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素芬  翟凤国  张瑞云 《医学综述》2009,15(16):2525-2527
目的了解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R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Hcy刺激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MECs表达MCP-1、ICAM-1的能力。结果不同浓度的Hcy刺激后,ICAM-1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尤其在0.1 mmol/L Hcy刺激24~48 h时达高峰。罗格列酮干预后ICAM-1含量显著降低,且随罗格列酮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0.1 mmol/L的罗格列酮干预24h后,ICAM-1的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P-1荧光强度在罗格列酮干预后也减弱。结论罗格列酮能抑制Hcy诱导的RMECs表达MCP-1和ICAM-1。  相似文献   

2.
欧三桃  刘琦  张帆  李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373-374,377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大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时,肾内小动脉上有无MCP-1、ICAM-1等早期促AS形成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加高脂、高糖饲养,12周时处死大鼠,HE染色行大鼠主动脉、肾组织病理组织形态检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P-1、ICAM-1表达。结果:DM组血脂、血肌酐及尿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DM大鼠主动脉出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同时肾内小动脉上出现MCP-1、ICAM-1的表达,且与血肌酐、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发生AS时,肾内小动脉上已有MCP-1、ICAM-1等早期促AS形成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t,IR)大鼠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l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8周;胰岛素抵抗组(IR组):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罗格列酮组: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后4周加用罗格列酮处理。8周末测定各实验组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增加;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IR大鼠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结论 罗格列酮能抑制IR大鼠黏附分子的产生,有助于防治IR所致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结合高能量饲料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接受马来酸罗格列酮、格列本脲治疗12周。运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血清AGE-P,ELISA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清AGE-P和MCP-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显著相关;药物治疗组血清AGE-P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罗格列酮组水平低于格列本脲组;罗格列酮组血清MCP-1低于模型组和格列本脲组。结论:糖尿病动物血清AGE-P和MCP-1升高,两者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降低血糖有助于降低血清AGE-P水平;罗格列酮具有超越降糖之外的降低血清AGE-P和MCP-1效应,可能具备更优的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K).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罗格列酮[5mg/(kg·d)]对DK组进行治疗性灌胃.8周末称取体重、肾重、肾重/体重,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肌酐;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B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检测肾组织与尿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AS染色作肾组织切片分析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及系膜区面积.结果 8周时,与DM组比较,DK组大鼠BG、TC、TG差异无显著性.DM组大鼠肾重、肾重/体重、UAEK、Ccr、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系膜区面积较NC组均明显增加,DR组上述改变较DM组均明显减轻(P<0.05).DK组肾组织及尿中MDA含量明显低于DM组,SOD、CAT、GSH-Px活性明显高于DM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的表达以及罗格列酮干预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非干预组(DM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DR组),并以正常组(NC组)作对照。干预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尿蛋白、血糖、血脂、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变化;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neph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①DM组大鼠尿蛋白、血BUN,Cr较NC组明显升高,肾组织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与DM组相比,DR组大鼠尿蛋白、血BUN,Cr降低,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②DM组血糖、血脂与N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上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表达,发挥不依赖糖脂代谢的直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正常饮食的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35只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mg/kg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型的大鼠随机分为罗格列酮干预组10只,糖尿病非干预组9只。