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 在观察防烧伤膏疗效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药对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只小型猪背部各制备9个面积为2.54cm^2的深Ⅱ度烫伤创面,并将创面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创面),即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凡士林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以创面面积、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级治疗效果。结果 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为(0.10&;#177;0.03)cm^2,明显小于凡士林组[(0.81&;#177;0.54)cm^2,=t=-3.22,P&;lt;0.05]和空白对照组[(0.70&;#177;0.21)cm^2,t=-6.93,P&;lt;0.05];PCNA检测显示伤后7,11d各组创面组织均为强阳性表达;组织学检查表明伤后7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的创面纤维组织生长多于凡士林组和空白组,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已基本愈合,而凡士林组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 防疤烧伤膏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表现为溶解创面痂皮,促进纤维组织和表皮生长。  相似文献   

2.
防疤烧伤膏与京万红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于小型猪背部制备小面积深Ⅱ°烫伤创面,并将创面分为防疤烧伤膏治疗、京万红治疗和空白对照3组。以创面面积及创面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1d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到(0.06±0.10)cm2,(0.03±0.03)cm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都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0.71±0.23)cm2,(P<0.01);伤后11d组织学检查见京万红治疗组创面均已被新生表皮覆盖,表皮生长略好于防疤烧伤膏组,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的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3.
防疤烧伤膏与京万红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同柱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106-3106,I004
目的 比较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于小型猪背部制备小面积深Ⅱ&#176;烫伤创面,并将创面分为防疤烧伤膏治疗、京万红治疗和空白对照3组。以创面面积及创面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伤后11d防疤烽伤膏和京万红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到(0.06&#177;0.10)cm^2,(0.03&#177;0.03)cm^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都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0.71&#177;0.23)cm^2,(P<0.01);伤后11d组织学检查见京万红治疗组创面均已被新生表皮覆盖,表皮生长略好于防疤烧伤膏组,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 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的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防疤烧伤膏对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皮肤切割伤模型。创面外用防疤烧伤膏,并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空白处理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透明膜标记称量法和注水法记录伤后3d,7d和14d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伤后7d和14d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防疤烧伤膏能够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促进坏死组织脱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结论:外用防疤烧伤膏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于猪背部两侧以98℃热水烫12s,各制作一个直径8cm的圆形创面。一侧为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外用解毒烧伤膏,1次/d,另一侧为空白对照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分别在烫伤后第1,3,5,7,9,11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猪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大体观察: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侧提前[分别为(8.0±0.4),(10.3±0.6)d,P<0.05]。②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第1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开始有基底层细胞增生,第5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排列紧密,由单层上皮细胞向复层上皮细胞转化,并以毛囊区附近增生活跃。而空白对照侧第2天开始有局部细胞增生,至第7天增殖明显,细胞体积较小,分布疏松,以单层上皮细胞为主。③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和空白对照侧于伤后的表达均有两个高峰,空白对照侧高峰时间分别为伤后第3天和第9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第1个高峰也是伤后第3天,峰值略低于空白对照侧(17.71±3.32,17.79±3.43,t=1.37,P>0.05),第2个高峰则位于伤后第7天,较空白对照侧明显提前(P<0.01)。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后期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见表达。④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7.32±1.79),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5天显著表达(18.18±3.46),第7和9天维持高水平表达。空白对照侧在伤后第1天基本无表达(2.31±1.12),第3天表达较弱,细胞数量少,于第7天表达出现高峰(18.26±3.56),并于第9和11天维持高水平表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表达明显早于空白对照侧(t=2.21~3.95,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的早期表达,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创面修复后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rh PDGF BB)凝胶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切割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13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各制备 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面积 2 .5 4 cm2 ,将创面分成5组 ,即 rh PDGF BB凝胶剂高剂量 (14 .0μg/ cm2 创面 )、中剂量 (7.0μg/ cm2 创面 )、低剂量 (3.5μg/ cm2 创面 ) 3组 ,凝胶剂基质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制剂 14 d,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变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 :伤后 14 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至 (0 .2 2±0 .30 ) cm2、(0 .0 5± 0 .0 6 ) cm2和 (0 .32± 0 .32 ) cm2 ,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2 3± 0 .2 2 ) cm2 (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2 2± 0 .2 5 ) cm2 (P<0 .0 5 )。伤后 7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 .0 4± 0 .0 3) m l、(0 .0 2± 0 .0 2 ) ml和 (0 .0 6± 0 .0 3) ml,只有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0 6±0 .0 3) m l(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0 7± 0 .0 5 ) m l(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经 rh PDGF BB中剂量治疗的创面伤后 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 ,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 ,伤后 14 d rh  相似文献   

