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p21 (rAd-p21)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生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并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21mRNA及蛋白在RF/6A细胞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21基因对RF/6A细胞周期的影响;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p21基因对RF/6A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结果 rAd-p21转染组p2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0.76±6.66)%、(67.45±11.61)%、(41.55±8.99)%;rAd-p21转染组RF/6A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84,P=0.000)。体外成管实验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每一视野下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8.25±3.19)、(3.86±1.21)、(7.62±2.69)个;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P=0.004)。结论 rAd-p21可成功转染RF/6A细胞并稳定表达p21 mRNA及蛋白,并可显著抑制其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3种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M),分别为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VCM)、常氧条件下BMSCs的CM组(NCM)和缺氧条件下BMSCs的CM组(HCM)。分别用以上3种CM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和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6~24h后,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能力。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和常氧组的CM,缺氧组即HCM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和成管数量(包括成管总长度和分支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在RF/6A细胞,对照组VCM、常氧组NCM和缺氧组HCM作用24h后,迁移的细胞数分别为19.00±3.61、32.33±3.06、114.00±11.53个(F=153.3,P<0.001);而HUVECs的3组细胞迁移个数则分别是76.00±9.54、122.00±18.68、307.70±25.97个(F=121.5,P<0.001)。RF/6A细胞经各组CM孵育6h后,成管数目分别为12.00±3.00、37.00±4.58、51.00±3.61个(F=81.7,P<0.0001);3组HUVECs细胞管腔形成的结果类似。结论:缺氧条件下BMSCs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能力,这种机制可能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对正常和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曲安奈德加入到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中,用MTT法测定曲安奈德对RF/6A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曲安奈德对正常和缺氧条件下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缺氧条件下可使内皮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相对减少,G2-M期细胞比例增加,曲安奈德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周期有明显影响并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可使正常及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相对增加,G2-M期细胞比例减少,说明曲安奈德可阻滞内皮细胞由s期进入G2-M期,从而降低其有丝分裂能力。结论:缺氧条件可促进视网膜内皮细胞的增殖;曲安奈德对正常及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韩金栋  颜华 《眼科研究》2014,(3):216-219
背景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生. 目的 观察RAPA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系增生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PBS、10 μg/L RAPA和5μg/L RAPA.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yclin D1蛋白在各组RF/6A细胞中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RAPA作用后G0/G1期RF/6A细胞的比例;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不同质量浓度RAPA对RF/6A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 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PBS组、10μg/LRAPA组和5μg/L RAPA组RF/6A细胞中cyclin 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04、0.58±0.02和0.73±0.02,3个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320,P=0.000),其中10 μg/L RAPA组和5μg/L RAPA组cyclin D1蛋白在RF/6A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检测发现,PBS组、10 μg/L RAPA组和5μg/L RAPA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2.13±0.57)%、(65.15±0.64)%和(54.09±0.78)%,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815,P=0.000),其中10 μg/L RAPA组和5 μg/L RAPA组RF/6A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成管实验显示,PBS组、10 μg/L RAPA组及5μg/L RAPA组每个视野下血管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9.67±1.53)、(4.33±0.58)和(6.33±0.58)个/视野,3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78,P=0.002),10 μg/LRAPA组内皮细胞管数最少,其次为5μg/L RAPA组,均明显少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PA可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较高质量浓度的RAPA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背景 目前普遍认为视网膜局部缺氧状态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研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研究证实缺氧刺激下多种转录因子活性增加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其中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外,腺苷促血管生成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过程与腺苷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腺苷微环境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方法 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MEC-1)进行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常氧组细胞置于5%CO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缺氧组细胞置于体积分数1%O2、94%N2和5%C0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采用CCK8法和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生的吸光度(A值)和增生比例;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D39和CD7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CD39和CD73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仪检测各组细胞中的腺苷浓度.结果 常氧组和缺氧组培养后12h细胞增生值(A值)分别为0.715±0.067和0.821±0.056,培养后24h A值分别为0.946±0.028和0.998±0.028,缺氧组12 h组和24 h组细胞增生值均高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h=3.805、t24h=3.222,均P<0.01);缺氧组细胞培养后24 h细胞增生比例明显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68,P<0.01).