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热微恶寒见于温热病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伴头微痛,无汗或汗出不畅,口微渴,咳嗽或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略干,脉象浮数。吴氏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银翘散方治之。方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辛凉透邪,清热解毒,配伍牛蒡子、薄荷加强清透风热之力,桔梗、甘草利咽止咳,淡豆豉、荆芥小量辛温不燥之品,伍入辛凉之中,有利于透邪,这是本方的独到之处。又,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清润不腻,无恋邪之虑,更用鲜芦根汤煎药,足见芦根用量之多意在护津。  相似文献   

2.
银翘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全方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属于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称之为"辛凉平剂".该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大量辛凉之药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这种配伍既有利于透邪,又符合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之药与清热解毒之品相配,构成以疏散为主兼顾清热的解表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之甚多,大多外感热病初期有风热表证者皆可加减用之,现举验寨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文中载:"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生甘草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  相似文献   

4.
殷二航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66-1067
银翘散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方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甘草等药组成。笔者临床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肾炎,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HPLC 测定银翘散中牛蒡子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著名方剂,由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桔梗、薄荷、淡豆豉、甘草9味药材组成[1],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等[2]。本方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2册)》,现标准中只有药材的显微鉴别项目,尚无含量测定项目。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和木脂素类[3],臣药牛蒡子中的牛蒡子....  相似文献   

6.
议银翘散之君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王雯 《陕西中医》2005,26(10):1102-1102
银翘散是中医临床上常用之方,是由药物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甘草、芦根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温热病初起卫分证。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现代医学把本方常用于流感、急性扁桃体炎、乙脑、流脑、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麻疹、水痘等一切发热流行病的初期,而且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谭斌杰  罗学斌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7):M0005-M0005
银翘散方出自清代吴菊通《温病条辨》,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芦根、生甘草组成,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风热表证。笔者用该方治愈四例病症,感有必要列出。  相似文献   

8.
银翘散来源于《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所创,是由二花、连翘、竹叶、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子、芦根、甘草组成,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加减应用得当,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相应病证。  相似文献   

9.
姜霞  何再安  刘焱文 《中成药》2007,29(7):1073-1075
银翘散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理论创制的经典方[1]。银翘散是现代中医抗流感病毒的常用药,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是  相似文献   

10.
正银翘散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卷一,本方遵循《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炙甘草组成。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是治疗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谯凤英主任医师从医济世三十余年,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谯师悟银翘散成方之意,循辛凉解表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流感样病例名医医案的数据挖掘,筛选出基本方及辨证加减用药,指导流感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名医治疗流感样病例的验案229则,使用SQL SERVER 2005进行数据挖掘,根据用药频次,结合中医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拟出基本方,并探讨其可行性。结果清热药出现最多,有黄芩、连翘、芦根、金银花、栀子、石膏等;解表散寒药有生姜、桂枝、麻黄,发散风热药有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化痰止咳药有杏仁、桔梗、半夏、陈皮;此外,还有甘草和茯苓。根据以上结果,取百分比大于20%的药物拟为基本方:甘草、杏仁、黄芩、连翘、芦根、金银花、薄荷、桔梗、半夏、淡豆豉、茯苓。结论通过对基本方的药效分析,符合流感的病机及发病规律,对流感症状的改善及抗病毒方面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退热验方     
辨证:风热犯表,肺卫失调。 组成:连翘10g,金银花12g,桔梗10g,薄荷10g,竹叶10g,生甘草6g,荆芥10g,芦根10g,牛蒡子8g。  相似文献   

13.
银翘丸为《温病条辨》方。由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淡豆豉、薄荷、甘草、牛蒡子、桔梗组成。为辛凉解表之平剂。笔者常以此方改为汤剂加减用治小儿发热、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结膜炎、鼻衄、牙痛、咳嗽等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现代文献中治疗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证有效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了1988年—2019年涉及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证治疗的有效方剂,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用药频次及药物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对高频药物中的药对和药组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①常用治法:以疏风+清热+凉血为组合的治法频次最高,是风热伤络证的最常用治法。②高频药物:用药频次超过所有处方25%的药物依次为:金银花、连翘、甘草、紫草、防风、牡丹皮、荆芥、生地黄、牛蒡子、赤芍、茜草、蝉蜕、薄荷、丹参、竹叶。③高频药物分类:14味高频药物中(除外甘草),清热药占30.8%,解表药占17.78%,活血化瘀药占2.2%,止血药占3.0%;④核心药对:在频次最高的前10组药对中,清热药对为:薄荷→牛蒡子,竹叶→金银花,竹叶→连翘,金银花→连翘;凉血药对为: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紫草,生地黄→牡丹皮;清热祛风药对为:薄荷→荆芥,牛蒡子→荆芥;凉血止血药对为:茜草→紫草。⑤核心药组:生地黄、牡丹皮、防风;紫草、牡丹皮、连翘、防风;金银花、牡丹皮、生地黄、防风;连翘、牛蒡子、荆芥等。结论现代文献中治疗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证的有效方剂,治法主要以疏风清热凉血为主,核心药味为清热药、解表药、活血药、止血药,药物关联以风药和血分药的配伍为主,涉及的病理因素以风、热、血热、瘀血为主,可兼有毒、湿、虚等因素。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研究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銀翘解毒丸处方:银花、连翘、竹叶、淡豆豉、荆芥、牛蒡子。主治:感冒初起、发冷发热、头痛咳嗽、咽喉疼痛。作用:清热,散风,解表。用法用量:每次一丸,日服二次,溫开水送下。桑菊片处方: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苇根。主治:感冒身热、头痛咳嗽。  相似文献   

16.
流感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选用下列药粥治疗方。1、银翘胺毒粥: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各lOg,淡竹叶、薄荷、甘草各5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诸药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剂,连续3~7天。可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适用于流感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塞涕浊,口渴,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黄而粘稠,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相似文献   

17.
银翘解毒散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其方由连翘、银花、薄荷、竹叶、生甘草、淡豆豉,桔梗、荆芥、牛蒡子九味药组成.原方为治疗风热表证,而以表热重津伤未甚,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而设.  相似文献   

18.
<正>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导致,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咽痛、痰液不易咯出等,中药抗病毒有其优越性,临床上以银翘散加减为主:金银花12g,连翘12g,桔梗8g,竹叶10g,生甘草3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芦根30g。该方以清热解表为主,对表气郁闭较甚的病毒感冒导致的发热恶寒无汗者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9.
1.1风热型 辨证属风热袭表,肺卫失宣。发病急骤,全身散布红色风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略高出皮肤,疹色鲜红,皮肤灼热,瘙痒异常,烦躁不安,咽喉疼痛,心烦口干,搜赤、有时便秘,舌质红、苔薄白或苔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处方荆芥、防风、金银花、牛蒡子、牡丹皮、浮萍、生地黄、薄荷、黄芩、蝉衣、马齿苋、白鲜皮、桑白皮、地肤子、冬瓜皮等。方中荆芥、防风、地肤子去皮里膜外之风.并佐冬瓜皮清热利水消肿;马齿苋、白鲜皮清热除湿散风,表里双解;金银花、牛蒡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桑白皮、薄荷、蝉衣清肌表之热。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红苔黄,可加生石膏、桅子、芒硝、川军,清热泻下,釜底抽薪,以泻阳明实火。  相似文献   

20.
1、风热外感罗某,男,6岁。发热恶寒(热重寒轻)一天,头痛,鼻塞,流浓涕。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属风热袭表,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9克,连翘6克,淡竹叶5克,荆芥5克,牛蒡子5克,薄荷3克,芦根3克,桑叶6克,甘草2克。三剂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