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及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清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6例,MR6例。结果: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I特点是(1)多囊性(11例);(2)可出现“液-液平面”征象(3例);(3)沿疏松结缔组织生长(11例);(4)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12例);(5)肿瘤包绕血管、神经及脂肪(10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明确病灶范围MR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2.
小儿颈部囊性病变的高频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性病变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方法:搜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病变,均行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特点。结果:甲状舌管囊肿19例(45.24%),颈淋巴管瘤15例(35.71%),鳃裂囊肿8例(19.05%)。颈部囊性病变各有其好发部位,且病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颈中线附近、舌骨上下;淋巴管瘤多见于颈侧部、锁骨上,范围较广;腮裂囊肿多见于中上侧颈部。甲状舌管囊肿及鳃裂囊肿呈单房性,淋巴管瘤多为多房性。结论: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对颈部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4例淋巴管瘤,术前均做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疏松间隙组(27例),体表软组织组(20例),内脏组(7例)。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3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22例),毛细管型淋巴管瘤(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论 不同病理分型的淋巴管瘤,其发生部位及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颈部先天性囊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颈部先天性囊性肿块的超声表现及发病部位,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囊性肿块的声像图特征。结果:甲状舌管囊肿29例,颈淋巴管瘤24例,腮裂囊肿5例,各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异性声像图表现。结论:小儿颈部各类先天性囊性肿块的发病部位及超声表现不同,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既往诊断及治疗的72例颈部囊性病变患儿的灰阶超声、彩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灰阶超声、彩超诊断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学效能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不同类型颈部淋巴管瘤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管瘤48例、甲状腺管囊肿18例、鳃裂囊肿6例;其中囊状淋巴管瘤34例(70.83%),海绵状淋巴管瘤8例(16.67%),单纯型淋巴管瘤6例(12.50%)。灰阶超声正确诊断颈部淋巴管瘤患儿34例,诊断颈部淋巴管瘤的灵敏度为70.83%、特异度为60.25%、漏诊率为29.17%、误诊率为37.50%;彩超正确诊断颈部淋巴管瘤患儿46例,诊断颈部淋巴管瘤的灵敏度为95.83%、特异度为95.83%、漏诊率为4.17%、误诊率为4.17%;囊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单纯型淋巴管瘤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静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治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四肢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四肢淋巴管瘤20例,其中接受CT检查6例,MRI检查18例,2例接受MRI增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囊性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分叶状囊性肿物;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呈网格样改变,可见多发扩张淋巴管;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多房囊腔,周围可见增粗纡曲血管影,淋巴管囊内出血可见液-液平面。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较CT更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特点。方法对笔者收集的湖南省儿童医院三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腹部囊状淋巴管瘤进行分析。结果小儿腹部囊状淋巴管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论影像学检查能明确病变程度及范围,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文敏  苏白海  邱逦 《华西医学》2001,16(3):305-306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2例囊性淋巴管瘤资料,术前均作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囊性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疏松间隙组(23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内脏组(3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论:囊性淋巴管瘤具有其特异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IA的CT表现。结果:7例中肠系膜2例,腹膜后3例,右侧颈部2例,表现为跨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囊及囊壁无明显强化。1例见肠系膜血管征伴周缘多发滋养血管。结论:CT对L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术前B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总结声像图表现。结果: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壁薄,内多呈多房结构(10/11)囊性包块,囊性暗区内清晰,包块与周边脏器分界清楚,无腹水。结论:B型超声对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表现特点,并与CT结果对照。结果腹膜后淋巴管瘤在超声上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多房性囊性占位,壁薄,囊腔内可见较纤细高回声分隔带,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彩色血流信号;CT显示境界尚清的囊样低密度影,内可见较薄的索条状分隔,CT值12~15 HU。结论超声检查在腹膜后淋巴管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64排螺旋CT对腹腔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腔淋巴管瘤5例,均行腹部超声、CT检查,其中3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经腹超声及CT检查腹腔淋巴管瘤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性囊肿2例,多房性囊肿3例,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内生长,形状不规则,界限清晰,直径约3-17cm不等。2例囊性肿块内可见血管及穿行小肠组织。3例CT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分隔轻度强化,囊内液性部分无强化。术前经腹超声正确诊断2例,正确率40%,CT正确诊断4例,正确率80%。结论:腹腔淋巴管瘤是临床少见腹腔病变,其影像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或多房囊肿,沿组织间隙生长,形态多不规则为特征,术前借助经腹超声、CT检查综合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淋巴管瘤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颈部17例,发生率为47.22%,腋下6例,发生率为16.67%,体表7例,发生率为19.44%,其他发生于腹腔、脾等处.结论 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1例位于大网膜囊,6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在CT和MRI图像中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薄壁肿块,较大病灶形态欠规则,沿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和间隔轻度增强,囊内不强化,在MRI图像中呈稍长T1长T2信号;位于肾上腺内病灶囊壁及间隔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例脾脏血管淋巴管瘤中,1例为单发肿块,3例为多发结节,增强后动脉期为周边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有强化,另1例为多发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CT表现均不典型,诊断须与脾脏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u例肠系膜淋巴管瘤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儿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5例腹部B超、11例腹部CT有阳性表现。肿瘤位于小肠系膜8例,乙状结肠系膜2例,横结肠系膜1例。所有病儿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需综合病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措施,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瘤多发于颈部,腋下、腹壁、腹股沟等处亦可发现,但较少发生于阴囊,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所以阴囊淋巴管瘤常为超声及临床医生所忽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阴囊淋巴管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以探讨超声对阴囊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0例淋巴管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间隙处17例,体表软组织处10例及内脏处3例;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18例和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囊肿型23例,囊实混合型5例,强回声型2例。结论不同病理分型的淋巴管瘤其发生部位和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囊状淋巴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囊状淋巴瘤患者,术前超声观察病灶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和血供情况,结果:9例病灶均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方:多数(66.67%)大小在2-4cm;5例(55.56%),边界清晰,4例(44.44%),病灶后缘与深部组织粘连而边界欠清(但前缘不与皮肤粘连);回声多为单纯囊肿型(33.33%)和多房囊肿型(55.56%),1例为实性为主的混合回声;4例淋巴管瘤内术后病理发现合并有血管瘤成分;6例(66.67%)病灶内无血流信号,3例有少量动脉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定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