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目的是确定急性脑内出血(ICH)患者发病初期血压水平对死亡率有无预后价值。病人和方法 ICH患者共1701例,其中壳核出血776例(平均年龄579±144岁),丘脑出血538例(年龄634±118岁),皮质下出血153例(年龄607±155岁),小脑出血110例(643±107岁),脑桥出血124例(587±129岁)。患者中84%有高血压病史。每例均在入院时取仰卧位测定血压水平。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经CT脑扫描确立诊断。回顾性复习每例入院时的血压和测定CT照片的血肿量。死亡原因与ICH直接相关的患者称为致命性转归患者。结果 ①壳核组和②丘脑组出血致命…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通常较高。为了解急性脑内(壳核、丘脑、皮质下、小脑及桥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对预后评估的价值,作者于1984年~1989年在日本Kieo大学医学院及其所属10家医院或神经专科医疗机构选择了1701例脑内出血(壳核出血776例,平均年龄54岁±14岁;丘脑出血538例,63岁±12岁;皮质下出血153例,61岁±16岁;小脑出血110  相似文献   

4.
吕少平  管勇 《山东医药》2001,41(1):11-12
为研究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对1361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死亡组的平均血压与幸存组的平均血压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死亡组入院时的平均血压壳核出血(17.95±4.5kPa)和丘脑出血(17.29±3.06kPa)明显高于幸存组(壳核出血16.36±2.79kPa、丘脑出血13.43±2.93kPa),P<0.01;而脑叶出血(死亡组15.43±2.93kPa、幸存组15.30±2.79kPa)、小脑出血(死亡组15.69±3.86kPa,幸存组16.49±2.93kPa)和桥脑出血(死亡组18.22±3.72kPa,幸存组17.16±3.19kPa)者平均血压与预后之间无相关性。提示壳核出血和丘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升高与入院时血压升高有关,脑叶出血、小脑出血及桥脑出血患者的平均血压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心肌功能障碍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专病中心收治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43例和死亡组19例.收集患者入院心肌生物学指标及生命体征,ICU住院时间和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差异,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2例...  相似文献   

6.
7.
背景:卒中急性期的高血压是否应该治疗还不清楚,而且还有应升高血压以改善脑灌注的假说。 目的:评估急性卒中患者降低或升高血压的作用以及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急性卒中患者血压的不同影响。 检索策略:利用CDSR和CCTR数据库检索了Cochrane图书馆(2002年第3期),还检索了Medline(1966年—)、Embase(1980年—)、BIDS ISI(科学引文索引1981年—)和现有的综述文献。此外,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制药公司进行了联系,手工检索了Stroke中正在进行的试验以及现有综述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的预后。方法选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其中男111例,女86例,年龄43~81岁,平均(63.71±8.54)岁。依据入院血压水平进行分组,A组(47例)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k Pa);B组(99例)收缩压(SBP)141~160 mm Hg,舒张压(DBP)91~100 mm Hg;C组(36例)SBP161~180 mm Hg,DBP 101~110 mm Hg;D组(15例)血压180/110 mm Hg。患者入院时、入院10 d和30 d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当SBP160 mm Hg时,NIHSS评分明显升高。入院10 d后,197例患者中死亡20例,死亡率10.15%。D组死亡率较A组、B组和C组升高,分别为(53.33%vs.4.26%),(53.33%vs.7.07%),(53.33%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仍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B两组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入院30 d后,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预后较差。应合理降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急性卒中的血压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卒中的血压波动较大,血压水平与卒中患者预后相关。文章对急性卒中血压的变化及其机制、目前有关血压调控存在的争议以及治疗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00例,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120 mm Hg(1 mm Hg=0.133 k Pa)组(62例)、120 mm Hg~140 mm Hg组(68例)及140 mm Hg组(270例)。所有病人入院时行血压监测,以10 mm Hg为间距接收缩压分组,记录病人基本资料、心梗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律失常、再梗死、住院期间死亡例数。本研究总共纳入病人400例。结果 120 mm Hg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140 mm Hg组[6.4%(4/62)比2.2%(6/270)](P0.05)。120 mm Hg组LVEF为(44.0%±10.5%)明显低于120mm Hg~140 mm Hg组(54.2%±10.6%)及140 mm Hg组(49.1%±10.2%)(P0.01);并发症发生率:120 mm Hg组、140 mm Hg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高于120 mm Hg~140 mm Hg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为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和心室重塑的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密切关注并合理控制血压,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收缩压120 mm Hg~14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卒中患者入院时体温对急性卒中预后的影响 ,研究人员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以 1995年 7月~ 1997年 6月收治的 5 0 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缺血性卒中 437例 (85 9% ) ,平均年龄 (6 9 8± 10 5 )岁 ,住院期内死亡 47例 (10 8% ) ,出院后 1年内死亡 6 5例(10 7% ) ;出血性卒中 72例 (14 1% ) ,平均年龄 (6 6 5± 12 7)岁 ,住院期间死亡 39例 (5 4 2 % ) ,1年内死亡 7例 (2 1 2 % )。患者体温≤ 36 5℃为低体温 ,>36 5℃~≤ 37 5℃为正常体温 ,>37 5℃为高体温。入院时出血性卒中患者体温 (37 1±0 8)℃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 4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 Killip分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Killip 级组和 Killip 级以上组性别及既往史无差异。但 Killip 级以上组较 级组年龄大 (6 7± 12 vs 6 0± 10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高(34 6 9± 175 7vs 196 6± 1795 ,P<0 .0 1)、左室舒张未期容积大 (185± 16 vs 12 5± 47,P<0 .0 1) ,住院病死率高(4 7.9% vs 11.2 % ,P<0 .0 1)。多元 L 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Killip分级与住院病死率 (回归系数为 2 .34 ,OR值 5 .43,P<0 .0 1)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回归系数为 0 .6 75 ,OR值 4.5 1,P<0 .0 5 )相关 ,但与年龄、CK峰值相关不明显。