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强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脏器及胆总管下段及胰管的关系等,是否有低血糖及黄疸等临床症状。结果11例经手术证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位于胰头4例、胰颈1例、胰体2例、胰尾4例),病灶大小为1.5~10 cm,平均3.9 cm。11例病人中,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11例CT平扫检查时病灶呈等低密度,9例增强病人其中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呈显著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稍减低,与胰腺实质相类似,2例因肿瘤体积较大,内部缺血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具有特征性表现,尤其是多期增强CT检查为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通过对肿瘤强化方式、病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观察及病灶有无远处转移,对临床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标准,提高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的分析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CT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C 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30例行C 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患者4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平扫病变相对于正常胰腺呈等密度,增强后病变动脉期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强化;16例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表现为边界不清,7例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G3期患者均表现为边界不清,平扫病变相对于正常胰腺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后病变均呈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增强幅度稍减低,所有患者各期增强幅度均未超过胰腺实质。30例患者,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患者动脉期表现为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G3期患者动脉期均以轻度强化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边界清楚明显增强以及包膜强化被认为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在影像学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很难鉴别。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病灶多位于十二指肠近段(十二指肠球部3例、降部6例、水平部1例);6例表现为腔内息肉状肿块,4例表现为壁内肿块;最大径1.6~6.5 am,平均2.3 cm.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平均CT值为41HU;密度均匀者7例,不均匀者3例;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增强检查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降低,均匀强化者6例,不均匀强化者4例,三期增强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5 HU、83 HU、65 HU.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胰腺受累1例;术后复发并侵犯血管1例.结论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发现早期明显强化对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2例胰腺结核及11例胰周淋巴结结核病例,其中13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CT和MRI表现。结果2例胰腺结核位于胰头,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伴有周边蜂房状强化。11例胰周淋巴结结核中,7例CT平扫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块;增强扫描孤立结节呈环形强化,融合成块者呈花环样强化。2例淋巴结全部钙化。另外2例同时存在以上两种征象。13例中,5例合并有脾脏结核的CT表现。结论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CT表现最常见是胰腺内局灶性蜂房状强化的肿块及低密度的胰周淋巴结肿大伴周边环形强化或钙化,可合并脾结核,CT、MRI表现较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SPN的术前螺旋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 8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为类圆形,1例呈分叶状;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胰体尾部5例;均表现为胰腺囊、实性肿块;3例肿块内见钙化;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呈渐进性、中度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8例患者胰管均未扩张.实性部分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实性部分动脉期呈周边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强化程度均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均呈低密度.结论 SPN的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即瘤体多为单发,位置以胰腺组织的尾部多见,瘤体内组织以囊性与实质性按一定比例相混合的形态为主,CT密度值不均,瘤体界限清楚,胰腺管一般不扩张等,这些特点可作为术前对于SPN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的CT资料。结果:3例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体尾部,均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在2.2cm-6.9cm之间,边界清楚,6例肿瘤均呈囊实性表现,增强检查,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进行性不均匀充填,但强化程度仍低于邻近正常强化的胰腺组织。结论:多排螺旋CT的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影像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12例行CT检查,1例仅行CT平扫,7例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检查;16例行MR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结果 18例均为单发胰岛素瘤;8例发生在胰头(5例在钩突部),1例在胰颈,5例在胰体,4例在胰尾.CT平扫均为阴性;三期动态增强检查,11例中9例呈富血供表现,1例呈乏血供表现,1例漏诊.MR平扫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稍高或混杂信号;4例行MR动态增强检查,均呈富血供表现.所有肿瘤边界清楚,均无血管、胰管和胆管受侵及肝转移表现.结论 胰岛素瘤有较为典型的MSCT和MRI表现,MSCT及MR检查对胰岛素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IP患者的CT资料,11例均有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析病变胰腺的部位、形态及节段性AIP的病变胰腺与正常胰腺交界面(本文称作病变胰腺“前端”,前端与病变胰腺最大径之间称为“前段”)特征;定量分析AIP的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扫描时病变胰腺强化模式,并与正常对照组(n=25)进行比较。结果:4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7例表现为胰腺节段性肿大,病变胰腺长轴均与主胰管一致。7例节段性AIP中:病变前端细小、前段呈圆锥形2例;前端平直、前段呈梯形1例;前端呈圆弧形、前段呈“子弹头”状3例;另1例AIP一侧前段呈“子弹头”状,另一侧前段呈圆锥形。3例节段性AIP的大体外形呈纺缍形或梭形;3例节段性AIP病变胰腺边缘毛糙、中间段稍粗的长柱状;5例AIP呈腊肠状,其中1例为节段性AIP。平扫时11例AIP病变胰腺密度呈均匀的等偏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11例均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AIP组密度低于对照组,门脉期AIP组密度高于对照组。9例合并胰外病变或/和胰周结构直接侵犯。结论:AIP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多数AIP病例可以通过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0.
