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氯米芬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40例和二甲双胍组40例,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用药前、后体重指数、月经周期、生殖激素水平、排卵率、妊娠率、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①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可降低血LH/FSH比值和雄激素水平(P<0.05),恢复卵巢排卵功能;②罗格列酮可降低HomaIR指数和Homaβ指数(P<0.05),二甲双胍降低BMI评分(P<0.05)。结论: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可改善氯米芬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育功能;但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优于二甲双胍,而降低体重作用二甲双胍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清胰岛素、性激素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了解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 4例PCOS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二甲双胍5 0 0mg ,每日3次,8周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性激素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P <0 .0 1)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P <0 .0 1) ,治疗前后血清SHB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PCO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耐氯米芬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PCOS患者(8例为耐氯米芬者),用二甲双胍375mg/次、3次/d,治疗12-16周,观察服药前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月经、生殖内分泌激素,糖、脂代谢,卵巢体积的变化及副反应。服用二甲双胍未恢复正常月经、耐氯米芬的患者,再加用氯米芬促排卵,观察排卵情况。非耐氯米芬未恢复正常月经的患者,二甲双胍加量至500mg/次、3次/d,至少8周,观察月经情况。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PAI-1、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LH/FSH)、睾酮、雄烯二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舒张压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41%、25%、34%、28%、14%、27%、23%、7%;左侧卵巢体积缩小59%,右侧卵巢体积缩小41%;雌二醇和FSH水平分别上或42%、58%(P<0.05-0.01)。二甲双胍375mg/次、3次/d治疗后,61%(19/31)的患者恢复正常月经,2例妊娠;12例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其中6例伴耐氯米芬者再用氯米芬,5例(12/18周期)排卵,2例妊娠,余6例二甲双胍加量至500mg/次、3次/d,1例恢复月经并妊娠。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PCOS患者的纤溶系统,生殖内分泌激素,糖、脂代谢,月经失调等,增强耐氯米芬患者对氯米芬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辅助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卵泡发育的效果。方法:选择PCOS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50例)口服克罗米芬;B组(50例)口服二甲双胍;C组(50例)口服克罗米芬和二甲双胍。3组用药时间均为12周,比较用药前后空腹血胰岛素和血睾酮及卵泡发育率的变化。结果: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血胰岛素及睾酮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C组治疗后卵泡发育率为89%,明显高于A组的59%和B组的34%,差异也有显著性(P <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PCO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克罗米芬合用能提高卵泡发育率。  相似文献   

5.
Liu ZA  Xue YM  Chen LX  Cai Q  Chen H  Zhang J  Cui QH  Ge J  Yuan T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9):586-590,i001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胰岛素抵抗性不孕症的疗效及二甲双胍对PCOS胰岛素抵抗伴假性黑棘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70例PCOS胰岛素抵抗性不孕症患者 (A组 )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a组、Ab组各 2 0例 ,Ac组 30例。Ac组口服二甲双胍 ,每日 3次 ,每次 5 0 0mg ,连用 3个月 ,从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 5天开始口服枸橼酸氯米芬片 ,每日 1次 ,每次 5 0mg,连服 5d ,共用 3个周期 ;Aa组单用二甲双胍 ,Ab组单用枸橼酸氯米芬 ,Aa及Ab两组的用药方法分别同Ac组中二甲双胍和枸橼酸氯米芬的用法。 30例PCOS伴假性黑棘皮病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为B组 ,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 3个月 ,用法同Aa组 ,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腰臀比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激素 (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孕酮、睾酮 )水平的变化及B组的皮损变化。结果  (1)Ac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状态明显改善 ,妊娠率达 5 7% ,明显高于Aa组 (2 0 % )和Ab组 (15 % )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Ac组治疗前 ,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睾酮、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分别为 (4 9 7± 6 4 )mU/L、2 9 4± 2 2、(6 4± 2 2 )nmol/L、(6 3± 0 5 )mmol/L、(4 1± 1 0  相似文献   

6.
