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提高该病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1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常规超声表现及肿块造影各时相灌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示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边界不清.CDFI表现少血供型为主.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表现为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呈现周边厚环状、内部稀拉羽毛状高增强为特征.门脉相为造影剂快速退出.延迟相为病灶呈低增强的灌注特点,但强弱分布不均匀.结论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正是基于该病的病理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分别行常规超声及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 3例病灶在二维声像图上没有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均为少血供型,超声造影显示3例病灶均表现"快进快出"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门脉相病灶呈低回声,周边可见高回声环.结论超声造影在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对病灶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方法对8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记录常规超声检查中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彩色血流显像等及超声造影检查中病灶的增强表现。采用Sequoia512超声仪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技术。造影剂选用SonoVue,经肘正中静脉团注。结果8例常规灰阶超声均呈不均质偏低回声结节,形态为葫芦状或融合的分叶状,边界尚清楚,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特征:8例病灶在造影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5例有动脉期、门脉期周边轻中度环状增强。结论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具有共同的特征性表现,即病变内部三期无增强,周边可伴有或不伴动、门脉期环状增强。超声造影是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子宫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超声造影特征并与其他病变相鉴别.方法采用SonoVue造影剂结合新型CPS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45例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的超声造影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子宫肌瘤71个,其中经超声造影检出5个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未能发现的小肌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子宫肌瘤造影表现为注入造影剂后可见肌瘤周边首先出现造影剂增强呈环状,然后内部迅速充盈;消退时肌瘤中央先消退,周边仍呈环状增强,然后周边逐渐消退.子宫腺肌瘤的造影表现与子宫肌瘤不相同,其特点为注入造影剂后可见多支较粗大的短线样增强信号自病灶周边伸入内部,未见周边环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显示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具有一定特征性,据此可为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结果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70个病灶,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出”,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回声.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表现为等回声时间、表现为低回声时间分别为(14.50±3.82)s、(22.29±4.97)s、(30.38±7.97)s、(43.54±16.80)s.70个病灶中,42个(60.0%,42/70)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不规则环状增强,28个(40.0%,28/70)表现为整体增强;动脉期增强过程中,49个病灶(70.0%,49/70)表现为“树枝状”由周边向中央延伸的特征性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增强达峰值时,51个病灶(72.9%,51/70)表现为不均匀增强,19个(27.1%,19/70)表现为均匀增强.21个病灶(30.0%,21/70)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病灶边界显示不清,超声造影病灶边界均清晰.所有病灶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低回声.56个病灶(80.0%,56/70)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具有“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等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特征性表现,探讨超声造影诊断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为ICC的患者37例,对照病理类型分析病灶位置、范围、回声、血流等声像图特征以及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各时相的特征性表现。结果37例患者中HBsAg(+)者占56.76%(21/37)。超声检查显示32例(88.89%)低回声病灶,病理均为中或低分化者,5例(11.12%)高回声病灶对应病理均为高分化}27例(72.97%)边界模糊,10例(27.03%)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显示59.46%(22/37)病灶为无血供,余40.54%(15/37)内测及少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于动脉期环状增强19例(51,35%),整体条片状高增强6例(16.22%),无强化12例(32.43%)。37个病灶中,25个病灶(67.57%)所在肝的叶段于动脉早期出现一过性增强,12例(32.43%)未出现一过性增强。在门脉期时,6个病灶(16.22%)内可见少许造影剂灌注,其余病灶内均未见灌注。延迟期37例病灶造影剂均为完全退出,表现为无剂灌注。结论常规超声肝内边界模糊的乏血供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环状增强和动脉早期病灶所在肝的叶段出现一过性增强是诊断ICC的重要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泡状棘球蚴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灰阶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9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基础上进行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表现.