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最后或因并发症均需胰岛素治疗。然单独应用胰岛素并不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在理想水平,原因主要是顾忌低血糖、体重增加和高胰岛素血症。如何提高胰岛素应用的依从性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实际课题,胰岛素抵抗于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前景。以罗格列酮为代表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在临床显示良好的胰岛素增敏和血糖控制效果,但它们的副作用,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近2年来我院对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和盐酸吡格列酮(瑞彤)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经诺和锐30强化血糖控制达标2周后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联合瑞彤观察组29例和诺和锐30单用对照组31例,比较2组各时段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和24 h胰岛素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早餐前和三餐后30 min、60 min、120 min血糖下降(P<0.05或0.01),HbA1C下降(P=0.042);且24 h胰岛素用量减少(P<0.000 1).结论:T2DM患者早期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3.
惠翠兰  李粉萍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28-152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磺脲类及胰岛素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择磺脲类(SU)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以及胰岛素抵抗的T2DM患者46例,在保持原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30mg(2片),1次/d,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46例T2DM患者,加用吡格列酮后,降糖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79%;口服糖耐量各时相均有显著下降;胰岛素各时相均明显降低;C肽释放显示120min显著降低。结论: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磺脲类及胰岛素失效的T2DM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联合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科诊治的空腹血糖(FBG)≥11.1mmol/L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4次/d三短一中胰岛素强化治疗。4周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口服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15mg/d,B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采用稳态模型(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以HOMA-β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FBG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HOMA-IR和HOMA-IAI改善好于B组(P〈0.05),A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静  胡天晓 《浙江医学》2024,(6):561-565+571
2型糖尿病(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即胰岛素抵抗,两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关联密切。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第二版)》建议,NAFLD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基于胰岛素抵抗在T2DM和NAFLD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以及能够改善代谢及胰岛素灵敏度的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改善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学病变中具有不同作用。本文对二甲双胍、吡格列酮、SGLT-2i、GLP-1RA等治疗T2DM合并NAFLD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信封抽签法将符合T2DM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112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吡格列酮联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达标后Glu波动情况、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平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降糖达标后,2组8个时间段Glu标准差、LAGE及PPEG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Glu达标所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胰岛素日用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HDL-C水平小幅度上升,且对照组略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LDL-C及TG水平出现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明显高于对照组(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可有效缓解T2DM患者Glu波动,减少胰岛素日用量,缩短Glu达标时间,改善血脂水平,安全性高,是治疗T2DM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夏颖 《当代医学》2011,17(26):133-133
将66例因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以外的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而改为单独应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胰岛素加罗格列酮(hs+RSG)组,各33例。本研究共观察14周.并记录开始和结束时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测HbAIc水平。Ins+RSG观察结束时胰岛素用量比单用胰岛素组减少21%,HbAlc水平和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均低于单用胰岛素组,体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平  黄秋菊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62-1262,1218
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胰岛素的增敏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作用。我们采用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观察其降糖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T1DM)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其经胰岛素降糖治疗后血糖达标率普遍偏低。长期使用胰岛素可导致频发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和血压上升,进一步增加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转运体2(SGLT2)抑制剂辅助胰岛素治疗成年人T1DM可在减少胰岛素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血糖,且不增加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但也有研究报道SGLT2抑制剂可增加成年T1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风险。因此找到SGLT2抑制剂用于成年人T1DM的获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本文汇总了近几年更新的关于SGLT2抑制剂用于成年人T1DM治疗的重要研究结果,对SGLT2抑制剂辅助胰岛素治疗成年人T1DM的获益与风险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30例. 结果 本组30例病人中,FBS、2hPBS、TG、TC、HbA1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胰岛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可作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的一线药物和药物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增加.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以往T2DM患者往往采取"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用药最后才使用胰岛素治疗.近来研究表明,对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就能获得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并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1-2].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与口服降糖药的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对胰岛素的作用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饮食控制和适当活动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和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文迪雅)是一类新的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胰岛素抵抗并改善口细胞功能^[1],我们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和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观察其疗效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瘦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0例超质量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前、后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正常体质量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胰岛素增敏剂治疗3个月后,患者胰岛素及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都能降低瘦素水平,其中二甲双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新诊断的T2DM患者120例,分3组,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治疗,用氧化酶法、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脂联素、体重、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马来酸罗格列酮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降低FPG(8.21±0.48vs7.40±1.90,P<0.05;8.29±1.00vs6.90±1.92,P<0.01)、HBA1C(7.59±0.88vs6.54±1.21,P<0.05;7.65±1.00vs6.49±0.90,P<0.01)、Homa-IR(2.92±1.90vs2.07±1.84,P<0.01;2.93±1.54vs2.01±1.60,P<0.01),明显升高脂联素(7.80±6.90vs13.60±10.20,P<0.01;7.91±5.20vs14.20±9.80,P<0.01),但马来酸罗格列酮可使体重较治疗前增加(69.20±8.90vs71.40±9.10,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明显降低初发T2DM的FPG、HBA1C和Homa-IR,升高血清脂联素。胰岛素增敏剂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是治疗T2DM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2DM胰岛素患者均口服中药自拟祛胰抵方治疗,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结果 总有效率达95%.结论 祛胰抵方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临床疗效肯定,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诺和灵R30是普通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制剂,既能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高峰,又能长时间平稳控制血糖,且使用方便,是可供选择的理想外源性胰岛素.盐酸吡格列酮为新一代的胰岛素增敏剂,能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1].作者观察了诺和灵R30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应用于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用胰岛素治疗组(DM+INS组)40例、联合治疗组(DM+INS+RSG组)40例,在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4mg/d,共3个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体重指数的改变。结果DM+INS+RSG组与DM+INS组治疗前FPG、PPG、HbAlC、TC、TG、HDL-C、LDL-C和胰岛素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M+INS+RSG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FPG、PPG、HbAlC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P〈0.01)。结论对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得以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刘茜  叶山东 《安徽医学》2017,38(6):816-818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由多因素诱发的器官特异性的免疫性疾病,T1DM主要因为胰岛β细胞的进行性被破坏,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调节障碍[1].T1DM患者往往在诊断时已有70%~90%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需要终生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2].目前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和血糖监测的进步在对糖代谢的控制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日常的胰岛素治疗并不代表疾病的治愈,治疗相关的低血糖发作及疾病本身严重的并发症像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3].寻求更好并希望治愈T1DM的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中干细胞治疗备受关注,现就干细胞治疗T1DM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赵文杰 《中外医疗》2007,26(20):9-9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为期40周的罗格列酮治疗观察,单用二甲双胍组27例;合用磺脲类加二甲双胍组33例.均接受罗格列酮4mg/片,晨服.结果 2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胰岛素、胰岛抵抗指数(IR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双平 《中外医疗》2007,26(19):49-49
目的 观察应用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1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单纯应用胰岛素日使用量>40u,2周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加用吡格列酮(商品名:安龙平胶囊)4mg,每日一次口服,二甲双胍0.25-0.5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2周后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12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2周后测HbA1c及BMI也明显下降.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后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