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脊髓髓内血吸虫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2月,双下肢乏力,麻木2周入院。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查体:L_1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减弱,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彬斯基征及夏道克征阳性。MRI示T_(12)~L_1椎体水平脊髓髓内后方一椭圆形肿物影,约2.0cm×1.3cm×1.0cm,T_1加权像为等信号,T_2为异常信号灶。初诊:T_(12)~L_1脊髓髓内肿瘤。全麻下行T_(12)~L_1椎管探查术,术中见脊髓圆锥末端直径增粗、水肿,肿物位于后正中沟深面,色稍黄,质地比正常脊髓稍硬,边界不清,其内可见数条马尾神经穿出,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全切除肿物,并尽可能保留相关马尾神经。病理诊断:亚急性血吸虫病。术后2周双下肢肌力Ⅳ级,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术后1月感觉减退明显改善,院外继续行杀虫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与结果 10例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1例为全脊髓积水、8例为骶管内脊膜囊肿、1例合并骶部皮毛窦),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双下肢无力,尤以肢体远端显著,5例伴尿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5例存在与脊髓空洞平面相关的感觉障碍平面,尤以浅感觉减退为主。术前MRI显示脊髓低位、脊髓末端无圆锥结构、脊髓和终丝内异常信号。于手术显微镜下切断终丝、引流髓内积水、切除骶管内脊膜囊肿、松解脊髓栓系。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2.15 h、术中出血量220 ml。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降低,下肢肌力、尿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术后平均随访6.10年,Mc 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均达到Ⅰ级。末次随访时复查MRI显示,脊髓圆锥结构恢复,脊髓末端上升,髓内积水消失,脊柱生理曲度未发生变化。结论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罕见,主要表现为慢性脊髓功能障碍;MRI特征性表现为脊髓低位,圆锥结构消失,终丝和髓内呈长T1、长T2信号,囊壁无强化。于手术显微镜下切断终丝、引流髓内积水、松解脊髓栓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例1 女,20岁。因左下肢麻木、无力5个月,右下肢无力3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不能行走,伴小便失禁。神经系统检查:T_6以下各种感觉消失,无肌萎缩。MRI示:T_(4~7)椎体水平脊髓略粗,诊断为髓内肿瘤。手术所见:硬膜下未见肿物,T_(3~5)  相似文献   

4.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 系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致脊髓圆锥低位,硬膜内终丝缩短增粗、纤维粘连或脂肪团块等病变使脊髓活动受限,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及足部畸形,并呈渐进性恶化[1].手术是治疗TCS的唯一手段, 但手术复杂, 术后并发症多.现将我科2001-01~2006-05收治17例患儿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或椎管内先天性或发育性起源的,衬有单层上皮细胞的各型囊肿,都已报道过.压迫脊髓的硬膜内囊肿则比较少见,作者报导一例上胸区的髓内囊肿.患者女,38岁,入院前有放射至胸前部的背痛,历时一个月,经矫形科医生建议作伸脊柱锻炼后,迅速(18-24小时)出现下肢瘫痪,入院前18天并有尿潴溜,检查见下肢完全瘫痪,第六胸节以下全部感觉消失;下肢腱反射缺如,双侧蹠反射呈伸性反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42岁。双侧肩背部疼痛伴胸背部皮肤发紧及双下肢麻木无力13天,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能站立行走10天。在当地卫生院按维生素 B_1缺乏症治疗无效,于1989年3月10日以脊髓压迫症收入院。检查:脊柱无畸形,T_(1~2)棘突明显压痛,T_2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双腹股沟以下痛温觉消失。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以左侧明显。双侧 Babinski 氏征阳性。胸部平片:心肺正常。胸椎拍片示:轻度骨质增生。腰椎穿刺:CSF 无色透明,压力120mmH_2O,奎肯氏试验:椎管完全阻塞。CSF 化验:红细胞4个/  相似文献   

