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润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24-124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特发性尿崩症患者尿渗透压及血浆渗透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0例特发性尿崩症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组和西药组各200例,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测定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等指标。结果:耳穴组较药物组能显著的升高尿渗透压,降低血浆渗透压(P〈0.01)。结论:耳穴贴压治疗特发性尿崩症有良好的效果,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白蛋白与尿NAG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了解尿白蛋白和尿N -乙酰 -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比色法分别对 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白蛋白和尿NAG进行检测及比较研究。结果 :异常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较正常组明显增高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异常组NAG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无论尿常规正常与否 ,尿NAG和UAER均呈正相关。若以健康对照组 x±s为正常值上限 ,则尿白蛋白和尿NAG在正常组和异常组均有 5 0 %以上高于此值。结论 :尿白蛋白和尿NAG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rinary trypsinin hibitor,UTI)对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tary response syndromes,SIRS)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4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UTI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后及第1、3、5天给予UTI治疗,每天剂量为30万单位,收集血液标本测定IL-8、ADH、AT—Ⅱ和CRP。结果 UTI组中,IL-8、ADH、CRP的检测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AT—Ⅱ的值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可见它的升高趋势被抑制。结论 UTI对防止和减少手术病人SIRS产生只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脉康联合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加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糖脉康每次1袋,每天3次,对照组50例常规降糖治疗,疗程8周,8周后测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如尿微量白蛋白仍高于20mg/L,则继续服8周,再复测上述指标.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治疗8周后治疗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C、TG、LDL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脉康联合辛伐他汀具有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并且能够使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期得以逆转,同时还具有降血脂、降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性尿崩症的发病原理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多在伤后3~4d出现尿崩,每日尿量最少4400ml,最多12000ml,平均7800ml。尿比重在1.001~1.005之间。早期或轻型用双氢克尿塞或卡马西平,或两者同时应用,重型用ADH替代疗法。结果 尿崩症在2~3周内控制者49例,3周~3个月控制者11例,3例为永久性尿崩,随访4年仍未愈。结论 外伤性尿崩症多为暂时性,只要诊断及时,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血、尿胱抑素C、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5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一时期进行体检的5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将两组血、尿胱抑素C、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阳性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将观察组中不同分期者的上述指标浓度与阳性率进行比较,并将上述指标与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尿胱抑素C、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尿毒症期患者高于其他分期患者,上述指标均与肾病综合征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胱抑素C、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肾病综合征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诊断及监测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观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尿动力学及消化道功能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7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组)37例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组)37例,然后将两组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及血清胃肠激素、小肠传输功能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后3d及7d的尿动力学指标及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d及3d的小肠传输功能相关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尿动力学及消化道功能状态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开腹手术患者,且患者术后的上述方面恢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8.
尿崩症临床上并不罕见,笔者自1985年以来,用自拟中药方剂“摄尿汤”治疗31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31例病人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4岁,平均37.8岁;发病至初诊时间,最长11年,最短2年,平均4.5年;原发性中枢性26例,脑外伤手术后发病的5例。都曾长期或间歇注射长效尿崩停或服用双氢克尿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不足或肾脏对ADH缺乏反应,临床上以多饮、多尿和排出大量稀释性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中因ADH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尿崩症称为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较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由于肾脏先天性对ADH不反应而引起的尿崩症称为肾性尿崩症,较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自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做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方法:分别测定:DN组5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42例见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54例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晨尿中的微量白蛋白(mAlb)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结果:DN组与NDN组及对照组比较,阻清胱抑索C、尿mAlb和尿β2-MG的含最均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NDN组及对照维比较,血清胱抑素C、尿mAlb和尿β2-MG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显著性统汁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害与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臼密切相关,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是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对于监测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残余尿的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伴有残余尿的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结其治疗体会。