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据《美国医学会学报》载,一种新病症——“夜食综合征”被发现.该病是一种与食欲缺乏(厌食症)及饮食紊乱症(狂食症)完全不同的新病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首载于《素问·气厥论》的“食亦”病之命名进行考释。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食亦”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认为“食易”、“食夜”、…亦’为衍声”、“虽食亦病”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不能圆满解释其病症、病机。结论:应从“食”、“亦”之本义并结合其引申义综合理解,方可洞悉其命名之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3.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各有见解,综合而言,“少火”既是指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又是平和的、具有生机的、正常的“火”或“气”,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本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壮火”不仅指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还是亢烈的、影响人体健康的、非正常的“火”或“气”,其在人体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基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分析小儿遗尿病因病机可知,该病责之于少火不足、壮火过旺,导致气机紊乱、气化失司、膀胱不约,应以培少火、清壮火之法平调五脏之气,约束膀胱,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嗜异症又称食异物症,异食癖,是指患者食入、咀嚼、吞咽非食物性物质的一种特殊嗜好,对通常不作为食物的异物产生难以控制的食欲,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偶见于成人。本病可独立存在,也可在其它病症中兼见。若患者偏嗜某种食物成癖,则称为嗜偏症,不在本文所述范围。现代医学认为镜检粪便找到蛔虫卵,及血中微量元素(锌、铁)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参考条件,国外医学认为本症属于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不正常有关。 中医学对本病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但对本病的症状、病因与治疗却有较详细的描述。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说:“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食茶炭咸辣等物者是虫积。”清·李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入睡或眠中多梦、易醒或醒后乏力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及某些精神病等。《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笔者运用《百症赋》中经典配穴,治愈1例顽固性失眠10年的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乳食内积症又称积滞,为儿科常见脾胃病症,多因小儿喂养不当、护理不周或脾常不足所致[1]。乳食内积症若日久不消,迁延失治,则会进一步损伤患儿脾胃,影响小儿的健康状态及生长发育。患病之后,小儿常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口服给药难度增加,致使消积导滞效果不佳。敷贴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法,  相似文献   

8.
《内经》“食亦”“淋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纲 《光明中医》1994,(4):16-17
《内经》“食亦”“淋露”考张纲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00005)“食亦”“淋露”,为见诸《黄帝内经》中之古代病名。对此二病名称之确切含义,千百年来聚讼不已,并至今仍悬而未决。这无疑会给中医医史、病史等理论工作者带来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给中医临床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许多先哲致力于却谷食气以养生之术,先秦文献仅有一些只言片语,以马王堆出土医书《却谷食气》篇较为完整,多年来,对其中关键文字解释有误,难见其真谛,现重新对其考注后,始悟其原旨。却谷食气法在先秦至魏晋文献中都有记述,《史记·留侯列传》:“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又“乃学辟谷导引轻身。”曹丕《典论》有:“颖川郗俭,能辟谷,饵茯苓”。辟谷即却谷,方法是服用药物,佐以流质物配合导引而保健长寿。《却谷食气》  相似文献   

11.
钟明 《河南中医》2014,(7):1228-1229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为治疗“妇人腹中诸疾痛”等气血不和所致的痛症。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偏头痛、慢性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肩关节周围炎等病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对消渴病症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然而在《内经》时代,尚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内经》中提到的和利消渴相关的病名亦非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内经》中提到的和消渴相关的病名约为10个,分别为“消痒”、“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不一而是,所指内涵亦不相同。本文以《内经》为中轴,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古代文献,对这些病名逐一考辨,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诸症中分离出来,以便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蟾蜍较少生蛆,而安徽省农业厅黄明礼先生经多年试验研究,使蟾蜍较易生蛆,笔者将其提供的蟾蜍蛆命名为食蟾虫(以别于五谷虫),《本草杂论》对“食蟾虫”的制取记载为:“端午日取虾蟆金眼大腹不跳不鸣者,槌死,置溺桶中,后生蛆食尽蟾肉,取蛆用”,1993年有报道将预先在淡水鱼肉(或龟肉、鳖肉)中生成的蛆虫移于刚砸死的蟾肉内,待蛆食尽蟾肉之后放在青瓦上,用文火焙干研细末备用。近几年黄先生改进技术,不需移植即可让蟾蜍生蛆(因黄申请专利,如需资料请与其本人联系),且可批量加工,笔者根据应用蟾蜍、蟾酥治疗多种顽疾及疑难杂症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兴中 《气功》2000,21(9):404-405
看了《中国气功》2000年第5期25页凌召先生“怎样看待食气辟谷”一文后 ,有以下几点意见提出来 ,以与凌召先生商榷。一、食气辟谷是中华养生文化之“瑰宝”食气辟谷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功法 ,相传为夏禹、伯益所著的《山海经》 ,就有无骨子“食气”的记载 ,西汉的养生专著《陵阳子明经》更有具体的记载 :“春食朝霞 ;朝霞者 ,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 ;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 ,沆瀣者 ,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 ;正阳者 ,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 ,是为六气。皆令人不饥 ,延年无疾”。《史记·留侯列传》谓张良“性多…  相似文献   

15.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对于该病治疗起效缓慢、疗效不稳定、价格昂贵,且日久会导致发热、水肿、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等不良反应。目前中医学者多从“脾肾气血亏虚”论治,着重扶正。然笔者临床观察发现,CIT患者初期多以火热毒盛实象为主,后期病程迁延,方表现为脾肾气血亏虚,夹有瘀血证候为主。《黄帝内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故笔者考虑从“壮火食气”着手,首先明确其理论内涵,后运用该理论对CIT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分析,以期对临证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针灸宁心安神法治疗阳萎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萎为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因而影响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在《内经》中称本病为“阴萎”或“筋萎”。治疗上临床大多选用壮阳补肾之法,有时见效甚微。近年来,笔者采用宁心安神法针灸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7.
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食两用中药材出现,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尚未见对其药食同源内容进行系统考证。黄精与玉竹形态相似,常被混淆使用,且“女萎”与“葳蕤”常被认为基原同为玉竹。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古籍,以明晰“黄精”“女萎”和“葳蕤”三者关系;从品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药记载和使用禁忌来追溯黄精药食同源的历史沿革;并梳理黄精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结果表明,古时“黄精”及其异名源于象形、功能、产地等,名称蕴含丰富的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黄精”“女萎”和“葳蕤”为3个物种,与前人考证不同;黄精幼苗、花、实及根茎均可食用或入药,其食用记载多于药用记载;《云南民族药志》《中国民族药志要》和《中国民族药辞典》等22本少数民族医药著作记载了26个民族对12种黄精的认识和应用;各民族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文习俗等差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药膳,是指选用中药或某些亦食亦药的食物与米或面做成的食物,它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应用时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病症以及饮食嗜好的不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用需要的原料,按特定烹制方法制作即可.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温补大家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论述了“胃病不食”的诊疗经验,对原著所论外邪犯胃、饮食生冷、七情过度、阳虚、阴虚等5种导致“不食”的类型,从病机、治则及方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所论真阳虚极不食,为现代中医所忽视,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科学地论证了广义痰病、痰症以及某些挟痰之症,可以发生在人体内外上下、五脏六腑,见诸于内、外、儿、妇……各科。在“东方医药学巨典”——《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中,治疗各种(科)痰病、痰症,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即有三百余首,是《本草纲目》病症中辑录方药之冠,如将李氏单味药物的治痰记载和精辟的论痰见解包括在内,则李氏治痰诸法所论述的范围就更为广泛。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