7.
黑色素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者甚为罕见,目前国内报道不多,现将我院遇到二例原发性脑与脊髓的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例1,男性,32岁,因腰痛伴双下肢进行性无力,运动障碍4个月,于1984年12月24日入院。体检:皮肤及巩膜未见黑色素痣,颅神经未发现异常,左下肢肌力Ⅳ~0,右下肢肌力Ⅱ~0,双下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左提睾反射减弱,右侧消失。L_1平面以下痛觉消失,深感觉存在。血常规检查正常,椎管碘油造影提示脊髓圆锥受压,脑脊液蛋白292mg%。临床诊断为脊髓压迫症。于1985年1月10日在局麻下以T_(12)—L_1为中心行椎管探查术,术中见T_(10)—L_1硬脊膜外脂肪消失,脊髓无波动,脊髓表面被一层黑褐色的组织包裹,将其剥离后,可见脊髓背侧有大量过曲的畸形血管。术后病理诊断:脊髓恶性黑色素瘤。例2,男性,16岁,因间断性全身抽搐3个月,头痛伴呕吐1个月。于1987年1月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2岁学生,因右肩背部剧痛1d入内科。查体:T_(5-8)压痛(十),双下肢肌力Ⅴ级。第2天出现双下肢乏力、尿潴留及第二肋以下平面痛觉消失;双下肢肌力为零。CT检查示C_7~T_2硬脊膜外血肿,脊髓向左侧移位,CT值为73Hu。MRI示C_7~T_2硬脊膜外有一肿物影,约2.2cm×4.1cm×2.0cm,T_1加权像为等信号,T_2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脊髓造影示  相似文献   

9.
脊髓肿瘤引起颅压增高临床少见。脊髓髓内肿瘤引起高颅压更为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髓内肿瘤引起高颅压的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1岁。因胸痛二个月,右下肢无力二周入院。二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二个月后右下肢麻木,活动失灵,继之左下肢亦无力,入院前四天出现排尿费力,尿潴留。既往有心脏房间隔缺损病史。查体:体温36.9℃;脉搏:80次/分;血压:15/12kPa。心肺(一)。脊柱正常生理弯曲。第6胸椎叩痛(+)。神清语明,眼底:右侧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略增粗,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右下肢膑阵挛(+),双侧踝阵挛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性,11岁,平素体健。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0.5ml)后20h 出现双下肢麻木,以后渐出现视力减退和肢体无力。发病3天后入院。检查:双侧视神经炎和下肢痉挛性轻瘫。左眼仅有光感,右眼光感消失。双侧视盘肿胀。发病第5~6日,下肢瘫痪加重(左0/5,右1/5级)。第12日T_4水平以下感觉消失,包括振动觉和位置觉。脑脊液(CSF)蛋白48mg/dl,无细胞及血液;病毒学检查阴性,未出现寡克隆带。头颅CT 和脊髓磁共振影像(MRI)正常。  相似文献   

11.
脊髓类肉瘤病罕见。1941年Longcope报道29例组织学证实的脊髓类肉瘤病,尽管病变部位不同,但几乎都侵犯脊膜,作者报告一例无脊膜损害的纯髓内类肉瘤病。患者男性,27岁。因进行性两上肢无力,行走困难,尿急两月,且有背部疼痛,并向前胸放射。五年前经支气管活检证实有肺类肉瘤病。检查:痉挛性四肢轻瘫,右侧重。两手严重肌萎缩,右侧显著,并且可见连续的肌纤维震颤。双侧肱三头肌反射减低,其余腱反射活跃。T_4以下痛温觉减弱,右C_8-T_1感觉减退。肌电图显示双侧C7.8和T_1失神经支配,躯体诱发电位显示波幅降低。CSF清亮,蛋白升高。脊髓腔造影显示C_5-T_1颈髓增粗,提示髓内病变。切除C_3-T_1椎板,于C_(5-6)可见22mm长似肿瘤的侵润性病变,质坚硬,组织学检查显示含有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小结节,周围间  相似文献   