常氧组和缺氧组细胞培养24 h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85.3±10.594和300.7±22.853,侵袭细胞数分别为74.2±10.741和107.5±7.007,缺氧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4、-6.367,均P<0.01).缺氧组细胞培养后12 h和24 h细胞中CD39和CD7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氧组细胞培养后2h、6h、12 h、24 h和36 h细胞内腺苷浓度逐渐增加,培养后36 h达峰,此后开始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缺氧组细胞中腺苷浓度均明显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h=2.469,P=0.017;t6h=5.442,P<0.001;t12h=3.841,P<0.001;t24h=4.458,P<0.001;t36h=2.757,P=0.008;t48h=3.319,P=0.002).结论 与常氧环境比较,缺氧条件下培养的HMEC-1增生速度更快,迁移和侵袭能力更强,同时细胞中腺苷生成关键酶CD39和CD73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腺苷浓度明显升高.提示缺氧条件下腺苷明显促进HMEC的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缺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周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及其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KDR/Flk-1)调节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原代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分别采用抗VIII因子、CD31抗体以及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结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内皮细胞和周细胞。通过Millicell小室建立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使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数量及周期,观察缺氧和常氧下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并采用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水平变化,探讨相关调节机制。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免疫磁珠法可获得高纯度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MTT法显示,缺氧3~9d内皮细胞增生明显,6d增生达高峰(24.9%,P<0.01);共培养时内皮细胞的增生可被周细胞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缺氧6dS期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43.9%,P<0.01);常氧(3.6%,P<0.05)或缺氧(15.1%,P<0.01)共培养时,周细胞均可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缺氧下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水平是常氧下的1.3倍;常氧(45.1%,P<0.05)和缺氧(27.7%,P<0.05)共培养下,周细胞均可下调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表达。结论:缺氧和常氧共培养时周细胞均可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此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下调内皮细胞KDR/Flk-1mRNA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生成主要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不断分裂、增生[1].p21是细胞周期中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能够广泛结合并抑制各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赣性激酶(CDK)复合物的磷酸化活性,主要参与细胞周期中G1/S期的调控,使细胞阻滞于G1期进而抑制细胞增生[2].有研究发现,p21在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中处于低表达[3].为探讨p21在R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我们观察了p21和CDK2在氧诱导RNV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夏云  贺涛  邢怡桥  王琼 《眼科研究》2014,(12):1067-1073
背景 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其发病的分子机制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十分关键. 目的 探讨15羟二十四碳四烯酸(15-HETE)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s)增生、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路. 方法 分离C57BL/6J小鼠的RMVECs并用细胞除杂法进行培养,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法鉴定培养的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反应.将生长良好的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后者以终浓度为125 μmol/L的CoCl2处理细胞建立缺氧模型.各组细胞换无血清含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和高糖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再按照培养基中加入15-HETE浓度的不同(终浓度分别为0.0、0.1、1.0、5.0μmol/L)分别将常氧组和缺氧组细胞亚分为4个组.各组细胞分别用15-HETE处理48 h,然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值(吸光度,A值),并计算15-HETE的抑制率;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R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MVE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和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表达,细胞阳性率为(94.38±4.25)%.常氧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15-HETE培养组RMVECs增生值(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3,P=0.837),但缺氧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15-HETE培养组RMVECs增生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582,P<0.001),其中缺氧+1.0 μmol/L 15-HETE处理组、缺氧+5.0 μmol/L 15-HETE处理组RMVECs增生值明显低于单纯缺氧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1、1.0、5.0μmol/L 15-HETE处理组对RMVECs的抑制率分别为(1.09±0.31)%、(21.09±3.53)%和(49.86±4.15)%,随着15-HETE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升高.常氧条件下各组bcl-2、c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系,并构建Twist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分为Twist干扰质粒组、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各组应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方法,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发生迁移的内皮细胞并计数;铺Matrigel胶,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内皮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Twist基因干扰对RF/6A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小室计数结果表明,转染Twist干扰质粒后,迁移的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23.786,P=0.000).体外成管实验结果表明,Twist干扰质粒组内皮细胞成管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7.159,P=0.014).Ttwist干扰质粒组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Twist基因干扰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系,并构建Twist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分为Twist干扰质粒组、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各组应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方法,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发生迁移的内皮细胞并计数;铺Matrigel胶,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内皮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Twist基因干扰对RF/6A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小室计数结果表明,转染Twist干扰质粒后,迁移的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23.786,P=0.000).