石彦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90-439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表现特点,增加对该病的认知能力,来提高对该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表现特点,9例病例均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高低混杂密度影及囊性低密度影,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可见明显强化,包膜可见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增强前后均未见强化。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程度。8例胰管均未见扩张,1例可见胰管轻度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如包膜渐进性强化和肿瘤实质部分的明显强化及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程度,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诊断可以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16例中12例为年轻女性,男性4例。均行GE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然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位于胰头6例,胰体2例,胰尾3例,胰体尾均累及4例,胰头、胰尾多发1例。CT平扫均为混合性肿块,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以后逐渐强化明显,部分与增强后正常胰腺一致,可见包膜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2例见斑点状钙化,1例伴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囊内自发性出血。结论结合临床特点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分型、病因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平扫、动脉期(28秒)、静脉期(60秒)对2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多期扫描,分析其形态学及动态扫描CT表现。结果坏死型9例,水肿型12例;伴胆道结石或胆囊炎13例,伴肝脓肿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例,腹部外伤2例,分裂胰腺1例;并发症中,假性动脉瘤1例,静脉栓塞1例,胰性腹腔积液7例,胸腔积液4例,右下叶肺不张1例。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扫描能准确区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及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能全面观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并发症,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肿瘤-胰腺密度差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最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肿瘤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表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比较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血流信号的特点。方法 对 49例病理证实的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 (原发性肝癌 2 8例 ,肝血管瘤 9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12例 )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 ,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在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 85.7% (2 4/ 2 8)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 ,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 ;与增强CT显示 84.0 %(2 1/ 2 5)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血管瘤中 67.7% (6/ 9)在超声造影的动脉相无明显增强 ,尔后逐渐向内部填充 ;与CT显示的造影剂逐渐填充呈结节状强化极为相似。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上均显示早期快速增强 ,而消退较慢。 3种肿瘤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检验 ,P >0 .0 5)。结论 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都能敏感地显示不同肝肿瘤的血供特征 ,为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不同大小肾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l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CT强化程度.根据肿瘤直径大小把肾癌分成直径〈4em和〉4cm两组,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皮髓期的CT值和同层面肌肉组织的CT值,同时计算肿瘤的相对CT值,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肿瘤CT值的相关性。结果直径〈4cm组肿瘤的平均大小为(2.59±0.66)cm.平均CT值为(105.66±18.43)HU。平均相对CT值为(1.78+0.24);直径〉4cm组肿瘤的平均大小为(5.66±1.22)cm,平均CT值为(112.04±24.71)HU,平均相对CT值为(1.95±0.50)。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的CT值及相对C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t分别:-0.14、-1.06,P均〉0.05)。结论双期增强CT能够准确反映肾透明细胞癌的血供特点。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程度不能作为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通过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另外也通过ROI分析定量评价肝左叶和右叶背景强化情况.结果:定性分析发现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64%(16/25)的肿瘤表现为门脉期快速洗脱,另外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门脉期快速洗脱.定量分析提示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从强化前到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49.1 ±17.1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为23.8±16.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的肝实质背景在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13.79±7.9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的肝实质背景为36.6±30.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很大一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可能是背景肝实质动脉血供继发性代偿增加所致,这是应用影像学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MICC)动态增强CT的典型与不典型征象。方法17例经病理证实的MICC患者,均行平扫与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扫描各期征象。结果1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1个,直径1.8—5.3cm。CT平扫上多数肿块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境界不清。15个病灶(71%)动态增强CT表现为典型的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肿块中央部分向心性强化;6个病灶(29%)表现为非典型的动脉期全部或部分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肿块原强化区造影剂迅速流出,表现为“快进快出”。5例患者病灶邻近肝包膜凹陷,7例患者伴随胆管扩张。结论MICC的动态增强CT征象与病灶的生长方式及其内各组织成分的比例、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