罗格列酮(3mg/kg灌胃)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取血、尿、肾脏标本,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光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形态及测定肾小球截面积、肾小球基质面积、系膜增生评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罗格列酮干预组血糖、血脂、肾小球截面积、肾小球基质面积、胰岛素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非干预组血糖、血脂、肾小球截面积、肾小球基质面积明显增高(P<0.05),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罗格列酮干预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n=10);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5),STZ 60 mg/kg腹腔注射;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n=15),4 mg.kg-1.d-1罗格列酮无菌水混悬液灌胃。10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糖(BG)、氧化血红蛋白(HbA1 c)、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MAU)等生化指标及光镜、电镜下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DC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基底膜显著增厚,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罗格列酮治疗后的DR组上述改变明显改善。DC组及DR组的BG、HbA1 c、MAU、BUN较C组明显升高(P<0.01);DR组与DC组相比,BG、HbA1 c无明显差异(P>0.05),BUN、MAU明显于低DC组(P<0.01)。结论罗格列酮能够改善或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学损害,表明它对糖尿病肾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治疗组在原控制血糖方案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日,对照组在原控制血糖方案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观察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C肽等。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HbA1c(%)、UAER(μg/分)、CRP(mg/L)、C肽(mg/L)下降及HDL-C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在降糖的同时亦可减少尿蛋白排泄,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雷  甘华  王辉  李里 《广东医学》2008,29(12):1975-1977
[摘要]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选用3月龄雄性SD大鼠(清洁级)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模型组(DM),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DC),每组8只。喂养12周后,观测肾组织形态学和肾功能变化,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转化生长因子- 1(TGF- 1)、核转录因子- B (NF- 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D68表达水平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皮质TGF- 1 、NF- B、MC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第12周末糖尿病肾病模型组大鼠的肾脏肥大指数(KW/BW)、平均肾小球体积(MGV)、系膜面积比(FMA)、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均有明显升高(P<0.05),肾皮质TGF- 1 、NF- B、MCP-1 、CD68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显著增高(P<0.05),同时肾组织TGF- 1 、NF- B、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则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 活性维生素D3对于糖尿病肾脏病变至少具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的TGF- 1 、NF- B、MCP-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的聚集,从而经由抗炎机制发挥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大鼠肾脏MCP-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MCP 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NC组 ) ,糖尿病未干预组 (DM组 ) ,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干预组 (DI组 )。以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 ,大鼠饲养 2 ,4周分别取出肾脏检测MCP 1mRNA的表达。收集2 4h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 ,UAER)及肌酐 ,并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mRNA的表达采用RT PCR ,以GAPDH作内对照。结果 :2 ,4周肾组织中MCP 1mRNA的表达DM组高于NC组 (P <0 .0 1) ,DI组低于DM组 (P <0 .0 5 )。 2周时DM组、DI组UAER较NC组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4周时DM组、DI组UAER较NC组显著增加 (P <0 .0 1) ,DI组UAER较DM组显著降低 (P <0 .0 1) ,其变化趋势与MCP 1mRNA的表达基本相似。结论 :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MCP 1mRNA表达明显增加 ;经胰岛素治疗后肾组织MCP 1mRNA的表达降低 ,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痛风定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影响。方法将右侧肾脏切除手术后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组、模型组(氧嗪酸钾750 mg/(kg·d))、别嘌呤醇组(氧嗪酸钾750 mg/(kg·d)+别嘌呤醇50 mg/(kg·d))、痛风定组(氧嗪酸钾750 mg/(kg·d)+痛风定500 mg/(kg·d))。实验期间定期检测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和24 h尿蛋白定量,药物干预第8周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别嘌呤醇和痛定均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P<0.01),改善肾功能(P<0.05)。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TNF-α、MCP-1和ICAM-1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别嘌呤醇和痛定均能减少氧嗪酸钾所致的TNF-α、MCP-1和ICAM-1表达升高(P<0.01)。结论 TNF-α、MCP-1和ICAM-1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尿酸性肾脏病的进展过程,痛风定可能部分通过抑制尿酸所致的炎症反应而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科6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4例)和贝那普利单用组(30例)。贝那普刹单用组患者予以一般治疗、胰岛素治疗及口服贝那普利。联合用药组联用罗格列酮4mg/天,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us—CRP)、空腹血糖(FBG)、24h尿蛋白量(Upr)、尿β2-MG。