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监测干预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华 《广西医学》2010,32(10):1205-1207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并经早期干预新生儿34例为干预组;与同期在本院出生未经早期监测、干预,出现病理性黄疸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新生儿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高峰期胆红素值、换血例数、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等。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发生亚临床胆红素中毒症及需要同步换血治疗2例;对照组换血疗法11例,发生亚临床胆红素中毒症12例,发生胆红素脑病8例,干预组胆红素脑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O型血母亲所生血型为A型或B型的新生儿,早期监测黄疸并开始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换血治疗,降低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ABO溶血病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致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入住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104例足月新生儿ABO溶血病(ABO组)与51例G6PD缺乏症(G6PD组)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72 h内ABO组97例(93.27%),G6PD组47例(92.16%)出现黄疸并达峰值;ABO组黄疸出现时间为(1.28±0.78)d,明显短于G6PD组的(1.83±1.0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O组与G6PD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分别为(326.54±91.05)μmol/L和(360.23±128.34)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O组与G6PD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分别为(5.58±1.24)d和(5.94±1.6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3例存在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其中ABO组2例,G6PD组1例.结论 ABO溶血病与G6PD缺乏症是足月新生儿早期高胆的常见原因;新生儿ABO溶血病较G6PD缺乏症所致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早,黄疸程度及消退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近年来,我们应用单次大剂量人血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及换血的需要,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新生儿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遗留后遗症。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新生儿溶血.对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6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晓谦  蒋晓梅 《当代医学》2011,17(19):115-115,138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并早期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 对3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围产因素占第一位207例(53%),第二位是感染因素75例(19.2%),第三位是G-6PD缺乏症(12.3%),第四位是ABO溶血病(9.7%),母乳性黄疸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62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儿的治疗效果为88.71%;胆红素峰值浓度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例数为31,占50.00%,胆红素峰值浓度超过427.5μmol/L的例数为14,占22.5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黄疸,为避免新生儿出现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应及时做出诊断并实行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因素,为预防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将胆红素脑病致使神经功能系统障碍( bilirubin-induced neurologic dysfunction,Bind)评分为7~9分的患儿定义为急性胆红素脑病(ABE)患儿,并将其作为观察组(40例),其余为对照组(169例),对可能影响高胆红素血症ABE发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喂养方式、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窒息或宫内窘迫、总胆红素峰值、黄疸家族史、RH溶血病、ABO溶血病、出生后1 min 新生儿评分( Apgar评分)、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酸中毒、感染、发热、脱水、低蛋白血症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发现出生体重(OR=3.739,95%CI:1.240~11.880)、总胆红素峰值(OR=6.475,95%CI:1.724~17.419)、RH溶血病(OR=11.473,95%CI:2.708~33.697)及ABO溶血病(OR=9.143,95%CI:2.492~28.513)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胆红素脑病与出生体重、总胆红素峰值、RH溶血病及ABO溶血病有关,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极低出生体重、极高总胆红素峰值、伴有RH溶血病及ABO溶血病患儿的筛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效果,了解我院新生儿换血疗法的原因、临床效果、可能并发症及护理应对措施、患儿依从性,为临床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新生儿科实施换血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实施换血的病因、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情况,相关并发症及实施护理的情况。结果 114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共119例次新生儿接受了换血治疗,其中57例(50.0%)是ABO溶血病,3例(2.6%)是Rh溶血病,17例(14.9%)是感染性疾病,37例(32.5%)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前查肝功提示血清总胆红素(TSB)为(424.6±111.2)μmol/L,换血后复查肝功提示TSB为(230.4±60.0)μmol/L,血清总胆红素较换血前有降低(P<0.05)。5.3%(3/57)ABO溶血病患儿进行第2次换血,66.7%(2/3)Rh溶血病患儿进行第2次换血。换血过程中动脉排血不畅12例,血糖偏低8例,低钙血症3例,没有低血糖病例,换血后有血小板减少6例、血红蛋白低5例。没有发生呼吸暂停...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DN)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故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本院2005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ABO HDN 113例分为二组进行对比,观察入院日龄与黄疸峰值、光疗时间、黄疸减轻或消退天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新生儿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原因之一,重者易发生胆红素脑病,需早期干预治疗。我科自。1998年11月。2004年2月随机对所收治35例新生儿ABO溶血症中18例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高胆红素脑病,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特别重要.