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保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63-306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影像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2例AD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2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17例(77.3%),腔内血栓形成9例(4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AD准确、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64排螺旋CT治疗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根据Debakay分类标准,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患者为15例,Ⅱ型患者为11例,Ⅲ型患者为24例。所有患者都可以清晰看到清晰破口、真假双腔以及低密度线样内膜瓣影,假腔直径最大为47mm,真腔直径最小为5mm,有21例患者可以看到在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此外,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5例患者动脉夹层累及头臂干,4例患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6例患者累及腹腔干,5例患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4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其分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筛查疑似主动脉夹层的一种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血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至2011年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血肿患者共54例,本实验组54例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在外院随机抽取对照组53例最终诊断主动脉夹层患者以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诊断中各项指标情况以及诊断准确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和计数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8.1%,高于对照组75.2%的诊断准确率(χ2=18.34,P<0.01),且实验组在诊断过程中对各项指标检验的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t=2.8124,P<0.05)。两组数据均经SPSS18.0软件检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诊断中有极高的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使患者后续治疗有充分保障,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GE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AD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VE)、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8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有AD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MSCTA进行检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重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影像技术对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MSCTA能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A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协助临床上及时制定相应的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8年中主脉脉壁间血肿CT影像检查资料。17例主脉脉壁间血肿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检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三维容积成像(VR)后处理。结果 16排螺旋CT检查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壁间血肿。结论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均经手术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的情况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A、TTE诊断A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62.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314,P<0.01)。结论 MSCTA为AD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在显示病灶的空间关系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黄淑芳  余宁  李岩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06-200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8例突发胸背剧痛或腹痛(临床高度怀疑AD)患者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原始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重建图像显示主动脉血管。结果 48例患者中31例确诊为AD,按DeBaKey分型,分为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19例。累及主要分支血管:头臂干3例,左颈总动脉2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2例,腹腔干6例,肠系上动脉4例,单肾或双肾动脉5例,单侧或双侧髂总动脉9例(其中3例患者累及其分支)。结论 64层螺旋CT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密度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作为急性AD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腹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该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根据手术结果评价诊断结果,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对不同CTA扫描方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48例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口位置和分支血管受累情况。胸腹血管CTA诊断的敏感度96.0%,特异度96.0%,与手术探查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gt;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扫描方向、对比剂用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发现,足—头侧扫描及对比剂用量90 mL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腹血管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手术探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敏感度、特异度高,诊断结果主要受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的影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血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增高,以先天性居多,也可能由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及肿瘤等因素所致,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1]。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较高,后遗症较重,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并确定其发病部位,尽早进行相应治疗[2]。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迅速死亡。发病后48h病死率达36%~71%,合并器官缺血者,病死率高达60%。随着多排螺旋CT的应用,其快速、大范嗣的扫描,高质量的后处理技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曲师多平面重建(CMPR)后处理技术。结果病例血管重建图像均显示良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4个),肾下段腹主动脉瘤4例,小腿血管瘤4例。结论 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和下肢动脉壁钙化斑块,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理想成像方法,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20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MSCTA检查.结果 20例中,4例为DeBakey Ⅰ型,3例为DeBakerl Ⅱ型,其余13例为DeBakey Ⅲ型.所有病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采用16层螺旋CT技术对椎动脉血管进行观察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来我院就诊的48例经手术后证实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在手术治疗前分别采用传统CT和16层螺旋CT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后我们发现,16层螺旋CT技术对该类患者确诊率明显高于普通CT扫描技术,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由于诊断为无创诊断,因此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适感。结论采用16层CT螺旋扫描技术对患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具有快速、及时、准确的特点,且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盛军  陈宏山 《安徽医药》2018,39(5):568-57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SCTA在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总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按DeBakey法分型:Ⅰ型2例(9.09%),Ⅱ型5例(22.73%),Ⅲ型15例(68.18%)。主动脉内膜初始撕裂的初破口位于升主动脉7例(31.81%),主动脉峡部13例(59.09%),胸主动脉1例(4.55%),腹主动脉1例(4.55%)。所有患者均发现夹层远端内膜1个或多个再破口;再破口数量≥2个10例(45.45%),单个12例(54.55%)。其中14例患者完善DS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比较,MSCTA在显示内膜破口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11)。结论 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液进入内膜下之中膜层,导致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又称主动脉夹层。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发展相当迅速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行急诊CTA血管成像的护理.方法 收集来我科行急诊主动脉夹层CTA患者10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急诊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97例顺利完成主动脉CTA检查,1例ICU的病人在搬上检查床时病情变化,经过积极抢救无效死亡,2例病人出现胸闷胸痛和呕吐症状而停止扫描.结论 主动脉夹层行急诊CTA的病人病情危重,发病突然、来势凶险、病情变化快,必须做好检查的一切准备,全程最好有相关临床医生陪同,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分析。方法 18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病例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其中DebakeyI型68例,DebakeyⅡ型22例,DebakeyIlI型99例,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与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进行比较符合率100%。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能够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避免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并且降低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风险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动脉血管成像(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筛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疑有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后处理,了解颈部动脉血管的正常形态走行、狭窄及闭塞情况,对颈部动脉病变进行初步筛查。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颈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13例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畸形,10例颈部动脉硬化,2例动脉管腔软斑块形成,1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CTA可准确获得患者颈部血管的有效信息,对头颈部不适的患者进行初筛及病因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肋骨骨折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给予研究组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检查,并对两组临床资料以及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常规检查,32例患者疑似肋骨骨折26例(43处)、可疑骨折6处,未见明确骨折6例;经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检查,32例患者中9处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实为11处,6例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显示11处骨折。结论给予肋骨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的效果较为显著,其能够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提高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