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徐州市儿童少年意外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敬德 《中国校医》2010,24(1):17-18
目的分析徐州市5~14岁儿童少年伤害死亡特征,为制定意外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徐州市儿童少年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徐州市儿童少年意外伤害死亡率为6.56/10万,男性意外伤害死亡率(8.97/10万)显著高于女性(3.75/10万)。意外伤害的前四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淹死、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死亡率分别为2.35/10万、1.55/10万、0.62/10万、0.31/10万。意外伤害死亡潜在减寿年数为6275,减寿率为3.88‰。结论意外伤害已是徐州市儿童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儿童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香坊区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哈尔滨市香坊区1997—2006年0~14岁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为68.82/10万(占全人群死亡数的1.59%),男性儿童死亡率(79.44/10万)高于女童(57.64/10万)。0~岁组死亡率(1115.24/10万)最高,10~14岁组(23.03/10万)最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染色体异常和伤害是导致儿童死亡的前3位原因。伤害是5~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其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和意外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原因。结论有效控制1岁以下婴儿的死亡率及较大年龄儿童伤害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沈阳市儿童意外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沈阳市2006-2010年235例〈5岁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沈阳市〈5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从2006年的1.31‰降至2010年的0.94‰;男童意外死亡高于女童,男、女童死亡比例为1.9:1;意外死亡的前3位死因是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和意外跌落。意外窒息死亡集中于〈1岁的婴儿,交通意外和溺水以〉1岁的儿童为主。结论意外伤害死亡已成为沈阳市〈5岁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应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0~14岁儿童死亡资料的分析,掌握山东省儿童伤害的死亡特点,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山东省第三次死因调查资料,对山东省2004-2005年0~14岁儿童伤害的死亡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山东省0~14岁儿童伤害的死亡率为16.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95/10万,意外伤害死亡率为15.1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78/10万。伤害死亡率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高而开始降低(P〈0.05).前五位的死因分别为淹溺、公路交通事故、意外窒息、自杀和意外跌落。0~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意外窒息,1~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和淹溺,5~岁及以上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淹溺和交通事故。[结论]淹溺和交通事故死亡是我省伤害的最主要原因,要根据不同年龄的伤害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奉化市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各种因素。方法:对1990-2000年我市监测人群中5岁以下儿童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年均死亡率为0.98‰,其中婴儿2.59‰,明显高于1-4岁儿童0.62‰,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比率占同龄儿全死因的16.67%,在新生儿疾病后居第二位,淹死和机械性窒息占77.78%。结论:淹死和机械性窒息是5岁以下儿童的两大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0~14岁儿童死亡资料的分析,掌握广东省儿童伤害的死亡特点,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和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4层比例基本-致的原则共抽取全省12个县(区、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4—2005年广东省12个县(区、市)的0~14岁儿童死亡个案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根据死因填写链结合伤害定义来判定伤害死亡,采用ICD-10死因编码对儿童伤害死亡病例进行编码(ICD-10的编码为V00~Y98),并对伤害的死亡特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儿童伤害死亡640例,死亡率为17.52/10万,标化死亡率17.60/10万,占儿童总死亡例数的27.49%(640/2328)。男童死亡率(20.39/10万)高于女童(14.28/10万)(P〈0.01);农村死亡率(19.33/10万)高于城市(12.15/10万)(P〈0.01);无意伤害死亡率为16.18/10万,标化死亡率16.22/10万。伤害死亡率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高而降低(P〈0.01)。1~14岁年龄组儿童死亡病例中前3位的死因分别为淹溺、运输事故、意外窒息,死亡率分别为9.58/10万、3.64/10万、0.77/10万,占死因构成比分别为54.69%(350/640)、20.78%(133/640)、4.38%(28/640)。〈1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意外窒息(占36.00%,18/50),1~14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均是淹溺和运输事故,分别占57.97%(342/590)和21.36%(126/590)。儿童伤害标化潜在寿命损失率为69.6‰。结论淹溺和运输事故死亡是广东省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要根据不同年龄的伤害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1990-2005年上海市金山区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云 《职业与健康》2007,23(18):1588-159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儿童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为进一步制定伤害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0-2005年金山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资料,描述该区儿童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并计算伤害所致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和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R)等指标.