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西医结合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中西医结合尚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定义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外延,以界定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可行的方法手段,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提高等,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回顾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从"范式"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发展的模式,并从中抽提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及外延,以期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十余年的中西医结合眼科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有这么几个问题在笔者脑中萦绕,那就是如何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中医眼科,其特质性成分是什么?什么是西医眼科,其特质性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要结合?应该怎样结合?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3.
吴志 《科学养生》2012,(9):9-10
虫草、蛋白粉、雪蛤、胎盘粉……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许多"聪明人"都在琢磨着吃什么能远离癌症。每天吃这些东西真能抗癌?抗癌饮食作用到底有多大?"防癌,首要的是改变一些饮食习惯,不吃什么,而不是要吃什么。"为此,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  相似文献   

4.
谈谈我对中医学术“独立发展”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1980年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以来,在中医界里就到处流传"中医必须独立发展"的说法。这是对上述方针的严重歪曲,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加以澄清。不然的话,对中医事业危害甚大。笔者有感于此,拟就此问题,讲一些个人的看法。谬误不当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是当前临床热门的医疗模式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无论在自身认识、人才培养还是规培就业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和优化,本文即通过对现今中西医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继而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提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I0002-I0002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它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消除各种误解,促使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如何办好中医院,是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院要适应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需求,不但要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还要实行中西医结合,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高级人才,这样才能提高中医院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给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医自发地学习西医,他们不但在治疗上吸取西医的某些有效方法,有的在理论上探讨中西医之特点,加以分析比较,甚至试图汇通中西医,这就形成了中医学术上的所谓"中西医汇通派"。其代表人物当数清代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为最。随着西医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团结中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许多现代著名老中医热心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途径,成为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良师,现介绍几位著名老中医之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66年在成都召开的精神神经病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强调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的重要。1978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上专题讨论了精神科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这一重要课题。近二十年来精神科医务人员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勇于探索,深入钻研,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的形势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深入人心,广大医务人员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情很高;但普遍感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困难很大。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研究什么?即选题问题;二是如何研究?即研究方法问题。关于选题,近来我国精神病学界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前提下,对精神疾病如何辨证分型;另一是"痰火"和"血瘀"两种发病理论的讨论。这些讨论无疑是有益的,但提出的各种论点尚有待大量实践加以验证。我个人认为,选题应着眼于临床实际。理论研究要注意其实用价值。选题范围不妨宽阔一些,但应当把治疗方法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10.
县级中医院要不要开展中西医结合?怎样开展中西医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会不会影响中医院保持发扬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这些问题,目前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界认识尚不统一。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对于振必中医事业,进一步发挥我国医学的优势,搞好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一、保持发扬中医特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共同目  相似文献   

11.
谈中医之"变"——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后,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中医该不该“变”?发展还是“变”质?什么是中医的精神?中医落后吗?中医要“西医化”吗?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如何找契入点?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李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I0002-I0002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和为什么要搞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就可以回答如何搞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了.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全面了解中医、西医的基础上,方法学必然是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多指标等的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一种主张,把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区别开,认为前者只不过是"用目前西医、中医各自所长,综合对病人施治;后者才是医学的大提高、大发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是个错误的口号,不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奋斗目标。我认为值得商榷。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一种理解是,中药加四药,吃到病人肚里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导报》2011,(12):52
"以临床疗效来检验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务实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学术创新。"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11月23日举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王国强指出,中西医结合工作必须服务于我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的大局,当前要突出以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临床疗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习总书记倡导的"中西医并重"精神下,中西医结合稳步发展,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重大的困难和局限,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匮乏。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注重本科实验教学、推动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于我国医学发展的道路,尤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结合关系上正展开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提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有区别,二者在概念、目的、标准、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是否相同;中西医结合是限制还是促进中医的发展,靠谁来实现这些任务;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既是个政策上又是个学术上的问题,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的问题,二者关系处理好坏直接影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医学现代化的进程.现以辩证法的3个基本规律来论述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经验和教训:评价系统 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对许多中医术语、证候进行了释义性研究,例如肾虚的理论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并以此在指导临床工作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开展的对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论的讨论,甚至对中西医结合定义和中医现代化定义的争论,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突出中医特色。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人们发现:在什么是中医特色、通过什么途径突出中医特色等问题上仍有很多疑惑。从字面上可以认为:有别于其它医学的中医内容就是中医特色,而现代方法对有别于其它医学的中医特…  相似文献   

19.
<正>裴正学是我国西学中成名的国家级具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裴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著述颇丰,其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已受到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十六字方针"是裴师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弘扬和创新,已成为颇具影响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笔者现就裴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予以探讨浅析,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范畴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范畴的探讨王阶,许志仁中西医结合是近年来学术界、卫生行政管理界以及全社会都在一直探讨的问题。在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的今天,全面、深刻、系统和完整地认识中西医结合问题,并由此而澄清学术争论中、政策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