二甲双胍治疗耐克罗米酚多囊卵巢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耐克罗米酚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各项内分泌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恢复月经、促排结局及妊娠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前后比较,血清睾酮、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上升(P<0.01).6例(26.09%)的患者恢复月经,4例(17.39%)恢复自然排卵,2例妊娠. 二甲双胍加促排治疗共26个周期,排卵周期率为61.54%(16/26),妊娠周期率为23.08%(6/26). 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雄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水平,改善PCOS妇女对克罗米酚促排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米芬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妇女促排卵时机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因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引起的不孕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口服二甲双胍+达英-35连续治疗3~6个月,查生殖激素+血胰岛素值+葡萄糖耐量试验,基本正常后开始给予氯米芬促排卵;对照组直接给予氯米芬促排卵。比较两组用药后3个月及6个月受孕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研究组3个月及6个月受孕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妇女促排卵前降低高血促黄体激素(LH)值,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明显提高卵巢排卵反应,提高受孕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排卵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5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排卵率以及妊娠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SH、LH、T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够显著改善其FSH、LH等各项指标的水平,提高其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11月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4例PCO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500mg,一日3次,8~24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GF-1、IGFBP-1、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并对月经恢复、排卵、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能显著升高IGFBP-1水平,治疗前后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单纯二甲双胍治疗后月经恢复率为41.67%(10/24);自然排卵率为25.00%(6/24),自然妊娠率为12.50%(3/24)。二甲双胍加促排卵治疗共18个周期,排卵周期率66.67%(12/18),妊娠周期率为11.11%(2/18)。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增高IGFBP-1水平,可以改善卵泡微环境,有助于月经恢复,提高促排卵和妊娠率.是治疗PCO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具有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30例,给予二甲双胍500 mg,每日2次和吡格列酮15 nag,每日1次,治疗6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停药6个月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水平.结果15例多毛、痤疮症状均明显改善.22例(78.6%)恢复规律的排卵性月经.治疗后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均分别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在停药6个月内,15例已恢复排卵性月经的患者又相继停经,LH、T、F-Ins、Ins-Auc又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治疗PCOS具有协同作用,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的方法,但在停药后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评估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以40例PCOS患者 (PCOS组 )为研究对象 ,其中 2 0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 12周 ,治疗后 17例未孕者加用高纯度促卵泡激素 (FSH HP)治疗 1个周期 (A组 ) ,另 2 0例单用FSH HP治疗 1个周期 (B组 ) ;同时 ,以体重和月经周期均正常的 2 0例门诊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及A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前后血清FSH、黄体生成激素 (LH)、睾酮、瘦素、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 ;比较A、B两组促排卵治疗结果。结果 空腹胰岛素和瘦素水平 ,PCO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COS肥胖者高于PCOS非肥胖者(P <0 .0 5) ,但PCOS非肥胖者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二甲双胍治疗后 ,LH、空腹胰岛素、睾酮及瘦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PCOS组患者中有 3例服二甲双胍治疗期间妊娠 ,另外 3 7例行FSH HP促排卵治疗后有 7例妊娠 (A组 4例 ,B组 3例 ) ,总妊娠率为 19% ( 7 3 7) ;A组的排卵率 ( 88% ,15 17)和妊娠率 ( 2 4% ,4 17)虽高于B组 ( 70 % ,14 2 0 ;15% ,3 2 0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二甲双胍能降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 ,逆转PCOS患者性激素异常 ,使部分患者恢复排卵和妊娠 ,可增强PCOS患者对促性腺素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 of ovulation induction on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 (IGFBP-1) level in relation to 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 (SHBG) levels was evaluated.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8 to 12 days after ovulation from 26 women undergoing ovulation induction with clomiphene citrate (CC), and from 58 women treated with CC in combination with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 (hMG)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In addition, serum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63 spontaneously ovulating women and from 12 women during an anovulatory cycle. Luteal phase serum IGFBP-1 levels were 4.22 +/- 2.95 micrograms/L (P less than .05) in the CC group and 7.31 +/- 6.13 micrograms/L (P less than .001) in the CC/hMG/hCG group as compared to unstimulated ovulatory cycles (2.64 +/- 2.52 micrograms/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GFBP-1 levels was seen between spontaneously ovulatory and anovulatory cycles. The serum IGFBP-1 levels correlated positively to SHBG levels (r = .52, P less than .001). The data show that ovulation induction increases serum IGFBP-1 levels in parallel to SHBG levels, indicating that ovarian stimulation, which results in increased steroid hormone production, also induces changes in other factors known to modulate steroid hormone actions.  相似文献   

13.