结果 二维声像图显示9例患者共11个病灶,其中8个病灶呈实质性中高回声,外形极不规则;另3例病灶呈混合型,中央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11个病灶内部均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在动脉早期所有病灶周边即出现边框样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期,11个病灶内部在造影期间均未见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病病灶的确切边界,反映周边增殖区微血供状态,为肝泡状棘球蚴病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直肠癌患者,常规超声观察病变二维声像图和彩色血流特点,超声造影观察病变组织内造影剂强化特点、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形态及变化;对声像图进行定量分析,绘制肿瘤与正常肠壁的感兴趣区血流灌注的时间-强度曲线,并进行拟合,分析其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结果 常规超声表现:直肠肠壁增厚,回声减低,边界不清,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和周边可探及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呈高速高阻血流频谱.超声造影表现:病灶呈快速高增强模式,与周围正常肠壁回声差异显著;可清楚显示病灶的大小、边界与侵袭范围;其肿瘤血管走行扭曲,形态不规则,并能够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能显示的微血管.应用超声造影伪彩编码与叠加技术,有助于增强对肿瘤与周边正常组织关系的认识.与正常肠壁相比,肿瘤的达峰时间减小,达峰强度增加.结论 直肠癌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可以为直肠癌的术前诊断与术后评估监控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血管淋巴管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血管淋巴管瘤的二维声像图、彩色血流分布特征,以及5例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脾血管淋巴管瘤共25个病灶,常规超声检查示该病变表现为囊实性,呈“蜂窝”状,80.0%(20/25)的病灶边界清楚,80.0%(20/25)的病灶形态规则,72.0%(18/25)的病灶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瘤内彩色血流信号显示率为56.0%(14/25).超声造影示病灶均为整体树枝样增强,基本与脾实质同步增强,增强后回声始终比周围脾实质低,且持续增强时间较长.超声造影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检出率分别为62.5%(5/8)和100%(8/8).结论以实性为主的脾血管淋巴管瘤在声像图上的均质高回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个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灌注过程,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造影剂灌注强度,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比较病灶周边感兴趣区(ROI)峰值强度(PI)与达峰时刻病灶内部ROI相对应的造影剂灌注强度(II)的差异程度,计算两者差值△I及诊断良、恶性结节的△I分界值.结果 甲状腺恶性结节造影增强模式多为弥漫性整体增强(94.12%),良性结节多为周边先于内部增强(86.36%),并以周边环状增强为主,内部轻微增强或始终无增强.初步界定△I>6.08 dB时,良性结节可能性大,敏感度为85.71%;△I<2.89 dB时,恶性结节可能性大,敏感度为82.35%.结论 超声造影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筛选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1172例健康体检者甲状腺,观察甲状腺形态、内部回声、整个腺体血流情况,以及有无结节及结节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等;同时观察颈部血管旁有无形态肿大的淋巴结等.对可疑病例建立健康档案,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172例中,超声筛查出443例(37.8%)受检者有805个甲状腺结节,结节直径约2.2-14.6 mm.结节回声表现为实质性回声者492个,占61.1%;囊实混合回声者261个,占32.4%;无回声者52个,占6.5%.超声在所有受检者中均未发现颈血管旁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显示甲状腺结节无血流信号或仅有少许血流信号者781个,血流较丰富者24个.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可对临床无症状的甲状腺疾病进行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9例腺性膀胱炎和192例膀胱癌患者,观察膀胱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其与膀胱壁的关系,并检查病变内部的血流分布,将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膀胱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59.0%(23/39)腺性膀胱炎和52.9%(74/140)的单发膀胱癌病灶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53.8%(21/39)的腺性膀胱炎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72.9%(140/192)的膀胱癌为单发结节或团块,两者的病灶形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9.2%(27/39)的腺性膀胱炎病灶内部见囊状无回声区,而膀胱癌病变内均未见此声像改变;膀胱癌病灶边缘见点状强回声者占48.4%(93/192),而腺性膀胱炎仅为7.7%(3/3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色多普勒显示84.9%(163/192)膀胱癌病变内检出血流信号,其血流检出率明显高于腺性膀胱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6%(33/39)、95.3%(183/192).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腺性膀胱炎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其与膀胱壁的关系,对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和临床随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例用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回声,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结果:二维声像图显示病灶最小20 mm×20 mm,最大为130mm×100mm,单发78例(92.8%),多发6例(7.2%),共92个病灶;病灶发生在右叶40例,左叶48例,中叶4例,病灶表现为低回声的56个(60.9%),回声不均匀的75个(81.5%),边界模糊的70个(76.1%);肿块呈分叶状的55个(59.8%).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15例(17.9%),甲胎蛋白升高者20例(23.8%),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者72例(85.7%);有胆道手术史及结石者50例(59.5%).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5.7%(72/84).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超声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2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肿瘤的外形、内部回声特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瘤内血流信号,测频谱多普勒并探测腮腺旁淋巴结。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高频声像图特征:形态分类圆型、分叶型、不规则型;边界分清楚、不清楚、浸润状;内部回声分不均匀低回声、点状或簇状强回声、囊实性、蜂窝状。