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p16基因是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16基因失活导致肿瘤的发生,其失活机制主要为甲基化、缺失及突变。宫颈癌是妇女常见肿瘤之一,发生机制尚不清楚。p16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断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p16基因的失活及P16的表达很复杂,p16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有研究发现p16基因在宫颈癌发展中主要的失活形式是启动子甲基化,失活率随病情恶化而增加;而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癌和CIN中,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是罕见事件,表现为过表达,几乎所有HPV阳性宫颈癌中p16表达阳性。为此对p16基因与宫颈癌、C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PV16的基因型整合状态及FHIT基因缺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选取44例宫颈癌、5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的患者,免疫组化检测宫颈FHIT蛋白的表达;并用多重PCR法检测HPV16 E2/E7表达。结果 122例单一HPV16阳性标本HPV16总整合率为78.69%,在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整合率分别为60.00%、66.67%、75.00%、86.96%和88.63%,随病变加重,整合率增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的总缺失率为43.44%,FHIT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的缺失率分别为15.00%、20.00%、25.00%、43.48%和72.73%。FHIT蛋白的缺失率,随病变加重,缺失率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缺失在不同HPV16整合时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基因整合和FHIT蛋白缺失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PV16基因整合可能通过诱导FHIT基因低表达从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INK4a-ARF基因是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包含两个重叠基因:INK4a和ARF,编码产物p16INK4a和p14ARF蛋白,分别对cyclinD-CDK4-pRb-E2F和MDM2-p53通路具有关键性调控功能,且在大部分恶性肿瘤中缺失表达,其功能失活的机制主要包括该基因的缺失、突变和甲基化.但在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及外阴癌中p16INK4a和p14ARF蛋白过表达,提示INK4a-ARF基因在妇科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其在其他肿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成为妇科肿瘤检测与预后判断的标志性基因之一.就INK4a-ARF基因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68例原发性宫颈癌,67例CIN及29例慢性宫颈炎症石蜡包埋组织中TSLC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45例异常甲基化(66.2%),其中鳞癌67.8%(40/59),腺癌55.5%(5/9);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29例可见异常甲基化(43.3%);29例慢性炎症组织中2例甲基化(6.9%);将鳞癌、腺癌、CIN与慢性炎症比较,鳞癌与CIN比较,CINⅡ~Ⅲ与CINⅠ比较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CIN比较,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宫颈癌组51.5%(35/68),CINⅠ23.1%(6/26),CINⅡ~Ⅲ41.5%(17/41),慢性炎症组17.2%(5/29);TSLC1甲基化与HPV感染相关性比较,CI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TSLC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它与HPV之间的关系提示TSLC1基因可能是宫颈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FHIT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的基因型整合状态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5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的患者,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多重PCR法检测HPV16 E2/E7表达。结果:FHIT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为57.26%(67/117),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FHIT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00%、80.00%、75.00%、60.00%和26.19%。随着宫颈病变加重,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5;P=0.003)。117例单纯HPV16阳性标本HPV16总整合率为81.20%,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整合率分别为60.00%、66.67%、75.00%、95.00%和92.86%;随病变加重,整合率增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P=0.003);FHIT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HPV16整合时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9,P=0.000)。结论:HPV16基因整合可能通过诱导FHIT基因低表达从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p16INK4a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RB通路中发挥着负反馈调节作用,决定着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和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并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综述p16INK4a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中的研究现状,发现p16INK4a基因甲基化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p16INK4a在HPV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腺上皮内病变,宫颈鳞癌及腺癌(ADCA)中呈高表达,且随着病变加重表达增强,而正常宫颈上皮、间质、化生和炎性细胞p16INK4a表达呈阴性,这一特性使得其在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预测病变进展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甲基化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位、定量检测位于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的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了解HPV16甲基化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HPV16阳性的无宫颈病变携带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和宫颈癌患者各30例,分别命名为携带组、CIN组、宫颈癌组,使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后剩余的细胞提取DNA,经处理后,扩增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的21个位点的甲基化状况,比较每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位于E6/E7启动子的5个位点31、37、43、52、58均存在随病情进展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宫颈癌组患者的甲基化水平最低(分别为21.86%、28.15%、21.37%、26.15%、15.4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位于L1基因3’端的7032、7091、7136 3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携带组、CIN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032、7091位点携带组的甲基化水平最低(分别为2.71%、6.95%),宫颈癌组甲基化水平最高(分别为18.89%、27.72%);7136位点CIN组患者的甲基化水平最高(66.45%),宫颈癌组次之(46.43%),携带组最低(34.85%).