Zheng Z  Li M  Lin Y  Ma Y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5):271-273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30例PCOS患者给予每天早餐前口服 4mg罗格列酮 ,共 1 2周 ,比较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胰岛素、血糖和血脂、瘦素和神经肽Y以及生殖激素水平与排卵率的变化。结果治疗 1 2周后 ,基础胰岛素水平从 (1 8± 8)mIU/L降至 (1 2± 7)mIU/L(P <0 0 1 ) ,胰岛素抵抗指数从4 3± 1 2降至 2 6± 0 7(P <0 0 1 )。黄体生成素从 (1 5 4± 4 4)U/L降至 (7 9± 2 1 )U/L ,游离睾酮从(1 2 5± 1 9)pmol/L降至 (8 9± 1 4)pmol/L ,雄烯二酮从 (9 8± 1 7)nmol/L降至 (7 4± 1 2 )nmol/L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均 <0 0 1 ) ;硫酸脱氢表雄酮从 (8 7± 3 5) μmol/L降至 (6 9± 2 1 ) μmol/L(P<0 0 5)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从 (39± 3)nmol/L升至 (58± 5)nmol/L(P <0 0 1 )。血浆瘦素水平从 (1 8±4) μg/L降至 (1 3± 3) μg/L(P <0 0 1 )。 30例月经稀发的患者 ,2 5例恢复排卵 ,排卵率 50 %。 结论 罗格列酮可降低PCOS患者血浆瘦素水平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进而改善高雄激素血症等内分泌紊乱 ,恢复有排卵月经  相似文献   

14.
Jiang J  Lu J  Wu R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717-720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副反应及对生殖激素水平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米非司酮组31例,予米非司酮10 mg口服,每日1次;达那唑组30例,予达那唑200 mg口服,每日2~3次,均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用药后的副反应及用药3个月时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症状、体征缓解率相似.米非司酮组潮热、阴道出血、腰背疼痛、体重增加、痤疮等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达那唑组(P<0.05).用药3个月时,米非司酮组血清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与达那唑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米非司酮组雌二醇(E2)为(204.9±45.3) pmol/L,保持在卵泡期水平,达那唑组为(94.3±33.0) pmol/L,为绝经后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停药13~15 d,米非司酮组E2水平为(1 221.6±384.2) pmol/L,较用药前排卵期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达那唑组为(815.1±376.0) pmol/L,明显下降(P<0.05).停药当月黄体高峰期孕酮水平,米非司酮组为(33.1±5.6) nmol/L,与治疗前相似,而达那唑组为(27.4±4.9) nmol/L,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3个月时,米非司酮组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UDpd/Cr)、血碱性磷酸酶(AKP)和骨钙素(BGP)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达那唑组血AKP为(54.0±10.7) U/L,BGP为(7.7±1.9) μg/L,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1),而UDpd/Cr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米非司酮组停药后基础体温上升和月经复潮时间较达那唑组为短.结论手术后加用米非司酮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疗效与达那唑类似,但副反应明显减少.10 mg/d米非司酮3个月治疗可使血清E2保持在卵泡期水平,且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复方CPA)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葶药后改善促排卵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29例PCOS患者「16例为耐氯Di酚(CC)或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失败的无排卵性不育」,于自然月经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服复方CPA,共4~6个周期。服药前后观察临床表现、盆腔超声相、血清生殖激素、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副反应。