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h,分析观察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发生的昼夜规律。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共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464次,其中SMI发作385次(82.97%),有症状缺血发作79次(17.03%)。SMI持续时间(14.6±3.5)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1.2±9.8)min/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例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17.4±5.2)min,ST段压低值平均为(1.65±0.48)mm。385次SMI中,ST段下移发作高峰位于6~12时,196阵次(50.91%);12~18时共88阵次(22.86%);18~24时共55阵次(14.29%);夜间至凌晨6时出现最少46阵次(11.9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了检出率,对临床评估SM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与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发作时的心率、ST段下移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及狭窄程度的加重,SMI发生率升高,但SMI的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SMI的发生率及发作时的心率有关,对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有症状组(71例),B组为无症状组(132例),观察两组心肌缺血ST段下移时的平均心率、持续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记录两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分析不同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结果:无症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无症状组(P〈0.05);无症状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两组患者缺血型ST—T改变在6:00~12:00时段发生率最高,0:00~6:00发生率最低,两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12导联DCG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诊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60例冠心病者检出缺血型ST-T变化者53例(88.33%),共155阵次.属SMI者115阵次(74.19%),有症状40阵次(25.81%).115阵次SMI中66阵次(57.39%)与轻微的体力劳动或脑力活动因素有关,49阵次在安静时出现(42.61%).115阵次SMI中在6:00~12:00发生者占42.61%,0:00~6:00发生者占12.1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I患者的ST段压低幅度、缺血持续时间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重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检测意义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215例冠心病患者,观察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频率及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共检出321次心肌缺血,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等给予足够重视,DCG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海洲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16-2217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CHD)患者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结果 在80例CH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75例,占93.75%,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824阵次,每例发作1~23阵次,平均8.3阵次,平均ST段下移(0.15±0.06)mV;无症状心肌缺血大多发生在白天,发作高峰位于6~12 h出现最少;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心率越快,ST段下移越明显,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 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元症状性心肌缺血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病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180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本组180例患者中共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2050阵次,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发生1184阵次,占57.8%。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道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84例冠心病患者与50例无冠心病者,发现冠心病中有42例(50%)有缺血型ST 段改变;总计发作281阵,其中无症状性262阵(93.2%)。发作时与发作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时活动记分及ST 段改变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总缺血时间上午长于下午。无冠心病者DCG 中均无缺血型ST 段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检测意义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430例冠心病患者,观察心肌缺血的发生频率、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ST段最大移位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共检出642阵无症状心肌缺血,其中614阵(95.6%)与活动有关,28阵(4.4%)于坐位或卧位静息状态发生,584阵(90.9%)发生于白昼,58阵(9.1%)发生于夜间,夜间心肌缺血次数虽较少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DCG监测对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桑叶  寇艳  张杨  徐培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55-275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MT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73例冠心病患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的MIT及其变异性(IV)、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和ST段最大位移(STm)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73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检出心肌缺血650次,其中600次属无症状心肌缺血,92.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MTT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P〈0.01)。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及给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监测清晨血压变化参数与对应时域的缺血ST段演变相关性,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血压是否与心肌缺血改变存在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9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同步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心率、清晨血压波动值和ST段压低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及研究结论。结果高血压组的清晨血压升值与对应时域的ST段压低有正相关性关系;尤以清晨血压回升差值(收缩压、平均脉压、舒张压)和心率与对应ST段压低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清晨清醒前后血压升高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张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87-18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50例患者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共1420阵次,其中128例出现98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平均每例发作(7.66±4.23)阵次,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11.2±3.5)min.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白天发作频率为夜间的1.92倍(645阵次vs 335阵次),且发作时心率较发作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8.9)/min vs(72.8±8.4)/min,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对于防治冠心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德明  黄盛  张金惠  李林仙 《安徽医药》2009,13(12):1538-153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女性冠心病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109例冠心病患者连续监测24 h,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109例分成三组:Ⅰ组单纯冠心病组(无高血压糖尿病)、Ⅱ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Ⅲ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持续时间Ⅲ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发作高峰均在上午,日间SMI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夜间,夜间SMI发生比例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昼夜SMI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级预防的老年女性冠心病人仍有较高的SMI发生率,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均可增加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尤其是夜间的发生。动态心电图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曲美他嗪改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4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2组,其中TMZ组32例,采用TMZ治疗;对照组32例,内服辅酶Q10胶囊。同时2组均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普伐他汀钠,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观察缺血及其相关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2组动态心电图示ST段压低伴有症状的次数、持续时间及无症状的ST段压低的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与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TMZ的疗效更为显著(P<0.05)。同时,TMZ组用药后伴随的室性早搏亦显著减少(P<0.01);对照组室性早搏计数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见TMZ明显不良反应。结论TMZ治疗冠心病SMI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陈辉  刘国华  裴莉 《中国医药》2012,7(7):805-80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结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及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测出ST段压低者120例,ST段抬高者24例;SMI 93例(64.6%),心绞痛48例(33.3%),急性心肌梗死(AMI)3例(2.1%).93例SMI的CTA检查显示71例(76.3%)阳性,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者42例(59.0%).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29例(40.8%).CTA显示病变血管共172支(狭窄>70%的病变血管69支),单支病变20例,2支病变33例,3支病变18例.累及左主干4支,左回旋支42支,左前降支65支,右冠状动脉61支.22例(23.7%)CTA结果阴性.结论 动态心电图并选择性地结合CTA可提高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