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0.25%、0.3%、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准备行上肢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 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麻醉强度依次增加,40ml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且满意率低,仅为85%;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0.375%,显示出与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率则提高到100%。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率低,不是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0.3%、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推荐用于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9~ 98 kg,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A组应用0.35%罗哌卡因30ml,B组应用0.233%罗哌卡因和0.346%碳酸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于麻醉给药后每隔5 min记录臂丛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感觉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针刺法,运动阻滞效果评估采用Bromage分级),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给药后30 min时感觉与运动阻滞有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臂丛神经各分支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相似,提示碳酸利多卡因不能增强罗哌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效应.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0.25%、0.3%、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准备行上肢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麻醉强度依次增加,40m1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且满意率低,仅为85%;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0.375%,显示出与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率则提高到100%.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率低,不是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0.3%、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推荐用于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评价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探讨其局部用药的镇痛机制.方法 前臂及手部择期手术患者52例,年龄18 ~ 50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6),对照组(C组)神经阻滞时仅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D组)神经阻滞时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和0.8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混合液.以臂丛支配区痛觉消失为阻滞有效,局麻药容量30 ml,采用序贯法确定罗哌卡因浓度:初始浓度为0.50%,相邻浓度比值为1.2,阻滞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阻滞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用Dixon-Massey法确定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D组罗哌卡因EC50(95%可信区间)为0.32% (0.30% ~ 0.33%),C组为0.44% (0.42% ~ 0.46%).D组罗哌卡因EC50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可降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提示其具有局麻药样效应.  相似文献   

5.
局麻药的浓度、容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周围神经阻滞的效果.大量研究集中于不同浓度的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发现0.25%、0.375%和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且安全可靠.但0.25%浓度起效慢长,在临床中并不实用[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常用浓度和容量的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断指再植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方法 对2008年3月至9月,分别用0.50%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5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的断指再植手术72例进行分析.结果 罗哌卡因对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对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均明显缩短,毒副作用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断指再植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布比卡因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组自2007年5月~12月对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ASAI~Ⅱ级,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每组30例,采用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L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R组(P〈0.05),神经阻滞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临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二者有相似的药效学特性,但左旋布比卡因在术后镇痛方面略优于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局麻药(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0例.A组给予1.00%罗哌卡因,B组给予0.75%罗哌卡因,C组给予0.50%罗哌卡因,D组...  相似文献   

10.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48-1056
概论建设与管理麻醉和手术风险数字化评估方法解读(11)∶947部位麻醉臂丛神经阻滞丁丙诺啡与罗哌卡因混合液改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02)∶148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观察(04)∶343肩锁关节手术后应用臂丛神经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05)∶373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05)∶425不同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07)∶597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婴幼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10)∶852左旋布比卡因持续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的应用(11)∶967连续臂丛阻滞在短指(肢)再植患者中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以罗哌卡因5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0.5%,间隔浓度比值1.2。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CI。统计术后患者的膈神经阻滞率,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拔管后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EC_(50)为0.21%(95%CI 0.18%~0.25%)。膈神经阻滞率为9例(40.9%)。拔管后FVC、FEV_1/FV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拔管后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的EC_(50)为0.21%,其95%CI为(0.18%~0.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上肢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分别以0.7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采用肌间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注入量20ml。分别记录病人感觉阻滞和运用阻滞的起效时间,峰值时间(达到完全阻滞可以开始手术的时间),追加阻滞药物的比率,术中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需要,病人的满意程度等指标。对比各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比较在注射10、15、20 min后达到完全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比率较高(P<0.01)。罗哌卡因组的平均峰值时间明显短于布比卡因组(R50=16.3±3.16min,R75=14.6±3.33min,B=22.4±4.17 min,P<0.05)。根据病人术中对阿片类药的需要和全部病人的满意程度,认为罗哌卡因有较高的麻醉质量(P<0.05)。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出现了较布比卡因平均峰值时间短、阻滞完善的优越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该使用0.5%的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4.
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经常会出现阻滞不全,加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患处疼痛,阻滞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罗哌卡因中加入布托啡诺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18~55岁拟行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用0.45%、0.3%、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各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1、2、3、4、5、6、7、8、9、10、20、30、60 min分别对病人的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并观察病人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0.45%、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麻醉效果强于0.25%甲磺酸罗哌卡因。0.45%甲磺酸罗哌卡因术中出现2例呼吸困难。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适用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150 mg分别配成20 ml(0.75%,A组)、30 ml(0.5%,B组)和40 ml(0.375%,C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高效液相法测定注药后10、15、20、30、60、90、120 min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为A组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2018年2—8月行前臂尺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大容量22 ml开始试验,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1.2 ml。若前一例患者阻滞30 min内疼痛完全缓解视为阻滞成功,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下降一级;若阻滞30 min内疼痛未完全缓解视为失败,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上升一级,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EV_(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40例患者中23例(58%)阻滞成功,0.5%罗哌卡因EV_(50)为17.9 ml(95%CI 15.5~20.3 ml)。结论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容量EV_(50)为17.9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