停药后,耐CC的12例再行CC促排卵22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短方案控制性超排卵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0年1~5月进行IVF和单精子卵胞浆注射(ICSI)助孕的不孕患者,按病历奇、偶数编号分为GnRH-a长方案组(55例)和短方案组(54例)。长方案组从使用促性腺激素(Gn)治疗周期前的黄体中期开始使用GnRH-a0.9mg/d,至垂体完全降调节后,加用Gn;短方案组从月经第2天开始使用GnRH-a0.45mg/d,同时加用Gn。两组均在优势卵泡达18mm时,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6h后取卵行IVF及ICSI。结果 长方案组较短方案组,使用Gn前血清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4.4±1.2)IU/L比(6.3±1.7)IU/L,(2.7±1.5)IU/L比(4.4±2.8)IU/L,P<0.01];注射hCG前血清雌二醇(E2)和LH水平降低[(7119±3584)pmol/L比(9523±3587)pmol/L,(1.0±1.0)IU/L比(4.0±3.4)IU/L,P<0.01];每个卵子E2水平降低[(610±315)pmol/L比(935±450)pmol/L,P<0.01];Gn用量增多[(28.0±8.6)支比(23.4±8.7)支,P<0.01],用药时间增长[(11.1±1.2)d比(10.1±1.5)d,P<0.01];两组平均获卵数、第2次成熟分裂中期卵子数、受精卵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IVF-ET,GnRH-a长、短方案能获得相同的控制性超排卵效果,且GnRH-a短方案能减少Gn用量和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ysyndrome ,PCOS)患者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 1(insulinreceptorsubstrate 1,IRS 1)蛋白的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 ,探讨PCOS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 ,IR)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COS伴IR者19例 (A组 )、PCOS无IR者 10例 (B组 )及单纯子宫肌瘤患者 15例 (对照组 )的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 (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 ,FSH )及睾酮的水平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空腹血清胰岛素 (fastinginsulin ,FIN)水平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 ,FPG)水平 ;采用稳态模型 (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HOMA)计算IR指数(即HOMAIR) ;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RS 1蛋白表达水平 ,同时应用免疫沉淀方法检测IRS 1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结果  (1)A组患者血清LH、LH /FSH、睾酮、FIN及HOMAIR分别为 (15 8±2 8)U/L、2 8± 0 6、(4 3± 0 9)nmol/L、(2 5 2± 3 8)mU/L、1 56± 0 2 5;均显著高于B组的(13 9± 1 9)U/L、2 3± 0 4、(3 6± 0 4)nmol/L、(13 4± 3 8)mU/L、0 87± 0 2 8及对照组的 (7 3± 2 1)U /L、1 3± 0 3、(0 9± 0 2 )nmol/L、(9 5± 2 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 (复方环丙孕酮 )联合应用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 4 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为观察组 ;2 0例非PCOS不孕妇女为对照组。测定体重指数 (BMI)、腰臀围比值 (WHR)、多毛评分 (F G评分 )及生殖内分泌激素、糖、脂代谢指标等。观察组根据随机应用不同药物又分为复方环丙孕酮组、二甲双胍组及二甲双胍与复方环丙孕酮联合用药组 (联合用药组 ) ,每组各 15例。经 12周治疗后 ,比较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BMI、WHR、F G评分、黄体生成激素 (LH)、睾酮 (T)、空腹胰岛素 (FI)、胰岛素抵抗 (IR)及甘油三酯等均较对照组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观察组 3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12周后 ,联合用药组及二甲双胍组LH分别从 (13 9± 5 9)IU/L降低为 (5 8± 2 2 )IU/L ,从 (13 8± 7 6 )IU/L降低为 (11 8±6 5 )IU/L ;T分别从 (2 1± 0 8)nmol/L降低为 (1 2± 0 4 )nmol/L ,从 (2 2± 1 1)nmol/L降低为(1 8± 0 8)nmol/L ;游离睾酮 (FT)分别从 (2 8± 2 3)nmol/L降低为 (0 8± 0 5 )nmol/L ,从 (2 5±1 9)nmol/L降低为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