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为症状多、体征少、保守治疗差,治疗较为困难;尤其对不典型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的难度更大。本文对1990年8月至1998年11月收住我院手术、资料完整的的62例患者进行随访,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41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95:1。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平均41.1岁,病程半年~20年,平均29.8月。中央型腰椎管狭窄16例,神经根管狭窄30例,混合型狭窄16例。有腰痛、间歇性跛行表现60例,有神经定位体征54例。影像检查示腰椎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40例,其中属多个水平狭窄13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35例,骨赘…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椎管狭窄症 (vertebralcanalstenosis)指组成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 ,引起椎管容量减少 ,导致其中的神经组织受压产生功能障碍的总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在原有狭小椎管的基础上 ,退变增生导致椎管内的神经组织受压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 ,是中老年常见的病征 ,近年来对其病理生理、临床及处理有不少新的认识。本文根据近期文献综述了椎管狭窄的概念、退变性腰主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及椎间孔狭窄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7例退变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板双边多节段对口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解除狭窄,增加椎管容量。结果平均随访1.8(0.5—3)年,优良率92.8%。结论双边对口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能彻底解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0°,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 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的特点、手术减压范围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患者,5例行椎板间开窗侧隐窝扩大减压(A组),19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B组),8例行全椎板减压并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对所有术前术后影像学特点、减压方式、减压范围和功能评分(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 A组中5例行开窗减压患者中3例效果良好,1例有好转但仍有症状,1例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B组中16例效果良好,2例症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T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56例采用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18个月,改良TLIF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4.6%,高于传统PLIF(后路椎间融合术)与TLIF术式。结论改良TLIF简化操作环节,相对扩大适应证,该入路安全、可行,减压彻底并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共172例,其中10例有脊柱侧凸改变,22例Ⅰ~Ⅱ度滑脱。单节段狭窄者90例,双节段狭窄者51例,3个节段狭窄者31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5例,后路融合固定者100例,后路椎间融合固定62例,Dynesys弹性内固定5例。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功能评分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腰腿痛平均评分为7.5分,术后3个月为3.2分,末次随访时为3.6分。术后3个月随访,MODI改善的优良率为94.3%;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椎管减压或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应用内固定和不应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6月~2001年7月手术治疗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患者,按行内固定与否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仅行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不行内固定治疗,共77例;Ⅱ组,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外,同时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共31例。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5~8年,平均3.4年。Ⅰ组临床优良率为87%,Ⅱ组为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内固定的31例术后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滑脱加重,椎间融合器无明显移位,均达骨性愈合;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中术后没有滑移加重的病例,有4例腰椎滑脱处假关节形成。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再手术返修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内固定组明显高于非内固定组。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行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内固定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但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退变性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及常规处理相同,康复治疗组在围手术期开始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则行一般性锻炼;于手术前、手术后2周及3、6、12、24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及3、6、12、24个月,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康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康复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尿潴留、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按时融合.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退变性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再手术疗效,同时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腰椎JOA评分由术前(11.5±3.6)分增加到术后(23.4±2.1)分(P〈0.01),临床改善率75.3%;术前ODI为(68.2±2.4)%,术后改善至(34.2±1.7)%(P〈0.01);冠状位Cobb角术前为(27.6±2.3)°,术后改善至(10.5±1.5)°(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1.8±1.2)°,术后改善至平均(35.3±1.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因感染内固定物取出,其余41例矫正效果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后路长节段固定、局限性减压及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管开门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附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2年8月采用腰椎管开门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32~63岁,平均48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3年9个月.54例术前都进行X线摄片检查,CT或CTM检查。手术方法,采用单开门式37例,双开门式17例.全部经过门诊定期复查,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年2个月,平均1年4个月。术后半年X线摄片复查见椎板及小关节融合良好,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下肢行走有力。根据优、良、可、差,四级评分标准。54例中,优38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占88.9%。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23例65岁以上的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术。结果23例病人随访3个月~3年,平均随访1.8年;治疗效果按改良Macanb法标准评定,优20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65%。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1985年以来,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通过随机选择,分为两个手术治疗组。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其中16例施行单纯椎板减压术,优良率仅43.7%;16例施行开窗减压+后外侧融合术,优良率达93.8%。我们认为,开窗减压+后外侧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腰椎稳定性好,硬膜及神经根不易发生疤痕粘连。因此,术后在稳定腰椎、缓解腰腿痛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的椎板减压术(P<0.001)。 相似文献
17.
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避免椎板切除术后产生腰椎不稳和瘢痕粘连,作者采用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严重腰椎狭窄症36例。方法是把椎板,棘突及其间的韧带作为复合体掀起显露椎管,复合体两侧植骨或劈开棘突后回植成形扩大椎管。随访8个月以上者33例,优27例,良5例,差1例。术后腰椎后部结构得到重建,有利于腰椎稳定和正常活动,避免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52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68例,良25例,差7例,优良率为93%。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改良显微减压术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有关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L5根管狭窄 12例 ,S1根管狭窄 6例 ,体力劳动者 12例。病程一年以上 14例 ,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17例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14例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15例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15例 ,腰骶部叩击痛伸直位 (+)弯腰位 (- ) 14例 ,坐骨神经功能下降者 13例。CT提示椎间隙及椎体上缘平面侧隐窝狭窄 14例 ,椎弓根及其下缘平面根管狭窄 4例。 18例行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半年~ 5年 ,优 14例 ,良 4例。结论 ①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腰骶部叩击痛弯腰位 (- )伸直位 (+)是该病的五大临床特点。②椎间盘 ,椎弓根及下缘平面的CT或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③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Tetsuryu Mitsuyama Motoo Kubota Masahito Yuzurihara Masaki Mizuno Ryo Hashimoto Ryo Ando Yoshikazu Okada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2013,53(12):853-860
There have been few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area of cervical spine that focused on surgery for treating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High rates of wound complications and instrumentation failure have been reported more for RA than for non-RA patients, although clinical outcomes a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umbar canal stenosis in RA is caused not only by degeneration but also by RA-related spondylitis, which includes facet arthritis and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vertebral endplate. The pitfalls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 canal stenosis in RA patients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reviewed 12 patients with RA,who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for lumbar canal stenosis. Two out of five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fibrosis died of worsened pulmonary condition, even though 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Two patients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showed no instrumentation failure, but two patients with spinous process fixation needed re-operation or vertebral fractur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 canal stenosis in RA patients needs to be individually adjusted. Preoperative assessments and treatments of pulmonary fibrosis and osteopenia are essential. Surgery for lumbar canal stenosis with RA should be deferred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ulmonary fibrosis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life-threatening risk. Fusion surgery is indicat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kyphosis or severe symptoms caused by intervertebral instability.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ith hydroxyapatite granules or sublaminar tape is recommended. Closer follow-up after surgery is necessary because of possible delayed wound infection, instrumentation failure, pathological fracture, and respiratory deterio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