现收治新生儿ABO溶血症患者20例,早期干预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换血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血是治疗早期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 ,过去采用脐静脉换血或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近年 ,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Wiener氏法 ,操作简化 ,效率高。我院自 1 998年来对 5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尝试采用外周静脉同步换血 ,同样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5例均为重症新生儿黄疸男婴。出生体重 2 5 0 0~ 3 80 0克 ,换血日龄 2~ 7天。ABO血型不合 2例 ,Rh溶血病 (抗D) 1例 ,新生儿高粘滞度血症 2例。换血指征为 :①血清总胆红素经处理仍大于 3 42 μmol/L ,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 ;②有早…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遗留永久性后遗症。积极有效干预新生儿溶血,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6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溶血病36例治疗经过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赵红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5):512-513,517
【目的】评估静脉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00年10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IVIG组(常规治疗 IVIG),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72h后,IVIG组血清总胆红素、黄疸消退时间为(106.1±48.5)μmol/L和(6.14±2.12)d,对照组为(136.7±42.7)μmol/L和(10.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IVIG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阻断ABO-HDN的早期溶血过程,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对防止高胆红素脑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治疗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娥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97-197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监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法,对照组出生后3d内未给予任何处理。对比两组黄疸发病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明显降低,日平均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所需天数也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动态监测及综合干预,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早期预防性光疗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早期预防性光疗干预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对2004~2005年出生后24h内入院的39例早产儿(干预组),无论有无黄疸都进行预防性光疗,测定血清胆红素并观察其峰值,与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出生后24h内入院的41例未进行早期预防性光疗的早产儿(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血清胆红素峰值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26%和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组血清胆红素峰值(148.1±50.5)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62.5)μmol/L (P<0.001)。结论: 对生后24h内的早产儿早期进行预防性光疗可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覃革荣 《华夏医学》2000,13(3):302-303
我科NICU室于1996年12月开始以外周动、静脉为换血途径行同步双倍量换血,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症致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溶血病10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例,入院日龄0~1d3例,~5d3例,~10d4例。确诊为红细胞G-6-PD缺乏症5例,新生儿溶血症4例,新生儿败血症1例,换血前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者2例,合并有新生儿贫血7例,低血糖1例。换血前总胆红素337.4μmol/L1例,~493.5μmol/L7例,568.9μmol/L1例,672.3μmol/L1例。1.2 方法1.2.1 适应证 换血适应证及血液选择按金汉珍标准[1]。1.2.2…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180例与对照组180例,观察组出生12 h内给予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对照组未给予微生态制剂.对比两组轻、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经皮胆红素指数(TcBl)水平.结果 观察组6例发生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对照组48例发生轻度高胆红素血症;观察组2例发生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对照组15例发生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两组轻、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Bl水平为(209±58)μmol/L,对照组为(250±6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8,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减少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造成重要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生儿ABO溶血病早期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预防或减轻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贫血的效果。方法:取脐血作血清学检查以判断ABO溶血病,对脐血总胆红素达25.5μmol/L以上新生儿于出生48小时内用IVIG800mg/kg·d,定时检测末梢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静脉血总胆红素,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IVIG组在总胆红素水平,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BC、Hb、HCT高于对照组(0.05>P>0.01)。作自身对照IVIG组治疗前后RBC、Hb、HCT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早期使用IVIG可有效地防止或减轻由新生ABO溶血病引起的高胆症和贫血。  相似文献   

20.
陈莉 《安徽医学》2006,27(5):414-415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严重病例可出现胆红素脑病、重度贫血、甚至死亡。近几年来,由于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该病治愈率大大提高,发生胆红素脑病明显减少。现对我院新生儿科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193例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