体外成管实验结果表明,Twist干扰质粒组内皮细胞成管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7.159,P=0.014).Ttwist干扰质粒组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Twist基因干扰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一些眼底疾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而血管生成素2(Ang-2)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较为密切。目前在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上Ang-2的表达情况与CNV发病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中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Ang-2在CNV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人RPE细胞经培养和传代,取第4~7代细胞以5×10^7个/L密度接种于培养皿,常氧对照组不加CoCl2,缺氧组换以含终浓度为200μmol/LCoCl2的培养基5ml建立RPE细胞化学缺氧模型,分别于加药导致缺氧后0.5、1、2、4、6、12和24h终止缺氧。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氧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Ang-2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法检测缺氧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上清液中Ang-2蛋白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人RPE细胞复苏后存活率达90%,第4代传代细胞中色素很少,细胞形态多为梭形。不同培养条件组人RPE细胞中Ang-2mRNA/β-actin mRNA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6.30,P=0.00);缺氧条件下培养0.5h后人RPE细胞中Ang-2mRNA/β-actin mRNA值开始明显增加,至缺氧培养后4~6h达高峰,与常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培养24h后Ang-2mRNA/β-actin mRNA值接近常氧对照组。ELIS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人RPE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Ang-2蛋白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4.00,P=0.00),缺氧条件下培养0.5h后人RPE细胞中Ang-2蛋白的质量浓度开始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培养24h后Ang-2蛋白的质量浓度接近常氧对照组。结论缺氧可显著上调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中Ang-2的表达,Ang-2于缺氧早期呈高表达,提示Ang-2参与了CNV的形成,可能在CNV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膜上皮细胞(MECs)是构成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损害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组分的失衡,使视神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目前对于MECs在视神经疾病中的病理作用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MECs的功能变化,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培养的人MECs株分别制备成密度为2.5×10^3个/孔、5.0×10^3个/孔和1×10^4个/孔的细胞悬液,各取100μl分别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在常规培养基及体积分数21%O2(常氧组)和1%O2(缺氧组)环境下孵育2d,采用MTS法测定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人MECs的吸光度(A490)值;采用CASY1法检测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细胞体积及直径的变化;采用光度计测定MECs暴露不同氧环境下1d、2d后线粒体产生ATP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缺氧组2.5×10^3个/孔、5.0×10^3个/孔、1×10^4个/孔细胞密度组MECs的增生值(A490)分别为0.399±0.009、0.393±0.009和0.496±0.026,分别较相应的常氧组的0.424±0.131、0.413±0.111和0.537±0.02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7,P=0.004;t=3.251,P=0.009;t=3.037,P=0.013)。与常氧组细胞比较,缺氧组细胞的直径和体积均明显增加[(20.970±0.127)μm vs.(21.198±0.048)μm,t=-3.762,P=0.006;(5805±73)fl vs.(6026±106)fl,t=-4.124,P=0.002)]。缺氧组和缺氧+底物组细胞分别培养2d后,细胞中ATP产生量分别为(0.900±0.225)mmol/(L·g)、(0.952±0.075)mmol/(L·g),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的(1.389±0.145)mmol/(L·g)和常氧+底物组的(1.401±0.122)mmol/(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常氧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线粒体,而缺氧组MECs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弥散分布于细胞质。结论缺氧环境下MECs的生理功能明显减退,推测MECs的功能损害是脑脊液和视神经之间的屏障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纤维细胞性增生膜,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PVR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hRPE细胞PDGF-BB表达及增生的影响. 方法 hRPE细胞在6孔板中培养,实验组用10、15、20、30、40 μmol/L CoCl2模拟体外培养hRPE细胞的缺氧环境,对照组用未加CoCl2的培养液培养hRPE细胞,采用逆转录PCR(RT-PCR)与ELISA法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hRPE细胞增生率.依据转染siRNA的不同将细胞分为PDGF-BB siRNA1组、PDGF-BB siRNA2组、PDGF-BB siRNA3组(为针对PDGF-BB的3条不同的siRNA,其中有一条为有效siRNA)、β-actin siRNA组、无关siRNA组和只加Lip2000的空白对照组.转染4~6h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对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及对hRPE细胞增生影响最明显的15 μmol/L CoCl2模拟细胞缺氧环境24 h,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及hRPE细胞增生率. 结果 未加CoCl2的对照组未检测出PDGF-BBmRNA和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CoCl2培养hRPE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37,P<0.01;F=54.612,P<0.05),15μmol/L CoCl2组PDGF-BB的表达量最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oCl2处理后PDGF-BB蛋白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379,P<0.01;F=63.375,P<0.05),15 μmol/L CoCl2组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量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4,P<0.05).各细胞转染组hRPE细胞中PDGF-B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6.330、125.650,P<0.01),且PDGF-BB siRNA2组PDGF-BB mRNA较其他各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各细胞转染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131、98.564,P<0.01),PDGF-BB siRNA2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生率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6,P<0.05).结论 缺氧能够促进PDGF-BB的表达,PDGF-BB的表达上调可显著促进hRPE细胞的增生.在转染靶向PDGF-BB siRNA后,PDGF-BB的表达受到抑制,可有效降低hRPE细胞的增生率.  相似文献   

14.
