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红 《国医论坛》2004,19(6):53-54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桃仁、当归尾、地龙、红花等药组成,功能补气、活血、通经络。现代医家从气虚血瘀这一基本病机出发,灵活化裁,将其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张维 《西部中医药》1998,11(1):46-48
补阳还五汤内科临床应用近况张维王金海*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66700)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方,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王氏创立此方主治由气虚血淤导致的半身不遂和萎证。现代医家从气虚血淤这一基本病机出发,广泛运...  相似文献   

3.
4.
从气虚血瘀的角度探讨了补阳还五汤的治病作用机理,总结了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作用。笔者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均有良效,兹举例如下。面神经麻痹女患,47岁,干部,1988年6月20日初诊。患者昨日晨起发现口角歪向右侧,左侧口角流涎,不能鼓腮,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颜面木胀紧迫不适感。伴头痛,身微恶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浮而缓。证属气  相似文献   

6.
<正>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列在瘫痿论之后的一首方剂。由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淡稍暗,苔薄白,脉缓。  相似文献   

7.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近年来常有文献报道其在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和及儿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内科临床应用近况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朱业军吴绍萍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内科临床应用综述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方,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王氏创立此方主治由气虚血瘀导致的半身不遂和痿证。现代医家从气虚血瘀这一基本病机出...  相似文献   

9.
10.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后世引用甚多,全方药只七味,但配伍尚当,升降具备,调达有度,化瘀中能补血,补血中能理气,贯络中能补虚,可统气血,令其条达而致气血畅和。笔者以此方为主治疗久病不愈之症取得满意疗效。  病案1:蠲饮化痰治痰饮。陈某,男,57岁,1995年10月11日初诊。  间断咳嗽咯痰气喘4年,逢冬加重,经某医院确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半月前,受凉后复发咳嗽,咯泡沫样痰,色白而粘,喘促气短,畏寒肢冷,大便偏溏,苔白腻,脉细滑。  气虚阳微,痰瘀内蕴,阻塞肺络,宣肃失司。法当蠲饮化瘀,宣肺平喘,方予补阳还五汤去赤芍、桃仁、地…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组成,功在补气,活血通络,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笔者临床变通其用,对具有气虚血瘀证之冠心病、颈性眩晕、脑血栓形成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要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七味药物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能,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因虚致瘀”所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余、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等症,为临床常用的益气活血代表方.  相似文献   

13.
李娜  李蓉 《新疆中医药》2013,31(4):145-145
目的总结辨证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所引起的晕车、脑后发闷、乳癌术后上肢肿胀、舌歪、腰痛、口眼歪斜等多种疾病的经验。方法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上述病证。结果本方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上述病证疗效满意。结论本方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益气补血,散寒祛湿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首创,方剂组成是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药一钱半,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水煎服。古代医家将人体之阳评定为十分,左右侧各占五分。如患者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时一侧肢体瘫痪,即五分之阳丧失。服用本方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使丧失的五分元阳得以补还,故本方得名补阳还五汤。为了阐明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机理,推广其应用和探索本方的新用途,很多医家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对补阳还五汤及其单味药进行了大量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中明 《四川中医》1997,15(6):56-56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剂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后遗症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笔者近年运用此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慢性肾炎蛋白尿、坐骨神经痛、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患者孔××,男,50岁,干部,口渴多饮多尿3年,双下肢麻木疼痛半年。于1995年8月5日入院。入院后经各项检查诊为:非依赖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炎,患者曾先后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用维生素、镇痛、降糖药及中药治疗无效。刻诊:面包晦暗,时有蚁行感,舌…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王某,36岁,1999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因1月前人工流产后劳作过度,汗出冒风,引起头身疼痛,继之全身汗出,昼轻夜重,畏寒恶风,昼夜不得脱帽,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前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谷维素、多虑平、维生素B1、健脑补肾丸等药,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泽鸿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792-794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传统方子之一,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其功效为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近年来其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将其临床应用近况概述如下:1 急性缺血性中风吴氏[1]采用重用黄芪的方法来治疗缺血性中风112例。方中组成:黄芪150g、赤芍、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肝肾阴虚者适当加女贞子、麦门冬、山萸肉、制黄精,1剂/d,连服8周。用西比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7%。可见…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综述了补阳还五汤的临证应用。对其他疾患如消化溃疡、马尾神经综合征、颈性眩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儿童鼾症、突发性耳聋等也可适用。  相似文献   

20.
<正>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列在瘫痿之后的一张方剂。笔者在临床中依其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证,取得较好效果。今将临床主要用于痹证、瘫证、痿证的治疗作一介绍,供同志们参考。一、气血虚痹痹证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尤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气短,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淡自稍暗,苔白或无苔,脉象濡弱或细微。治疗时用补阳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