7.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于猪背部两侧以98℃热水烫12s,各制作一个直径8cm的圆形创面。一侧为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外用解毒烧伤膏,1次/d,另一侧为空白对照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分别在烫伤后第1,3.5,7,9,11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猪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大体观察: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侧提前[分别为(8.0&;#177;0.4),(10.3&;#177;0.6)d,P〈0.05]。②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第1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开始有基底层细胞增生,第5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排列紧密,由单层上皮细胞向复层上皮细胞转化,并以毛囊区附近增生活跃。而空白对照侧第2天开始有局部细胞增生,至第7天增殖明显,细胞体积较小,分布疏松,以单层上皮细胞为主。③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和空白对照侧于伤后的表达均有两个高峰,空白对照侧高峰时间分别为伤后第3天和第9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第1个高峰也是伤后第3天,峰值略低于空白对照侧(17.71&;#177;3.32,17.79&;#177;3.43.t=1.37,P〉0.05),第2个高峰则位于伤后第7天,较空白对照侧明显提前(P〈0.01)。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后期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见表达。④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7.32&;#177;1.79),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5天显著表达(18.18&;#177;3.46),第7和9天维持高水平表达。空白对照侧在伤后第1天基本无表达(2.31&;#177;1.12),第3天表达较弱,细胞数量少.于第7天表达出现高峰(18.26&;#177;3.56),并于第9和11天维持高水平表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表达明显早于空白对照侧(t=2.21-3.95,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的早期表达,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创面修复后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落地生根膏治疗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先用浸透复方落地生根膏的无菌脱脂棉均匀外敷在消毒后的创面上,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对照组22例,单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创面,外用无菌纱布覆盖。比较两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15.25±3.21)d,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22.39±4.11)d,至少提前7 d,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落地生根膏与凡士林相比,可以更快促进创面愈合,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聚维酮碘和鸸鹋油治疗大鼠浅Ⅱ度烧伤,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和鸸鹋油治疗组,每组36只。实验时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本文统称为烧伤)。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聚维酮碘纱布、鸸鹋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以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10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时间: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缩短[(12.67±0.82),(15.33±0.82),(14.00±0.89)d,F=15.00,P<0.01]。②创面愈合率: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7天:(73.94±4.46)%,(20.30±3.85)%,(30.71±4.90)%;第10天:(88.45±4.13)%,(40.10±3.14)%,(63.45±4.21)%;第14天:(98.93±1.68)%,(78.67±3.99)%,(90.41±3.09)%;F=443.96,P<0.01]。③病理切片显示鸸鹋油能减轻烧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鸸鹋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5天:(81.83±4.57)%,(32.50±3.08)%,(34.33±2.58)%;第10天:(78.00±3.00)%,(19.16±3.71)%,(21.83±4.53)%;第14天:(65.00±8.29)%,(11.16±2.63)%,(15.00±2.78)%;F=962.40,P<0.01]。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F=95.63,P<0.01)。结论:鸸鹋油能加速大鼠烧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湿润烧伤膏与凡士林治疗膝部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膝部擦伤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分别应用湿润烧伤膏和凡士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局部疼痛、创面感染率及瘢痕增生率.结果 2组创面均愈合,但湿润烧伤膏组创面愈合时间((9.3±2.2)d)较对照组((15.2±4.3)d)明显缩短(P<0.01),疼痛明显发生率、创面感染率及瘢痕增生率(7.14%,4.76%,4.7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33%,22.22%,19.44%)(P<0.01).结论 湿润烧伤膏和凡士林治疗膝部擦伤疗效确切,但应用湿润烧伤膏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明显疼痛发生率、降低创面感染和瘢痕增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0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基质安慰剂治疗,试验周期为21d。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总有效率。结果: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6d(95%可信区间11.9~13.3d),较对照组(16.8d,95%可信区间16.1~17.5d)明显缩短(P<0.01)。用药6、12d后,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13)%、(9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11)%、(73±14)%,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13.00%、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53.33%,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证FE复合溶菌酶对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杀菌作用与促愈作用。方法选取笔者单位烧伤残余创面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用无菌纱布浸湿FE复合溶菌酶后湿敷创面。