孙昀  游志鹏 《眼科研究》2013,(12):1110-1116
背景姜黄素是从姜的根茎中提取的物质,可抑制多种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但其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的作用及机制鲜见报道。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第5代人RPE细胞株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5、10、15、20mg/L姜黄素分别作用24、48和72h,未加入姜黄素的作为对照,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WST-1)检测各组人RPE细胞的增生情况和细胞活性(A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作用后RPE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和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PE细胞中促凋亡因子p53、p21WAF1/CIPI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WST-1检测显示,随着姜黄素质量浓度的增加,人RPE细胞的』4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质量浓度=96.55,P=0.00);随着姜黄素作用时间的延长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H目=4634.28,P=0.00)。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15mg/L姜黄素作用48h早期凋亡细胞率为(13.3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0),姜黄素作用72h,早期凋亡细胞率及中晚期凋亡细胞率分别为(15.97-+0.16)%和(0.26-+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0.37)%和(O.14±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0、7.44,均P=0.00)。15mg/L姜黄素作用48h后人RPE细胞处于G。/G,期细胞比例为(57.17±1.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7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JP=0.00)。姜黄素作用后人RPE细胞可见线粒体肿胀和空泡样变性。Westernblot检测显示,15mg/L姜黄素作用24、48、72h后p53和p21WAF1/CIPI蛋白相对表达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5mg/L姜黄素作用24、48、72hPCN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细胞对缺氧诱导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应利  郭斌  惠延年  郭纯刚  李冬  凌宇 《眼科研究》2010,28(12):1144-1149
目的探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与共培养的周细胞(PCs)及PCs条件培养液(PCM)对常氧和缺氧条件下RMECs增生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大鼠RMECs和PCs,采用兔抗鼠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和小鼠抗大鼠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RMECs,PCs采用小鼠抗大鼠desmin多克隆抗体和兔抗鼠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进行免疫荧光双标鉴定。Millicell小室建立PCs和RMECs共培养系统,PCs培养近融合期后制备PCM,向共培养系统或PCM中加入终浓度为200μmol/L的CoCl2诱导形成细胞化学缺氧模型,观察常氧和缺氧条件下PCs和PCM对RMECs增生的影响。使用MTT法、3H-TdR掺入法检测RMECs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增生数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MECs在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率。结果近融合期的RMECs呈类纺锤状、单层生长,可见明显的接触抑制,Ⅷ因子和CD31均阳性表达。PCs形状不规则,细胞重叠生长无接触抑制,PDGFR-β和desmin抗体双标阳性。缺氧3~9d缺氧RMECs单独培养组较常氧RMECs单独培养组各时间点的RMECs均明显增生,缺氧6d时增生达高峰(P〈0.01),细胞生长抑制率(GIR)为-24.9%。缺氧共培养组较缺氧RMECs单独培养组RMECs增生下降(P〈0.05)。缺氧3、6、9d时常氧共培养组较常氧RMECs单独培养组RMECs数目均明显下降(P〈0.05,P〈0.01,P〈0.01)。缺氧6d时S期RMECs数量明显增加,占各期细胞总数的(43.9±0.8)%;常氧或缺氧共培养组,PCs均可抑制RMECs的增生,S期细胞分别占各期细胞总数的(3.6±0.1)%、(15.1±0.9)%(P〈0.05,P〈0.01)。