结论 HPV16 L1基因3’端及E6/E7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HPV16甲基化状况有可能预测宫颈癌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INK4a-ARF基因是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包含两个重叠基因:INK4a和ARF,编码产物p16INK4a和p14ARF蛋白,分别对cyclinD-CDK4-pRb-E2F和MDM2-p53通路具有关键性调控功能,且在大部分恶性肿瘤中缺失表达,其功能失活的机制主要包括该基因的缺失、突变和甲基化。但在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及外阴癌中p16INK4a和p14ARF蛋白过表达,提示INK4a-ARF基因在妇科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其在其他肿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成为妇科肿瘤检测与预后判断的标志性基因之一。就INK4a-ARF基因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EB病毒 (EBV)和p5 3、抗细胞凋亡因子 (bcl- 2 )基因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及 5 0例宫颈癌标本石蜡包埋制成切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HPV、EBV产物和p5 3、bcl 2、基因产物表达。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HPV、EBV的阳性表达率为 4 4 %、5 2 % ,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 5 %、10 % (P <0 .0 5 ) ,HPV和EBV的混合感染率为 18% (9/ 5 0 )。p5 3基因产物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 (2 4 % )高于正常宫颈组织 (0 % ) (P <0 .0 5 )。在宫颈癌组织中bcl 2基因产物的阳性表达率 (72 % )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 (2 0 % ) (P <0 .0 5 )。HPV与p5 3有相关性 ,EBV与bcl 2相关。结论 :①HPV、EB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②HPV可能通过造成p5 3基因产生突变而失活 ,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EBV可能通过使bcl 2基因蛋白产生上调性表达 ,抑制细胞凋亡 ,导致宫颈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0.
p16^INK4a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RB通路中发挥着负反馈调节作用,决定着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和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并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综述p16^INK4a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中的研究现状,发现p16^INK4a基因甲基化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p16^INK4a在HPV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腺上皮内病变,宫颈鳞癌及腺癌(ADCA)中呈高表达,且随着病变加重表达增强,而正常宫颈上皮、间质、化生和炎性细胞p16^INK4a表达呈阴性,这一特性使得其在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预测病变进展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fragile histine triad,FHIT)基因、人乳头瘤病毒16E6(HPV16E6)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观察40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FHIT基因、HPV16E6的表达。结果:FHIT基因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66.7%和30.0%,各组间阳性等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5,P〈0.001)。FHIT基因阳性表达在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378和3.315,均P〉0.05)。HPV16E6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53.3%和82.5%,各组间阳性等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38,P〈0.001)。HPV16E6蛋白阳性表达在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231和1.399,均P〉0.05)。结论:宫颈鳞癌中FHIT基因表达减少或缺失,以及HPV16E6的高检出率,提示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宫颈鳞癌发病机制之一。通过对FHIT基因和HPV16E6蛋白的致病机制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宫颈癌发病机制,二者有可能用于临床宫颈癌诊断、预防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Liu FY  Xu XM  Liu YZ  Wu YL  Wu D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9):627-63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共14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E6mR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48例患者中,HPV16阳性共37例,其中慢性宫颈炎5例、CINⅠ6例、CINⅡ~Ⅲ11例及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6±0.4、1.8±0.6及2.4±0.6;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3%及84%。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Ⅰ组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s=0.62,P<0.05)。结论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是新近在肺癌和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候选抑癌基因,位于染色体3p21.3上.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导致了基因表达的缺失,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其一种可能是通过对Rb家族的细胞周期检查点的作用而诱导细胞周期的停滞;另一种可能是RASSF 1A基因的失活破坏了RAS的平衡作用,导致了细胞的恶性转换.其在宫颈癌中存在表达缺失,且与HPV感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2、E6、E7基因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根据不同病理结果把标本分为HPV阴性正常组,HPV16阳性正常组,HPV16阳性宫颈内瘤变(CIN)Ⅰ~Ⅱ组,HPV16阳性CINⅢ组以及HPV16阳性宫颈腺癌/鳞状细胞癌(CIS/SCC)组。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TNF-α、E2、E6及E7蛋白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PV E6、E7基因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逐渐升高,且E7的逐级升高趋势更显著,E2升高至CINⅡ后出现下降,而TNF-α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虽呈升高趋势,但在宫颈浸润癌中与CINⅢ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E2/E7的比值来预测或诊断高度宫颈病变程度可能更准确。炎症因子TNF-α的升高可能加重了HPV E2基因的破坏,使得HR-HPV E6、E7癌基因过度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15.