CDFI显示点状、棒状血流信号,收缩期血流峰值4.6~17.5cm/s,阻力指数0.69~1.14。误诊为良性肿瘤8例,诊断符合率为87.1%。结论 腮腺恶性肿瘤的高频声像图表现有其共性和特异性;血流丰富程度,收缩期血流峰值、阻力指数范围及腮腺旁淋巴结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舌管囊肿(TD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41例TDC,观察病变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其与舌骨的关系,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物边缘与内部的血流信号.超声检查结果 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将所有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分组并分别与声像图表现对比.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DC,其中9例TDC内衬纤毛柱状上皮,19例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另13例TDC为两种上皮共同存在.高频超声检查显示不同病理类型的TDC超声表现不同,本组77.8%(7/9)内衬柱状上皮的TDC内部表现为无回声,而84.2%(16/19)内衬鳞状上皮的TDC为类实性回声,两种上皮并存的TDC则多表现为类实性和多房囊肿回声类型(P<0.01).本组资料同时显示80.5%(33/41)TDC病变周围可测及清晰的舌骨强回声,41例TDC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仅于5例病变囊壁边缘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高频超声检查对TDC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5.1%(39/41).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物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其与舌骨的关系,对TD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包块的声像图特征 ,以提高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 1 70例乳腺包块的声像图特征 ,了解其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有无后方衰减及侧方声影等 ,与病理学组织类型比较提高诊断要点。结果  1 70例经病理证实 ,良性肿块 98例 ,占 57.6 % ;恶性肿块 72例 ,占 4 2 .4 %。大多数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光滑 ,侧缘回声减弱 ;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 ,肿块前周边有不规则强回声 (恶性晕 )。结论 超声显像对乳腺包块无创伤 ,简便易行 ,无痛苦 ,是早期发现乳腺包块的重要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腹腔镜超声在肾肿瘤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肾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行腹腔镜超声探查,观察肿瘤形态、边界、回声、血流等,并与术前常规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2例肾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腹腔镜超声示恶性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部和(或)周边均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明显优于术前常规超声检查.良性肿瘤形态较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可探及少量低速静脉血流,而常规超声检查肿瘤内血流信号不明显.结论 腹腔镜超声较常规超声检查更清晰,有助于术中指导手术步骤及提供准确信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未成年人睾丸肾上腺残基瘤(TART)的超声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13例未成年人TART的超声表现。分析内容包括受累睾丸数目及形态、大小、睾丸纵隔有无受累;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形态、边界、包膜、大小、内部回声、血供等指标。 结果13例TART均为双侧睾丸同时发病,共26个病灶,其中5例(5/13,39%)患者的睾丸大小及形态均正常,8例(8/13,62%)患者睾丸增大;12例(12/13,92%)患者睾丸内可见睾丸纵隔回声;26个(26/26,100%)TART均呈局限性生长,位于睾丸门或睾丸纵隔旁,21个(21/26,81%)病灶形状不规则,5个(5/26,19%)病灶呈类圆形;26个(26/26,100%)病灶均边界清楚,未见包膜回声;病变大小为(1.5±1.0)cm;13个(13/26,50%)病灶呈均匀低回声,11个(11/26,42%)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2个(2/26,8%)病变呈不均质等回声;19个(19/26,73%)病灶血供丰富,7个(7/26,27%)病灶血供稀少。 结论未成年人TART双侧发病、低回声围绕睾丸纵隔生长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声像图分型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病变与膀胱壁的关系,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病变边缘及内部的血流分布,同时将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分型。对比分析超声检查与膀胱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结果声像图表现分为囊状结节型5例、实体结节型8例、局部壁增厚型21例,弥漫性壁增厚型5例,59.0%(23/39)的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周围,69.2%(27/39)的病变内部见小囊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准确率达84.6%(33/3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腺性膀胱炎病变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病变与膀胱壁的关系,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随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子宫癌肉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6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果6例子宫癌肉瘤患者均为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为绝经后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超声表现:绝经后子宫测值增大,6例患者子宫三径之和132~248 mm,平均(199.7±36.8)mm,宫腔回声明显增厚呈息肉样,内呈不均质中高或中低回声,最大径14~81 mm,最大径平均值(47.2±21.3)mm;肿瘤部分边界清晰,可见“亮边”,形态欠规则,部分与肌层分界不清;血流评分3例4分,2例3分,1例2分,均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15~0.59)。病理检查:3例为中分化子宫癌肉瘤,3例为低分化子宫癌肉瘤;镜下病理见瘤体内血管丰富;6例均伴有肌层浸润。 结论子宫癌肉瘤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伴体积较大的息肉样病变,基底部粗大的供养血管多提示肌层浸润,宫腔镜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