常氧PCM组RMECs的吸光度(A)值和3H-TdR掺入量4~24h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氧和常氧条件下RMECs和PCs共培养时PCs均可抑制RMECs的增生,常氧条件下PCM可抑制RMECs的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物理和化学缺氧模型中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及其对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J小鼠骨髓,培养鉴定BMSCs。采用三气培养箱模拟物理缺氧及氯化钴(CoCl2)诱导化学缺氧。物理缺氧6h、12h、24h和48h后检测MMP-13表达。选表达最高的处理时间,检测不同浓度CoCl2(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300μmol·L-1及400μmol·L-1)处理后MMP-13表达。检测缺氧后BMS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表达及BMSCs增殖能力,观察其条件培养基诱导的RF/6A管腔形成情况。结果 细胞经鉴定符合BMSCs特征。物理缺氧24h后,MMP-13蛋白表达量达高峰(3.16±0.24),较常氧组(1.00±0.12)增加3倍(P<0.01)。100μmol·L-1和200μmol·L-1CoCl2组(1.60±0.09、1.64±0.24)中MMP-13表达较常氧组(1.00±0.20)均增加(均为P<0.05),而300μmol·L-1和400μmol·L-1CoCl2组中MMP-13表达与常氧组相同或稍低。三气培养箱构建的和CoCl2诱导的缺氧环境下培养24h后,BMSCs中HIF-1α蛋白表达较常氧组(1.00±0.23)明显增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0±0.26和3.12±0.13(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间无明显差异。在培养24h时,物理缺氧组(1.53±0.04)和化学缺氧组(1.31±0.14)均较常氧组(1.04±0.1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为P<0.05),且物理缺氧促增殖效果更明显。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CoC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和常氧组RF/6A管腔形成总长度分别为(5506±380)μm、(5109±558)μm和(3120±300)μm,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和CoC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较常氧组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Cl2和三气培养箱均可建立缺氧模型,促进BMSCs表达MMP-13,提高其促血管形成能力,提示缺氧可能调控BMSCs表达MMPs进而影响新生血管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范思均  何守志 《眼科研究》2014,32(11):1014-1020
背景 缺氧可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从而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VEGF-A依选择性剪接方式的不同,可形成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和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b,但后者在常氧和缺氧状态下在人RPE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模拟缺氧状态培养的RPE细胞中VEGFmb的表达,研究VEGFxxxb在常氧和缺氧培养的RPE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人RPE细胞系ARPE-19为研究对象,将150 μmol/L化学诱导剂CoC12加入细胞培养液制备缺氧细胞模型,分别于0h(常氧培养)及缺氧培养3、6、12和24 h收获细胞或细胞上清液,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细胞内VEGFxxxmRNA和VEGFxxxb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总VEGF-A蛋白和VEGFxxxb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总VEGF-A蛋白和VEGFxxxb蛋白的含量.结果 在常氧及诱导缺氧后,ARPE-19细胞中均可检测到VEGFxxxmRNA和VEGFxxxb mRNA的表达,检测出的VEGFxxxmRNA中同时出现VEGF121、VEGF165和极微弱的VEGF189条带;检出的VEGFxxxb mRNA中可见VEGF165b条带.缺氧培养的细胞中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VEGFxxxmRNA显示出表达逐渐增加的趋势,而VEGFxxxb mRNA则显示出表达逐渐减少的趋势.Western blot法可检测到细胞中VEGFxxxb蛋白的表达,尤以VEGF165b表达最强,随缺氧培养时间的延长,VEGF165b蛋白表达逐渐减少.培养的细胞上清中VEGFxxxb蛋白质量浓度由常氧培养时的(166.82±2.55) pg/ml下降至缺氧培养24 h的(125.35±2.10)pg/ml,而总VEGF-A蛋白则由(294.27±11.97) pg/ml上升至(582.26±12.98) pg/ml.细胞中VEGFxxxbb蛋白占总VEGF-A蛋白的比例随缺氧培养时间的延长,由常氧培养条件下的(56.71±1.02)%逐渐下降至缺氧培养24 h的(21.53±0.08)%.结论 ARPE-19细胞在常氧和缺氧培养条件下均可检测到VEGFxxxbb mRNA和蛋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