10例,占54.6%。有23%患者怕服伯氨喹啉出现溶血,1.2%患者因服用了伯氨喹啉发生了溶血反应。结论三亚地区疟疾患者G6PD缺乏发生率较高,通过G6PD快速的筛查,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是避免疟疾病人治疗时出现溶血反应最有较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怒江峡谷海拨1 600m以下均属疟疾流行地区,年均发病数在600例以上;发病以间日疟疾为主;为防止部分间日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中因G6PD缺乏,服用伯氨喹啉片后产生溶血,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属泸水、福贡、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1~6月份,休止期根治前对上一年有疟史的人开展了G6PD缺乏筛查工作。方法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结果共筛查2009年有疟史者412人;其中有强荧光反应的357人(G6PD不缺乏),弱荧光反应的44人(轻、中度缺乏),无荧光反应的11人(重度缺乏)。结论以此为依据,对G6PD缺乏者不再作为休根对象,为我州顺利完成休止期根治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青蒿琥酯片联用伯氨喹啉治疗疟疾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青蒿琥酯片联用伯氨喹啉治疗疟疾25例(观察组)与采用氯喹联用伯氨喹啉治疗疟疾3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退热时间、治愈率、复燃率及副作用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及96.9%(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9.7±11.8)h,低于对照组的(31.5±18.1)h(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均未见复燃.结论 青蒿琥酯片联用伯氨喹啉治疗疟疾具有退热时间短,治愈率高,复燃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为单一的间日疟流行区,间日疟曾是危害山东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在70年代初高发病时期,年发病率高达10%以上,患为600万/年.给山东的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现经多年防治研究.该病在1988年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诊断和监测方法从最初的疟疾简易诊断方法的研究发展到建立一系列国际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在山东最终控制和消灭疟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总结经验,现将疟疾的诊断及监测技术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