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春鸣 《海南医学》2005,16(10):71-71,2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其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 死亡组溶栓前QT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AMI患者QTd的增加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大,室颤发生宰越高。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是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梁春鸣 《医学文选》2005,24(4):490-49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36例,溶栓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梁春鸣 《微创医学》2005,24(4):490-49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36例,溶栓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廖树森 《微创医学》2006,1(3):163-16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已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64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造影示病变狭窄>50%~70%)18例、重度狭窄组(病变狭窄>70%)20例;按冠脉血管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6例、2支以上病变组22例。将造影示狭窄<50%,临床已排除冠心病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度狭窄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05),而中度狭窄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2支以上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5),单支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有关,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测量不同狭窄程度和范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心电图QTd指标。结果冠脉正常组QTd为45.7±11.3ms,轻度狭窄组(48.4±10.6ms)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狭窄组(67.9±10.7ms)与中度狭窄组(61.2±10.5ms)相比,中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相比,QTd差异均显著增大(P〈0.01)。单支病变组QTd为54.8±10.4ms,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68.3±10.8ms)与双支病变组(62.8±11.1ms)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QTd差异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是临床上预测冠脉病变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袁俊文 《重庆医学》2002,31(2):129-130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 (β1 受体拮抗剂 )对高血压病患者QTd的影响。方法 测量 5 0例高血压病患者 (高血压组 )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前后的QTd ,并以 30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QTd作对照。结果  (1)高血压组治疗后QTd明显减少 (P <0 0 1;(2 )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组治疗前QTd明显增大 (P <0 0 1)。结论 倍他乐克可阻滞交感神经 ,降低细胞的兴奋性 ,减慢心率和延长心肌细胞复极化间期 ,能有效地使心肌复极化进程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QT离散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儒识 《海南医学》2009,20(4):64-6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5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45例,溶检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十分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冠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例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冠脉血管正常、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患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心电图上QT间期,计算QTd并进行比较,分析QTd变化。结果各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QTd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QTd与冠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临床需对此进行分析观察,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亚红  许勇  田巨龙 《四川医学》2005,26(11):1319-1320
QT离散度(QTd)是评价心室肌复极化非同步性的一个重要无创性指标。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加。本文通过观察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及介入干预对刚的变化,以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非急性完全性冠状动脉闭塞(TCO)患者而言,心肌缺血是导致QT离散度(QTd)增加的众多因素之一。作者试图评价TCO行经皮血运重建对QTd的影响,以及QTd与远期血管畅通的关系。方法:对纳入TOSCA试验的70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生TCO〉72h的患者接受PCI。由两位独立研究者分析了PCI术前即刻(PRE)、术后12~18h(POST)以及6个月(6M)时所做心电图检查中的QTd。在术后6个月再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平均QTa从PRE的77±29ms降至POST的66±26ms(P〈0.001)以及6M的65±25ms(P〈0.001)。6M时QTd≥POST时QTd的患者与6M时QTd〈POST时QTd者相比,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的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的关系,观察了65例冠状动脉单支狭窄〉60%的冠心病患者,其中不伴左室增大者37例,伴左室增大者28例,正常对照组35例。结果发现,伴有和不伴有左室增大的冠心病组的Q-T离散度较正常组显著增大,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呈正相关。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肥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5例自愿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QTd、QTcd,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及与QTd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QTd、QTcd显著大于冠脉无狭窄组 (P<0.001),冠脉狭窄≥70%组QTd、QTcd明显大于冠脉狭窄<70%且≥50%组。QTd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4, P<0.05),狭窄程度越重,QTd越大。多支病变组QTd、QTcd虽比单支病变组有所延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狭窄及程度对QTd有影响,冠脉病变血管数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7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35例、冠状动脉记分≤6组30例和冠状动脉记分〉6组22例,比较各组ABI。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和冠状动脉记分≤6分组、冠状动脉记分〉6分组踝臂指数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冠状动脉记分≤6分组与冠状动脉记分〉6分组踝臂指数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ABI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脉3支或3支以上病变需行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12 导联多功能心电图监测仪,测定术前1 d、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7 d的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术前1 d的QTd平均为(56.32 ±2.25) ms,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d内的QTd均比术前增加,以术后2 d最高,为(63.28±2.80) ms(P<0.01),QTd在术后4 d开始下降,术后7 d QTd已低于术前水平,达(48.63±1.54) ms(P<0.01).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心电图QTd增加可持续3 d,表明心室肌复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术后4~7 d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心磁图对健康人,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变异的测量,以了解心磁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怀疑为冠心病的116例患者,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0例患者和35例健康人的对照组进行心磁图检查,并行普通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复极时间变异的测量采用QT离散度及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smoothness indexes,SI),进行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变异的测量。结果:显示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异不能区分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也不能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磁图QT离散度可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离散度均一性修正指数(SIn)可区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也可区分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81.6%。结论:心磁图能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的变异,优于普通心电图;增加心前区导联的测量及采用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有助于对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急性期QT间期离散度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期QT间期离散度(QTd)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川崎病(KD)患儿在发病急性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做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并在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将有冠状动脉损伤的作为损伤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的为非损伤组,同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有发热的非KD患儿34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QTd值及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川崎病患儿急性期QTd值(53.23±15.07,31.41±16.46)均显著延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非损伤组与对照组(22.71±9.47)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同急性期QTd值呈正相关(rs=0.551,P(0.05)。结论: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QTd值,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reval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 women increases with menopause. Results from the studies on the role of endogenous sex hormones on CA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re conflicting.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genous sex hormones and extent of CA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associations of sex hormones with CAD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中缺血和再灌注时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行成功的PTCA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8±9.0)岁,记录PTCA术中及当日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别于术前、首次球囊扩张期间、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2h及12h测定QT间期和RR间期,QTd=QTmax-QTmin。结果QTd在首次球囊扩张期间与扩张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在术后2h及12h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术后12h与术后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与扩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球囊扩张期间,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使QTd增加,而成功的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