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SBP、DBP、TC、TG、LDLC、尿β2-MG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中Upr、us—CRP、Scr在治疗后也均有显著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FBG、us—CRP、Scr、Upr、尿β2-M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DN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贝那普利,提示两药联用在延缓DN进展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65380;NF-κB活性和ICAM-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65377; 【方法】 将33 只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C)&#65380;糖尿病组(D)和伊贝沙坦组(I)&#65377;糖尿病大鼠模型用链脲佐菌素诱导&#65377;大鼠饲养12周后,观察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取出肾脏作肾组织病理检查,测定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65380;过氧化氢酶(CAT)&#65380;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6537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mRNA的表达&#65377;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核因子(NF)-κB的活性&#65377; 【结果】 UAER在D组(378 ± 100)及I组(149 ± 58)均显著高于C组(30 ± 13),P < 0.01;I组UAER较D组显著降低,P < 0.01&#65377;与C组大鼠比较,D组大鼠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增高(5.8 ± 0.9 vs 3.5 ± 0.2), P < 0.01;SOD&#65380;CAT及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22.3 ± 3.1,11.7 ± 0.7,11.3 ± 1.7 vs 39.2 ± 2.0,18.2 ± 0.5,23.2±3.9),P < 0.01;Ⅰ组肾组织MDA含量(4.3 ±0.6)明显低于D组,P < 0.01;SOD&#65380;CAT及GSH-PX活性(30.7 ± 1.6,13.3 ± 0.4,15.8 ± 2.8)明显高于D组,均P < 0.01&#65377;NF-κB活性在D组大鼠肾组织(44.3 ± 0.4)明显高于C组(14.6 ± 0.8),P < 0.01;Ⅰ组(37.7±0.3)明显低于D组,P < 0.01&#65377;D组肾组织ICAM-1 mRNA表达(2.14 ± 0.2)明显高于C组(0.36±0.1),P < 0.01;Ⅰ组肾组织ICAM-1 mRNA(1.37±0.1)表达明显低于D组,P < 0.01&#65377;【结论】 伊贝沙坦可能部分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下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NF-κB的活性,降低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实现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2)患者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9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量(UAE)分成3组,分别测定其尿MCP-1的水平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27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2型DM患者尿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正常蛋白尿组中尿MCP-1就已经开始升高(P<0.05),微量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尿MC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且临床蛋白尿组尿MCP-1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2型DM患者尿MCP-1水平与UAE、收缩压、舒张压、LDL-C、CHO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HbA1c、HDL-C、TG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CP-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发展,检测尿中MCP-1含量对于早期DN的诊断及其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CD62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辛伐他汀的影响。初步探讨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和辛伐他汀治疗组(D),DM组和D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8周、12周免疫组化法测定CD62P、ICAM-1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大鼠24h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与NC组相比,DM及D组CD62P、ICAM-1表达增加(P<0.01);D组CD62P、ICAM-1表达低于DM组(P<0.01);并且CD62P、ICAM-1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低CD62P、ICAM-1的表达,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及微血栓形成,进而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左旋-精氨酸对糖尿病肾病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左旋 精氨酸 (L arginine)对糖尿病 (DM )鼠肾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A组 ) 8只 ;DM组 (B组 ) 8只 ;DM 4周后 +0 .5 %L arginine组 (C组 ) 8只。观察 8周。结果 :第 1周末开始 ,B、C组Ccr和UAE较A组明显升高 ,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尿NO-2 /NO-3 第 1,2周B、C较A组明显升高 ,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第 8周B、C组较A组降低 ,但C组较B组升高。第 8周末肾脏病理变化为 ,B组肾小球系膜区增宽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系膜及基质PAS阳性物增多 ,但C组上述变化明显较B组轻。ABC染色Laminin阳性物可见B组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增宽 ,肾小管基底膜阳性物呈宽带状沉积 ,而C组肾小球系膜区稍宽 ,肾小管基底膜阳性物呈线状沉积 ,χ2 检验P <0 .0 5。B、C组肾皮质NO-2 /NO-3 与PAS阳性物灰度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肾病进程中内源性NO表现为初期的升高到发展中的下降趋势。内源性NO生成增多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补充小剂量L arginine能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基质的增生 ,延缓肾小球硬化 ,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