12.
脊髓肿瘤合并脑积水非常少见。我们近年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52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10个月,头痛、呕吐3个月于1985年7月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及出血,T_4水平以下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双下肢肌力Ⅰ级,未引出病理反射。腰穿压力3.8kPa,脑脊液蛋白120mg%。脊髓碘油造影示T_3水平梗阻,近似杯口状。胸椎CT扫描示T_4~T_3水平椎管内肿瘤。头颅CT扫描示双侧脑室及三脑室轻度扩张。手术:T_4~T_8椎板切除探查,发现髓内肿瘤向髓外生长,边界不清,考虑为胶质瘤,瘤体取活检,硬膜敞开减压。病理报告:纤维性星形细胞瘤。术后头痛、呕吐消失,视乳头水肿消退,腰穿压力1.37kPa,脑脊液蛋白110mg%,下肢肌力恢复至Ⅱ级。术后2周复查头颅CT扫描,脑室扩大无明显改变。术后19天出院。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一例20岁女性,8个月前因突然下肢轻瘫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外院经检查发现颈_7~胸_2髓内占位伴髓外动静脉畸形(AVM),做椎板切除和硬脊膜敞开减压术.入院检查:下肢痉挛性轻瘫,能步行.胸_2以下感觉减退,下肢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腹壁反射消失,小便正常.脊髓血管造影未显示异常血管.于全麻插管下手术,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脊髓栓系的显微松解手术效果.方法 西安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脊髓圆锥和马尾部神经症状患儿80例.MRI显示全部病例伴有腰骶椎板缺如、脊髓低位、终丝增粗、脊髓末端占位.接受脊髓栓系松解手术(包括脊膜膨出囊和腰骶椎管内病变切除),28例患儿术中获得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对67例患儿随访.结果 患儿术后住院期内自述症状缓解或减轻者69% (55/80).大、小便异常的患儿中,术后改善者占62%(40/65);下肢感觉、运动以及发育和营养症状40例中,18例术后早期下肢感觉功能好转(45%),11例运动障碍出现改善(28%).随访时大小便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者占79% (45/57);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较术前明显改善者占63% (22/35);术中接受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儿,比未接受监测者,自评症状改善率明显增加.结论 显微分离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是保障松解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硬脊膜外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最近收治1例胸段硬脊膜外囊肿,术前通过椎管腔造影即可作出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59岁,1986年8月18日因双下肢自下而上发展麻木、乏力3年多,不能行走及大小便困难2月余入院。检查:T_4~T_(10)平面痛、温觉减退,T_(10)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双下肢均力弱,肌力右下肢Ⅲ级,左下肢Ⅱ级。双侧巴氏征阳性,腰穿压力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图1~3) 男,3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半年余,加重伴吞咽困难1个月余入院。颈胸段MRI检查示延髓至T11脊髓空洞,T7.8髓内占位病变。初步诊断为髓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动静脉畸形(AVM)并脊髓空洞症。全麻下行T7.8椎板切开探查,脊髓空洞分流术。术后1个月因再次出现吞咽困难而入院,脊髓血管造影示T7肋间动脉至脊髓前动脉供血,血管团直径1.5cm,考虑为T7脊髓髓内AVM。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性,28岁。因背部疼痛18年,进行性双下肢麻木、乏力20天,于1991年5月21日入院。检查:双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氏征( ),T_7以下平面痛温觉消失。奎肯试验完全性梗阻。椎管造影示 T_6平面呈杯口状完全受阻。1991年5月29日行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切除肿瘤约5cm×2cm×1.5cm。病理报告神经鞘瘤。术后3周  相似文献   

18.
脊髓神经胶质瘤的颅内转移在文献报告中甚少,而颅内神经胶质瘤向脊髓转移较常见。本文报道2例年轻女性患者一年内发生的肿瘤脑室转移。病例一:女性,38岁。1981年12月患者主诉右下肢无力、左下肢感觉异常6周。体检发现:右侧屈髋时肌力略差,膝反射活跃,T_(11)以下左侧针刺感觉减退。脊髓造影至T_3段未见异常。拟诊为横贯性脊髓炎。1982年1月底,病人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和项强。双侧视乳头明显水肿。重复脊髓腔造影显示:T2、T3髓内病变,T3水平完全阻塞。头颅CT扫描显示双侧脑室轻度扩大。同年4月接受地塞咪松治疗并作脑室一颈静脉分流术,症状暂时缓解。并作4个多星期的颈胸髓深部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19.
髓外硬膜下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罕见,国内文献笔者尚未查到,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 女,20岁,工人,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痛,1周后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50天来不能行走伴便秘。91年10月4日入院。检查见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高,T_2节段以下痛觉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阳性。腰穿检查奎氏试验不通。CSF化验,蛋白240mg,其余正常。脊髓造影示T_1水平以上髓外硬膜下占位病变。10月8日在局麻下手术,见T_1~C_6平面,髓外硬膜下有一35×2×15cm囊肿位于脊髓右前方,灰白色,壁薄,穿刺抽出粘性混浊液5ml后将肿物全切。病检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特征,对其进行分型,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对50例脊髓栓系综合征MRI特征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圆锥的位置均位于第三腰椎平面及以下部位。根据脊髓牵张的原因将其MRI表现分为以下7种类型:脂肪瘤型13例;脊髓纵裂型6例;脊髓脊膜膨出型11例;脊膜膨出型3例;单纯终丝增粗型8例;肿瘤型1例;混合型8例。50例中33例出现中央管扩张或脊髓空洞症,脊柱裂42例。结论 MRI是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非常有价值的方法,MRI分型对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