p73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与p53基因高度同源,二者结构和功能相似.p73有多种异构体,且各种异构体功能不同.p73基因在卵巢癌中很少突变,主要通过甲基化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两种方式失活;通过去甲基化或转基因的方法可使失活的p73基因重新表达而达到治疗卵巢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Notch1及HPV16 E6/E7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Notch1受体和人乳头瘤病毒16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35例宫颈癌标本中Notch1受体及HPV16E6/E7蛋白的表达,以34例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间Notch1及HPV16E6/E7表达的差异,并分析Notch1与HPV16E6/E7表达的关系。结果 Notch1蛋白在细胞胞浆、胞核及胞膜中表达,HPV16E6/E7在细胞核中表达。从对照组到CIN组到宫颈癌组,Notch1及HPV16E6/E7的表达均逐渐增强(P〈0.01)。Notch1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不同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中Notch1与HPV16E6/E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 Notch1表达与HPV16E6/E7感染可能与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癌细胞系中由于HPV感染诱导沉默的特异抑癌基因,探讨HPV感染可能导致抑癌基因发生甲基化的机制。方法选取HPV阳性HeLa和Caski宫颈癌细胞系和HPV阴性C-33A和HT-3宫颈癌细胞系,分别经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Aza)处理,采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Aza处理前后细胞全基因组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芯片结果,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BGS)检测目的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①芯片结果显示:HPV阳性和阴性细胞系共721条基因表达存在差异。②用药后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HeLa细胞系825条,Caski细胞系815条,c_33A细胞系1023条,HT-3细胞系1196条。HeLa和Caski细胞系共表达上调的基因为182条,剔除阴性细胞系共表达上调基因,筛选出阳性细胞系HPV相关表达上调基因97条,与阴性细胞系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筛选出13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具有功能者7条。③RT-qPCR结果:筛选基因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HPV阳性宫颈癌细胞系中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阴性细胞系,支持芯片结果。结论筛选出的7条新的潜在抑癌基因可能由于HPV感染诱导发生甲基化而沉默,为进一步探讨HPV诱导抑癌基因发生甲基化的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2 3例、CINⅡ~Ⅲ级2 2例及宫颈癌31例,另取10例正常宫颈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 vivin的表达;以touch down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PV16 ,18,31,33,5 8等)的感染率。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宫颈癌,Survivin及高危型HPV表达均逐渐增强(P <0 .0 5 )。②低分化宫颈癌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P <0 .0 5 ) ,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 >0 .0 5 )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 .0 5 )。③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 5 )。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变化,评价该指标在宫颈癌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CINⅠ40例、CINⅡ~Ⅲ40例、宫颈癌40例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取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结果:(1)p16和CDH1甲基化在正常组未见表达;(2)p16、CDH1甲基化阳性率: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2.5%,P<0.05; 35.0%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22.4%,P>0.05;57.5% vs 35.0%,P>0.05);宫颈癌组高于相应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2.5%,P<0.05;57.5% vs 5.0%,P<0.05);(3)p16和CDH1甲基化总阳性率(任何一个基因出现甲基化即为阳性):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 vs 40.0%,P<0.05)。结论:p16和CD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它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辅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随着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抑癌基因的DNA甲基化则是宫颈癌中最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形式。研究发现,p16、RASSF1A、MGMT等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机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DNA异常甲基化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可为宫颈癌的病因学研究、早期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