结果 1990-2005年,金山区0~14岁儿童的伤害死亡率为24.85/10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31.38%,为0~14岁儿童首位的死亡原因.随着年份的推移,儿童伤害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男性儿童伤害死亡率要高于女性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主要伤害死因不同.溺死、运输事故和意外跌落是造成儿童伤害死亡的前3位死因,占伤害死亡的81.00%.伤害所致的儿童PYLL为19 222.50 a,PYLLR为14.88‰.结论 伤害是严重威胁金山区儿童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在0~14岁儿童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伤害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太仓市1993~200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太仓市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变化趋势 ,寻求进一步降低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新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太仓市 1993~ 2 0 0 3年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1993年的 14 .78‰下降到 2 0 0 3年的 7.39‰ ,其中以婴儿死亡率下降明显 ,1~ 4岁儿童死亡率近年有不稳定上升趋势 ;意外死亡、出生窒息、畸形、早产和先心是 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不断探索预防胎儿期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要加强对儿童的监护 ,建立意外伤害的社会急救体系 ,提高现场首次救助能力等措施 ,有效控制儿童意外死亡。  相似文献   

9.
宜昌市西陵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春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73-474
[目的]了解宜昌市城区监测点西陵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8~2004年宜昌市西陵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5‰;新生儿死亡率7.01‰;婴儿死亡率8.697‰.早产和出生低体重、其他先天性异常、出生窒息是前3位死因顺位.意外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宜昌市西陵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加强高危儿的管理、防止意外伤害是降低婴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深圳市盐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主要死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2005年盐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髓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6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1.90‰,新生儿死亡率为3.28‰,婴儿死亡率为4.14‰,1-4岁儿童死亡率为0.52‰。②5岁以下各年龄组死亡构成为:早期新生儿死亡占40.7%,新生儿死亡占70.4%,婴儿死亡占88.9%,1-4岁儿童死亡为11.1%。③具有常住户籍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1‰,流动户籍为8.47‰,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X^2=13.51,P〈0.01)。④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死亡、先天异常、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肺出血和其他疾病。结论:降低婴儿、新生儿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预防出生窒息仍然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当务之急;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管理。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致死亡病例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意外伤害死亡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越秀区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和2006-2010年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采用Dr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1555例,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3.41/10万。死因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意外跌倒(占25.79%)、自杀(占21.29%)、交通事故(占18.14%)、其他(占16.46%)、意外中毒(占11.25%)、被杀(占3.28%)、溺水(占2.64%)、火灾(占1.16%)。0~14岁年龄组死亡以意外跌倒(占16.28%)和溺水(占16.28%)为主,15~59岁年龄组以自杀(占23.97%)和交通事故(占20.22%)为主,360岁年龄组以意外跌倒(占40.23%)和自杀(占18.95%)为主。各类意外伤害的死亡率除了溺水和火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或P〈0.05)。结论应针对意外伤害的死因谱、年龄结构、性别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生存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王倩倩 《现代预防医学》2015,(22):4097-4098
摘要:目的 了解武义县0~14岁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武义县2011-2013年0~14岁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武义县0~14岁儿童死亡66例,占全人群死亡数的0.95%。年平均死亡率为43.74/10万,3年粗死亡率分别为54.99/10万、44.49/10万、29.6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9.41/10万、43.49/10万和28.40/10万;意外伤害、肿瘤、围生因素是导致0~14岁儿童死亡的前3位原因,而意外伤害中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淹死和机动车交通事故。结论 针对武义县0~14岁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做好孕期围生保健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意外伤害健康肿瘤预防的干预,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对丽水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影响及其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3年10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全市359例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5岁以下小儿意外伤害平均死亡率为2.32‰,占总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20.34%,意外死亡率从2004年的2.36‰降至2010年的1.83‰,但其死亡构成比从2004年的16.62%上升至2010年的20.22%(P>0.05)。