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合金口腔种植体的植入成功率,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引入抗菌肽KSL观察其骨结合能力。方法:钛合金种植体微弧氧化膜层(A组)、微弧氧化-硅烷复合膜层(B组),微弧氧化-硅烷-抗菌肽KSL复合膜层(C组)。将三组种植体分别植入家兔下颌骨中2周、4周、8周,采用锥形束CT(CBCT)、扭力实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检测种植体-骨界面成骨情况。结果:CBCT观察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种植体周围尤其是种植体-骨界面处的低密度影逐渐缩小,C组表现最为明显;扭力实验C组的骨结合力是A组的2倍,B组介于两者之间。扫描电镜观察植入8周,C组新生骨带最宽,骨结合最好,Ca/P比最高,已有部分新生骨转化为成熟骨,且C组不同时间点的新生骨均多于A、B组。结论:以硅烷为偶联剂载抗菌肽KSL的钛合金微弧氧化种植体具有较高的骨结合能力,并能促进早期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纯钛种植体构建粗化、活化的种植体表面,并对其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纯钛种植体在一定电压和电解液配方中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观察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的钛种植体表面含有丰富的钙磷元素,其中Ca/P和Ca/Ti比例分别是1.73和0.76。氧化膜与基体结合紧密(64.5±2.2)MPa,表层氧化膜明显可见许多胞状孔穴凹陷,疏松多孔,靠近钛基体的较表层致密,而且表面主要有晶红石,锐钛矿存在,具有较高的表面能。【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种植体后可以得到富含钙磷元素,表面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一定梯度的、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表面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载杜仲提取物复合生物膜层对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纯钛超声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为空白对照组A组,Ti-MAO-多巴胺为实验组B组,Ti-MAO-多巴胺-杜仲提取物绿原酸为实验组C组。扫描电镜观察3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的膜层的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 beam CT,CBCT)从三维角度观察钛植入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情况。结果:通过CBCT三维观察其骨结合情况效果最好的为8周时的C组,B组优于A组。通过扫面电镜、能谱、分析出8周的效果优于4周和2周,且C组效果最好,B组次之。结论:纯钛经超声微弧氧化-多巴胺-杜仲提取物改性获得复合生物膜层后,具有更佳的生物相容性,促进其骨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纯钛种植体构建粗化、活化的种植体表面,并对其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将纯钛种植体在一定电压和电解液配方中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观察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 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的钛种植体表面含有丰富的钙磷元素,其中Ca/P和Ca/Ti比例分别是1.73和0.76。氧化膜与基体结合紧密(64.5 ± 2.2)MPa,表层氧化膜明显可见许多胞状孔穴凹陷,疏松多孔,靠近钛基体的较表层致密,而且表面主要有晶红石,锐钛矿存在,具有较高的表面能。 【结论】 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种植体后可以得到富含钙磷元素,表面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一定梯度的、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表面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联合钛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均在拔除双侧下前磨牙后即刻于每侧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每侧即刻植入3颗即刻种植体后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植入BG组,植入BG并以钛膜覆盖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植入种植体区牙龈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BG+钛膜组形成新骨的时间最早,骨结合最理想,且新骨形成质量较另外两组明显较好。【结论】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钛膜能较好的解决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塞米松对骨质疏松性骨内种植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骨质疏松性兔骨内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将 12只骨质疏松症兔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6只 ,另取同龄健康新西兰雌兔 6只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各兔胫骨内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 ,对骨质疏松症组中的 1组予以地塞米松治疗。种植体植入 2周、4周和 8周后分别获取各组标本 2个 ,行组织学、影像学等检测 ,观察各组种植体的骨整合效果。结果 各组种植体的骨整合效果在植入 4周时有较大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 :正常组 >地塞米松组 >骨质疏松症组 ,但 8周时差异不明显。结论 地塞米松对骨质疏松性骨内种植的骨整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联合钛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方法】 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均在拔除双侧下前磨牙后即刻于每侧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每侧即刻植入3颗即刻种植体后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植入BG组,植入BG并以钛膜覆盖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结果】 所有植入种植体区牙龈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BG + 钛膜组形成新骨的时间最早,骨结合最理想,且新骨形成质量较另外两组明显较好。【结论】 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钛膜能较好的解决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纳米管对种植体界面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纯钛种植体制备纳米管结构,加载NGF。选择健康成年比格犬6只,在拔牙即刻植入种植体(实验组植入载NGF纳米管种植体,对照组植入纳米管种植体,空白组植入未处理实验用种植体),随后于种植体近中制备骨缺损。术后4周和8周观察种植体情况,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检测、组织学观察和骨计量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植入术后4周,ALP活性明显高于术后8周,其中以实验组数值稍低。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ALP均降低,3组降幅相近。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4周和8周实验组的种植体界面可见更多的新生骨质,且骨质矿化程度更高。对照组和空白组的新生骨量略少,矿化略低。术后4周各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分别为63.105%±5.236%、43.219%±3.305%和32.312%±3.024%;术后8周分别为89.453%±6.315%、82.207%±5.183%和85.367%±6.148%。结论 载NGF纳米管能够在种植体界面骨愈合早期有效改善新骨的质量,加速其沉积矿化,进而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  相似文献   

9.