对照组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创面,2次/d。于用药前后取创面分泌物培养,观察FE复合溶菌酶对创面细菌敏感率并观察愈合时间及肝肾功情况。结果FE复合溶菌酶应用3d后,能杀死残余创面中89.9%的细菌,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后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FE复合溶菌酶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控制残余创面感染,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深II度及III度烧伤所致残余创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应用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进行换药: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和无菌石蜡油纱布换药.观测记录各组病例的愈合时间、创面感染例数、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各组治疗前和治疗7 d时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创面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后,治疗组致病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应用于可以非手术治疗的烧伤残余创面,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及促进创面修复作用,能有效缩短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用凝血酶凝固成胶冻状,不仅可以黏合组织缺损处,还可以防止血小板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分泌生长因子,避免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液态重组生长因子试剂在伤口及移植区易流失易蒸发的缺点。目的:观察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01/2010-01在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儿童各30例。均以左侧面部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干预7,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7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14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显短于对照组(P〈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说明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能显著加快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富林蜜(Flamigel)凝胶对烧伤创面的促愈作用。方法:将68例用富林蜜凝胶治疗的烧伤患者(A组)的创面愈合情况,与68例(B组)应用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的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创面的愈合效果。结果:浅Ⅱ度、深浅Ⅱ度混合度、深Ⅱ度及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A组分别为(10.5±1.1)d、(13.7±1.6)d、(14.5±3.5)d及(21.1±2.5)d。B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3.6±1.4)d、(17.5±1.1)d、(20.3±1.3)d、(28.2±1.8)d。2组的愈合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富林蜜凝胶对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为88.2%。结论:富林蜜凝胶对于烧伤浅Ⅱ度、深浅Ⅱ度混合度、深Ⅱ度、残余创面的愈合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悬浮床在治疗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悬浮床在治疗重度烧伤患者中的作用,总结悬浮床的护理要点。方法64例重度烧伤患者,配对分组,分别使用普通翻身床(A组)和悬浮床(B组),比较两组患者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护理耗时、创面感染情况。结果B组在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翻身耗时及其他操作耗时等方面均比使用普通翻身床的患者短,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在创面细菌培养情况上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A组。结论悬浮床能明显改善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减轻护理工作量,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烫伤消疤软膏对猪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影响。方法采用猪深Ⅱ度烧伤模型,创面外用烫伤消疤软膏,通过伤后不同时相点创面取材,检测烧伤创面羟脯氨酸(OHP)含量、创面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变化、创面含水量、创面愈合率及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创面外用烫伤消疤软膏后创面羟脯氨酸含量、创面细胞S期细胞百分比、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烧伤对照组,而创面含水量、创面细胞G  相似文献   

18.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后膝关节创面愈合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对烧伤后膝关节的创面愈合和功能影响.方法44例膝关节部位深Ⅱ度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27只)用rhEGF100IU/m2局部喷洒创面;对照组(22例,27只)用溶媒喷洒创面.结果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外观异常发生率和关节活动度(ROM)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rhEGF有助于烧伤后膝关节的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采用同体对照法,将同一创面不同区域或同体对称部位的创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医用硅酮凝胶膏混合后湿敷创面;对照组采用医用硅酮凝胶膏湿敷创面。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状况及渗液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8.6±1.6)d较对照组(11.8±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4,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4.5±0.9)次较对照组(6.1-I-0.9)次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6,P〈0.05)。两组患者的换药疼痛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2,P〉0.05)。两组在第2次换药时的渗液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5,P〉0.05);而在第3和4次换药时,观察组渗液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988,5.316;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减少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渗液量,减少换药次数,可明显促进表皮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在小儿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3例患儿随机分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组70例(甲组)和磺胺嘧啶银霜组63例(乙组),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药物抗感染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甲组创面愈合时间较乙组提前(P〈0.05),细菌检出率甲组小于乙组(P〈0.05)。用药后甲组未见加深现象,乙组出现加深现象,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烧伤安全、有效,可促进创面愈合,尤其适用于小儿Ⅱ度创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