农村意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均高于城镇(P<0.01);男童意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均高于女童(P<0.05)。意外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是意外窒息、溺水、交通意外。意外死亡1岁内占35.65%,1岁组占20.61%,2岁组占17.27%,3岁组占13.93%,4岁组占12.53%,其中意外窒息死亡集中于1岁以内婴儿,溺水、交通意外以1岁以上儿童为主。结论意外伤害是造成丽水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8年至2012年西安市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病例特点,以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方法 对2008年至2012年西安市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病例资料按ICD-10进行分类,并对意外伤害死亡病例性别分布、年龄组分布、死因顺位等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至2012年西安市儿童共有意外伤害死亡病例493例.男女性别比为2.29.西安市0~14岁儿童年均意外伤害死亡率为18.84/10万,男童意外伤害死亡率(24.50/10万)高于女童(12.3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6,P<0.01).学龄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年龄越大意外伤害死亡病例所占比例越多.西安市儿童前5位意外伤害死因分别是:交通事故(38.34%)、溺水(15.21%)、意外窒息(14.20%)、意外跌落(8.92%)、意外中毒(6.49%).不同年龄组患儿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不同,新生儿及婴儿组意外伤害主要死因是窒息;幼儿组主要死因是跌落、中毒,学龄前组及学龄期组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溺水.结论 根据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病例各年龄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分析上海市闸北区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闸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对近5年的监测资料进行死因分析,并使用灰色模型(GM)进行拟合、预测死亡率。[结果]闸北区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为主,婴儿死亡以新生儿死亡为主。5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30‰~4.98‰,2010年略有上升。2006—2012年,新生儿期主要死亡原因为出生窒息,占31.82%。婴儿期主要死亡原因为其他先天异常,占30.43%,出生窒息为第2位,占20.29%。GM拟合效果好,2013年预测死亡率为3.88‰。[结论]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和意外死亡严重威胁闸北区5岁以下儿童的生命,必须加大新生儿筛查力度,普及新生儿意外死亡的宣教,从而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灰色模型GM(1,1)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拟合效果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0~14岁儿童的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儿童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福建省2004-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对0~14岁儿童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福建省0~14岁儿童年均死亡率为57.21/10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为6.8%。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农村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高于城市。婴儿死亡占0~14岁儿童死亡的60.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5.5%。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为0~14岁儿童的前3位死因。婴儿的粗死亡率为770.77/10万,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其中淹死是首位原因。结论福建省0~14岁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现阶段仍应积极做好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了解近年宁波市儿童死亡情况,为干预儿童死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宁波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宁波市居民死亡报表资料,对2003-2007年0-14岁死亡儿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分析。结果:宁波市儿童前4位的死因为意外伤害、围生因素、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和肿瘤。5年间死亡率有逐渐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以肿瘤、围生因素最大。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死亡所占的构成比顺位有上移。结论:要降低宁波市儿童死亡率,在继续做好孕期围生保健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治和胎儿产前诊断上。前者需要动员全社会,采用多方位的综合措施,加强防范意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后者则应从资源广、操作方便、创伤小且已普遍应用的超声检查着手,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新  陈宇  张莉莉  祁凯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400-4402
目的:探讨长春市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水平变化趋势,从而为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春市城乡482名0~15岁儿童青少年2007~2010年期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意外伤害粗死亡率为15.99%,农村显著高于城市(χ2=23.56,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11.23,P<0.01),15~岁组发生率最高(57.67%),0~岁组发生率最低(5.39%)。意外伤害致死类型前3位依次为疾病和死亡的外因、运输事故、所有其他外因。结论:意外伤害死亡是长春市儿童青少年第1位死因,应对儿童青少年人群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意外伤害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