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内种植体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兔骨内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将 12只骨质疏松症兔随机分均为 2组 ,其中 1组予降钙素治疗 ;另取同龄健康新西兰雌兔 6只作为健康对照。在各兔胫骨内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 ,种植体植入 2、4和 8周后分别获取各组标本 2个 ,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等检查 ,观察各组种植体的骨整合效果。结果 各组种植体的骨整合效果在植入 4周时有明显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降钙素组和骨质疏松症组 ;8周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内种植体的骨整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枚种植体牵引增高兔下牙槽嵴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兔随机分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在建立兔下颌缺牙颌模型基础上将种植体植入成年兔下牙槽嵴内。实验组术后 1w开始旋转种植体持续牵引下牙槽嵴 ,每天牵引 1 0mm ,1d牵引 2次 ,5d后完成牵引 ;实验对照组术后 1w直接牵引升高 5 0mm。空白对照组 2只 ,不做任何处理。预期时间处死动物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 ,固定 2w ,新生的骨小梁与牵引方向平行 ;第 4周小梁逐渐融合 ,交织呈网状。光镜观察 ,固定 4w ,实验组骨小梁相连成片。结论 单枚种植体持续牵引下牙槽嵴牵引间隙成骨方式以膜化骨为主。  相似文献   

11.
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骨内植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新研制的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弹性模量为53 GPa、78 GPa、110 GPa的种植体各6枚分别植入3只狗的两侧下颌骨内,3个月后取下标本,行X线检查、制作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观察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情况。[结果]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紧密接触,其间无阴影,种植体颈周骨组织未见吸收。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无间隙,均形成了骨整合界面。[结论]本实验中所研制的53 GPa、78 GPa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测试提供了实验基础,为开发新的种植体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骨内植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研制的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弹性模量为53GPa,78GPa,110GPa的种植体各6枚分别植入3只狗的两侧下颌骨内,3个月后取下标本,行X线检查,制作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观察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情况。结果 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紧密接触,其间无阴影,种植体颈周骨组织未见吸收。不脱钙牙种植体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无间隙,均形成了骨整合界面。结论 本实验中所研制的53GPa,78GPa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测试提供了实验基础,为开发新的种植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聚乳酸材料PLA/PGA在同期植入种植体时的成骨效应及种植效果。方法:将预制成形的PLA/PGA材料,通过上颌窦提升术植入新西兰兔的上颌窦中,同期植入钛种植体,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成骨情况,12周全部处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成骨及种植效果。结果:在所有植入PLA/PGA材料的兔上颌窦都有新鲜成熟骨形成,在同期植入的种植体稳定与新形成骨紧密结合,同时材料本身完全吸收。结论:自体骨复合多孔支架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具有简便高效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BMP)促进钛种植体(Ti)植入产疗颌骨后种植体与宿主骨间界面的骨结合作用。方法 16只经过60Gy^60Co照射下颌骨后6个月的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8只植入BMP-Ti复合型种植体为实验组,8只植入Ti种植体作为对照组。于植入术后2、4、8周和12周对种植体-宿主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观察。结果 实验组植入界面新骨生成较对照组早。12周时,实验组植入界面呈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评估钛种植体表面不同的抗菌涂层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方法 30 枚 纯钛棒随机分为3 组并进行相应处理:银电沉积处理(Ti-Ag),硅烷化处理(Ti-Si),未进行处理(Ti)。将30 颗种植体随机植入5 只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每只6 颗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体颈部结扎并引入牙周致病菌, 诱导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对比格犬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包括临床指标检 测(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种植体松动度)、X 射线检查、组织学分析,并进行 定量分析。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有轻到中度水肿,叩诊声音 清脆,无松动;T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明显水肿,甚至出现破溃、脓液溢出,叩诊声音浑浊,个别种植体临床可 见松动。Ti-Ag 和Ti-Si 组各临床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i-Ag 和Ti-Si 组 各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X 射线结果显示,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骨无吸收,骨密度均 匀致密;对照组周围牙槽骨呈垂直吸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透射状影像,其骨吸收量小于Ti-Ag 和Ti-Si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学染色见Ti-Ag 和Ti-Si 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骨结合,骨- 种植体接触 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 Ti-Ag 和Ti-Si 抗菌涂层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引起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种植体在血管化骨中的结合机制,为今后研究种植体在自体骨中的结合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将纯钛螺旋式种植体植入不同血供的兔胫骨中,部分血供组为A组,完全血供组为B组,术后2,4,8周后分别处死动物,制取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种植2周,A组界面存在着缝隙,可见纤维结构,无钙盐沉积。B组界面结合较紧密,有少量钙盐沉积。种植4、8周,A组界面无间隙,结合紧密,有数量不等的钙盐沉积,B组界面有大量钙盐沉积,骨样基质形成。结论纯钛螺旋式种植体能与部分血供的兔胫骨形成良好的骨结合,但形成骨结合的时间晚于完全血供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加载时间及加载力值对微钛螺纹钉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Beagle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在左、右两侧上颌牙槽骨内植入微钛螺纹钉种植体各9枚。采用恒定力值为100 g及300 g的镍钛螺旋拉簧,分别在即刻、第2、4、8周对两侧种植体加载,对照组不加力。于第20周处死动物,取含微钛螺纹钉及其周围2 mm组织块,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结合的状态。结果分别对不同加载力值及加载时间各组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各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在形态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均表现为:种植体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表面有大量骨质覆盖。种植体与其周围骨质间存在微小间隙,间隙均小于0.85 mm。结论微钛螺纹钉种植体即刻加载300 g以内的水平力不影响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