方法 :对 6 8例尿道综合征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和残余尿的测定 ,将其分为伴有残余尿 (A)和无残余尿 (B)两组。所有病例均先用双氯芬酸钠栓5 0mg塞肛Tid× 7d ,对症治疗。对于有残余尿者 ,依治疗后残余尿减少情况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酌情给予新斯的明或哈乐和尿道扩张等治疗。结果 :A组 2 5例 ,B组 4 3例 ,双氯芬酸钠栓治疗 1周后 ,A组疗效显著 7例 ,有效 10例 ,无效 8例 ,B组疗效显著 2 6例 ,有效 9例 ,无效 8例。A组残余尿减少 5例 ,消失 3例 ,无效 13例 ,对残余尿无减少者行尿道扩张和 /或新斯的明或哈乐等治疗后 ,残余尿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伴有残余尿的患者多病程相对较长 ,症状较重 ,发作频繁 ,病情与精神情绪等因素关系密切。双氯芬酸钠栓治疗 ,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但对残余尿的减少作用相对较差 ,尤其是残余尿量大于 5 0ml以上者 ,多需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情况采取尿道扩张 ,新斯的明或哈乐等配合治疗 ,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阶段性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枢性尿崩症27例MRI和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尿崩症是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认识和分析中枢性尿崩症的影像学表现,作者将本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影像检查资料完整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7例中枢性尿崩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垂体性尿崩症,其次是精神烦渴多饮综合征,肾性尿崩症较少见;均出现多饮多尿。治疗中,尿崩停对垂体性尿崩症效果显著,卡马西平和安妥明有一定疗效,双氢克尿塞对肾性及垂体性均有效,鲁米那儿及甘草粉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尿崩症(TCDI)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23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23例中暂时性尿崩21例,永久性尿崩2例。结论:通过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准确全面了解病情,及时监测尿量、尿比重和血、尿电解质等,为早期诊断和治疗TCDI,处理原发颅脑损伤提供依据,能明显改善TCD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菌尿、结晶尿对尿沉渣分析仪(UF-50)和尿干化学分析仪(MA4120)测定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尿沉渣分析仪和镜检法分别测定菌尿、非菌尿以及结晶尿、非结晶尿中的红细胞含量;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单克隆潜血板法分别对菌尿、非菌尿以及结晶尿、非结晶尿尿中的潜血进行测定。结果菌尿组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中红细胞的假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菌尿组,尿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尿中潜血的假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晶尿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中红细胞的假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晶尿组,但尿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尿中潜血的假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菌尿及结晶尿均影响尿沉渣分析仪的红细胞检测结果,菌尿对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潜血测定也有影响,但是结晶尿对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潜血测定没有影响,这对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有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及尿微量白蛋白(Alb)的变化,了解放射性131I治疗对Graves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45例健康志愿者及84例Graves病患者血、尿β2-M及尿Alb水平,进行对比分析.84例Graves病患者在自愿选择知情同意后略有调整的分为他巴唑治疗组和放射性131I治疗组.结果 治疗前Graves病2组患者血、尿β2-M水平及尿Al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1.5年后,血β2-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他巴唑治疗组治疗1.5年后尿β2-M及尿Al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性131I治疗组治疗1.5年后,尿β2-M及尿Al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1.5年后,血清T3、T4水平放射性131I治疗组明显低于他巴唑组和对照组(P均<0.05),血清TSH水平放射性131I治疗组明显高于他巴唑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存在肾脏损害,在抗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后的肾脏损害恢复方面,他巴唑治疗优于放射性131I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紫癜性肾炎患儿尿MPC-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在不同尿白蛋白(albuminuria, ALB)水平紫癜性肾炎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紫癜性肾炎患儿45例,按尿白蛋白测定分为A组:正常尿白蛋白患儿12例;B组:微量尿白蛋白患儿19例;C组:大量尿白蛋白患儿14例;过敏性紫癜无肾损害患儿12例作为D组;以上4组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健康儿童19例.分别测定患儿的尿MCP-1、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红细胞计数(RBC),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尿MCP-1水平在紫癜性肾炎患儿A~C组中均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组(P<0.01),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β2-MG水平在紫癜性肾炎患儿B、C组中升高,明显高于A、D和对照组(P<0.01),B、C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红细胞计数A~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A~C组尿MCP-1与尿β2-MG水平比较变化一致呈正相关(r=0.560,P=0.000),尿MCP-1、尿β2-MG水平与尿RBC计数比较无相关性(r=0.216、0.150,P=0.155、0.325).结论 尿MCP-1随紫癜性肾炎患儿不同尿白蛋白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紫癜性肾炎病情轻重作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时血清抗利尿激素(ADH)变化曲线对判断不同类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观察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中枢性尿崩患者15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内不同时间点血清ADH浓度,绘制短 暂性、持续性及三相性尿崩症AHD变化曲线。结果:短暂性和三相性尿崩症术后血清ADH立即下降,于术后第2天达最低值,分别为术前血清ADH浓度的41.7%和63.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短暂性尿崩症于术后第10天恢复术前水平,而三相性尿崩症在术后第7天血清浓度达高峰,超过术前水平,后逐渐下降。持续性尿崩症患者术后 血清ADH于术后1 d后下降,于术后第7天 最低值,为术前血清ADH水平的33.3%,后略有波动,但在2周内一直低于术前ADH水平(P<0.05)。结论: 通过对血清ADH变化曲线的分析,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中枢性尿崩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尿崩症通常是由于下丘脑一神经垂体损害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所致(为中枢性尿崩症的简称),特征是每日排出大量的稀释尿液,临床上需与糖尿病,肾源性尿崩(先天性或肾功能不全之多尿)、高钙血症、低钾血症、原发性烦渴等疾病相鉴别。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如尿崩停肌注或搐鼻,而对轻型患者,则常双氢克尿噻、安妥明、卡马西平等对症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