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失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逐渐成为口腔功能修复的主要手段,它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作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微生物学角度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口腔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体周围炎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远期成功率,临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炎症,种植体周附着水平丧失。了解口腔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延长种植体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口腔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病理过程统称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简称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术失败。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为4%~15%。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参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白细胞介素可溶性受体阻断,呈现出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美好前景。研究白细胞介素的免疫调节功能,对于阐明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种植体周围组织、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的白细胞介素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摘要]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的炎症过程,特征为软组织炎症及支持骨的丢失。光动力疗法是利用可见光、近红外或紫外光驱动,通过光敏剂退激产生激发态单线态氧导致多种生物分子氧化产生光动力,对于致病菌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中有所应用。本文从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应用激光,光敏剂分类,及光动力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牙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变化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志辉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1999,4(2):86-89,98
X线检查是诊断牙种植体周围组织变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X线技术评价牙槽骨变化的可靠性有限。采用标准化的根尖X线片数字减影技术能检测出种植体周围的微小骨量改变,不仅能测量骨高度,还能可能检测骨密度。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是X线影像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TGF-β在口腔种植体周围骨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槽骨具有活跃的骨吸收和骨重建过程,尤其当植入种植体后,其骨改建活动就更为明显。其中一些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们通过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细胞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种植体周围骨形成。TGF-β即为其中作用较强的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它在种植体周围骨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放疗后狗下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放疗后,狗下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8只成年雄性杂种狗,体重20~22kg,拔除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和第1磨牙,3个月后,给予左侧下颌无牙区,单一剂量15Gy的放射线照射,隔3个月后将狗分成两组,一组在纯钛种植体植入前后,接受高压氧治疗;一组不接受高压氧治疗。种植术后1个半月和3个月,分别以麻醉过量致死方式取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放疗后狗下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同一只狗放疗侧骨密度低于非放疗侧;放疗后6个月狗左右侧骨密度差别,大于放疗后4个半月;高压氧治疗组这种差别则不明显。结论:放疗干扰了狗下颌骨的正常新陈代谢,降低了骨密度,而高压氧的辅助治疗,可减轻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富含血小板血浆诱导口腔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犬下颌骨种植周围缺损模型,探讨与评估富含血小板血浆与磷酸三钙联合应用后,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犬双侧下颌骨下缘各植入2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围造成缺损。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填入磷酸三钙和生理盐水的混合物,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磷酸三钙和富血小板血浆的混合物;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2只犬,先后行大体观察、电镜观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缺损处愈合更平整且种植体更稳定;4、8、12周电镜观测时均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高;组织学观察在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而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富含血小板血浆可能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牙修复日益受到缺失牙患者的青睐,然而与种植相关的并发症也日趋增多。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使支持骨丧失、骨结合失败以及黏膜退缩与美学并发症,甚至导致已经形成骨结合并行使功能的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周围炎临床表现多样,有时难以明确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正确诊断将有助于其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义齿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种植义齿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有洁治、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光动力治疗,本文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研究是对应用Branemark钛种植治疗的患者,通过评价其种植体周软组织内的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的计数,从而探索对种植体成功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反应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牙槽骨具有活跃的骨吸收和骨重建过程,尤其当植入种植体后,其骨改建活动就更为明显。其中一些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们通过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细胞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种植体周围骨形成。TGF—β即为其中作用较强的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它在种植体周围骨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用Excel软件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各项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Excel软件与放射直视影像(radiovisiograph,RVG)两种方法测量68枚上颌窦底骨质穿通图像中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底与骨接触点到种植体袖口处牙槽嵴顶水平切线的垂直距离(即窦嵴距)和种植体末端水平切线至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底与骨接触点的垂直距离(即穿窦距离),求平均值,采用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xcel软件测得的窦嵴距平均值为(7.97 ±2.26) mm,穿窦距离平均值为(2.08±1.30) mm;RVG测得的窦嵴距平均值为(8.05±2.37) mm,穿窦距离平均值(2.02±1.30) mm,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65,P=0.914).结论 用Excel软件的计算功能预先将计算公式填入相应的网格中,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立即得到换算结果,使测量资料的处理变得简单有效,便于进行大样本的循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即刻种植修复缺失牙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 10例患者的种植体20枚(直径为4.1或4.8 mm,长度10或12 mm),其中10枚为即刻种植,10枚为常规种植,在即刻植入的同时进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骨增量手术.完成义齿修复后随访观察1年,通过X线片分别测量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的硬组织变化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各组种植体的牙周探诊深度和龈乳头指数,分析即刻种植对牙周软组织有无影响.结果 1年后10例患者的种植体20枚均存留,患者主观全部满意.种植体周软硬组织无病理性异常.1年后硬组织平均吸收值常规种植组(1.76±0.21) mm,即刻种植组(1.80±0.15)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1年后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即刻种植组(2.31 ±0.84)mm,常规种植组(2.27±0.84)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龈乳头指数的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的近期种植体周软硬组织变化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各时期龈沟液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PISF)和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通过丝线结扎法建立犬的种植体周围炎模型,以基台连接术为基线(作自身对照)0,在结扎后3、6、9周时检测种植体36个位点的龈沟液量和种植体周围组织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种植体周龈沟液量(PISF)、菌斑指数(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及探诊深度(PPD)等临床指标在结扎后3、6、9周时,均大于自身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周时单纯黏膜炎无骨吸收和伴骨吸收位点之间的PISF和各项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种植体组龈沟液量同各项临床指标之间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种植体周龈沟液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状态,有可能作为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状况的一项参考指标,但并不一定能反映骨组织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