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 ,与常规的血管造影相比 ,具有很多优点。对于许多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性病变、脑供血不足或急性脑缺血等 ,是不可缺少的诊疗方法。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从 8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以来 ,全国许多省市开展了此项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该手术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及并发症 ,因此 ,术前术后护理及病情观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所出现的不良反应。1 临床资料我院共对 2 3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男性 14例 ,女性 9例 ,年龄 2 1~ 6 2岁 ,平均 43.7岁…  相似文献   

2.
卢剑波  孙晓川  朱继  张晓冬 《吉林医学》2011,32(22):4549-4551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导管法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术中造影剂的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赖坚强 《当代医学》2021,27(8):128-13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92.31%;CT检出血管闭塞32例,检出率为82.05%;血管狭窄29例,检出率为74.36%;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1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2例,占比2.56%;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78例患者术前充分准备,采用Seldinger技术,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后即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除外),连接2套动脉加压滴注器持续滴注冲洗动脉鞘及导管,自主动脉弓自下而上依次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造影。老年患者尤其血管迂曲者,均应在导丝引导下进导管,血管分叉处尽量在路径图上进导管,使用Y形阀,注射器与接头或导管连接时,让血少许流出,避免空气进入导管。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加压包扎。术后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8h,卧床24h。结果我院自2006年来应用该技术共开展278例,全部成功。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术中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情况,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 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 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 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 、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群惠  马和平  张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72-373
目的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E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怀疑和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20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RDSA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不同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0例,经常规DSA和RDSA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3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脑血管狭窄及脑缺血78例。然而,与常规DSA.极少数病例可显示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结论R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尤其对脑血管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于颅内病变的检查,是脑血管造影上的一次重大进展。由于它具有图像质量优良、分辨率高、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与CT、磁共振一起作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我们收集一组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7~59岁,平均42-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和定位体征。经CT检查,2例增强后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畸型,1例报告脑膜瘤,其余均由DSA单独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一种专门显示血管的技术包括两部分内涵,一为数字化,这是与计算机相关的处理;二为减影,实意为"减法",即通过被处理成相反的两帧影像信息相减,消除非感兴趣的结构,保留血管影像的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从中能够获得全血准确的相关脑循环血管信息,可清晰显现出颅内外血管病变的位置及其血液供应情况,对诊断动脑瘤,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 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 %;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1例患者(肾动脉42支),对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流动力学与肾动脉形态学判定肾动脉狭窄,同时在对其进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2种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的15支肾动脉狭窄中有9支符合DSA,其中有6例为假阳性.在超声检查中未发现肾动脉狭窄的共27支,经过DSA检查后发现有5支肾动脉存在肾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率为83.33%.DSA检查与超声检查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是诊断肾动脉的金标准,可将DSA作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首次筛选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早期、安全、正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的前提。虽然CT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为脑血管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我科2003年8月-2005年1月行DSA检查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选影剂300mg/ml碘优维显,行导管法脑血管数字减影术(DSA),对血管造影中的并发症作了临床对比研究.两组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3.5%和61.48%(P>0.05);中重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4%和2.22%(0.01<P<0.05).离子型组病人的反应比非离子型组病人的反应更严重而且发生时间更长.年龄超过40岁且并有脑血管狭窄时,特别在椎动脉造影时,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更易发生,而且更严重.作者对脑血管DSA中造影剂的选用和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2009年7月-2010年3月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26例。患者经精心护理、护理配合,全部成功完成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为100%,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烟雾病是一组以颈内动脉(ICA)末端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形成异常血管网并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1957年日本学者Takenchi和Shimizu首先发现并报道,现将我院20例急诊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后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烟雾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发症发生可能的原因,并寻找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并发症:皮下血肿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夹层1例,对比剂过敏反应1例,神经反射1例,颅内血管痉挛5例。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30%。结论:全脑DSA检查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操作要点,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处理。方法32例60岁以上患者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中长鞘,先使用灌洗导管行胸主动脉弓造影,15例用单弯导管,17例用复杂弯曲导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32例完成造影,其中24例有阳性发现,8例阴性。6例发现椎动脉开口或颈内动脉有狭窄,3例术中出现不同程度血管痉挛,1例造影术后病情加重考虑有再出血。结论高龄患者常有基础疾病,血管狭窄迂曲多见,手术风险及操作难度较大。但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20.
小肠动静脉畸形是一种粘膜下病变 ,很难肉眼发现。据报道动静脉畸形是隐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诊断和术中定位均很困难。曾有几种诊断手段如术中内窥镜 ,术前选择性导管定位合并术中注射亚甲兰 ,选择性肠系膜静脉压和PO2 含量测定等 ,应用有限 ,主要是由于复杂的处理过程和定位不准确。我们成功治疗了 10例患有动静脉畸形的病人 ,使用方法为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和一小段导引钢丝放置进行术中定位。1 病例与方法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的患有小肠动静脉畸形的 10例患者 ,男女各 5例 ,年龄 2 8~ 70岁。其临床特征主要如下 :所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