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 Killip分级为住院病死率及左室扩张的独立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人院时收缩压(SBP)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229例,按入院时SBP水平分为:A组(SBP≤100mmHg,22例),B组(100mmHg〈SBP≤140mmHg,123例),C组(SBP〉140mmHg,84例),测定入院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等水平,并测量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半年后根据有无心源性死亡分为事件组(65例)和非事件组(164例)。结果:不同血压组间lgNT—proBNP、LVEF、LVEDV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BP水平与lgNT-proBNP、心胸比、LVEDV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2,-0.546,-0.401,P均〈O.01),与LVEF呈正相关(r=0.678,P〈0.0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心功能NYHAⅣ级比例(42.1%比70.8%)、心胸比[(0.55±0.07)比(0.60±0.07)]、LVEDV[(87.85±36.93)ml比(119.74±70.38)ml]明显增加,lgNT-proBNP[(3.58±0.37)pg/ml比(4.05±0.32)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O.05);而其肌酐清除率[(57.81±24.98)ml/min比(49.40±28.32)ml/min],LVEF[(51.51±8.95)%比(42.45±8.41)%],SBP[(141.19±27.80)mmHg比(120.30±21.03)mmHg]水平则显著降低(P均〈O.05)。A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患者(54.6%比34.2%比13.1%,P〈0.01)。结论:人院收缩压水平是反映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收缩压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有很多非糖尿病病人血液糖浓度不同程度的升高,早已被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但是它是否影响病人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其死亡的主要因素,或是代表一个急性的应激反应,还是一种潜在的糖尿病表现,迄今仍在争论中。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分析了28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入院时血糖浓度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入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胸痛胸闷入急诊科诊断为ACS后由急诊科转入心内科或心内科重症病房(CCU)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出院后1个月内是否死亡分成存活组(n=134)与死亡组(n=20),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存活组比,死亡组病人年龄明显较大(76.0±11.3 vs.62.5±10.3 岁;P < 0.0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存活组明显增加(35% vs. 18.7%;P < 0.05);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存活组(5.0±5.3 vs.12.3±6.0天,P < 0.05);死亡组胸痛就诊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12.3±6.0 vs.5.0±5.3天,P < 0.05)。死亡组舒张压水平较存活组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心率较存活组心率增快(P<0.05),死亡组BNP水平及cTnI最高值均较存活组增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95%CI, 1.134: 1.061-1.212, P <0.001);院前心脏骤停(OR:95%CI, 8.946: 1.607-49.815, P =0.012);舒张压(OR:95%CI, 0.965: 0.938-0.994, P = 0.016);心率(OR:95%CI, 1.049:1.020-1.079, P=0.001);胸痛就诊时间(OR:95%CI, 1.023: 1.002-1.045, P =0.032)是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较大、院前心脏骤停、胸痛延误时间较长、舒张压、心率均是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营养不良和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男性46例,女性36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14±1)天营养指标,分析影响3个月预后的因素。结果入院第1天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29%,入院第(14±1)天为30.49%(P0.05)。与第1天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第(14±1)天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肉周长和血清白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P0.01);男性较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清白蛋白下降明显,女性较男性上臂肌肉周长下降明显(P0.01)。年龄(P=0.009)、入院时高血糖(P=0.03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01)、入院时营养不良(P=0.018)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入院时营养不良与年龄、入院时高血糖和入院时NIHS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入院时营养不良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收集1993年住进芬兰中部中心医院的全部首发卒中病例363例,旨在分析急性卒中后未及时入院的因素。 发病时间分布 半夜~上午6:00,83例;上午6:00~中午,111例;中午~下午6:00,67例;下午6:00~半夜,51例;另51例只知道发病是在哪一天。多数到达急诊部的时间在上午10:00~下午3:00,夜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测得的Hct的四分位数分为低水平Hct、正常水平Hct和高水平Hct.END定义为住院后5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增加≥1分.比较END组和非END组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基线NIHSS评分、梗死灶大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男性128例(59.26%),平均年龄(67.40±14.12)岁;62例(28.7%)发生END,男性和女性Hct正常范围分别为40.12%~46.35%和38.32%~44.17%.单变量分析显示,END组与非END组基线NIHSS评分(P=0.001)、空腹血糖水平(P=0.030)、C反应蛋白水平(P=0.041)以及不同Hct水平的患者构成比(P=0.023)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40.0%)和低水平(35.2%)Hct患者EN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Hct正常患者(20.4%),但高水平与低水平Hct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9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ct(优势比2.460,95%可信区间1.146~5.283;P=0.021)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1.070,95%可信区间1.014~1.129;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t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