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淋球菌mtr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球菌多重耐药(mtr)外排系统控制着淋球菌对脂溶性因子(HAs)的耐受性。淋球菌的mtr基因系统包括mtr调控基因mtrR和mtrCDE基因复合物。mtrR基因编码的是一个转录抑制蛋白MtrR,调节mtrCDE基因的转录。mtrCDE基因复合物则分别编码淋球菌膜蛋白MtrC,MtrD,MtrE,组成的一个能量依赖型外排泵,能把HAs有效地排出细胞外。mtr基因系统中任何基因的突变、丢失、缺失或其编码蛋白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淋球菌对HAs的耐受性。在转录水平上mtr系统对淋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的调节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mtrR依赖调节,另一种是非mtrR依赖调节,另外还存在有mtrA基因对其进行正向调控。  相似文献   

2.
淋球菌mtr系统的IR区基因突变与其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多传递耐药(mtr)系统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突变与淋球菌染色体介导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做淋球菌药敏试验,选择耐不同药物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含IR区的目的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2株敏感株及5株仅耐青霉素菌株无IR区基因突变,17株多重耐药菌株中,1株同时耐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淋球菌有IR区碱基T/A,T/A插入,其余耐药株IR区均有碱基A/T缺失。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mtrR启动子区域的IR区基因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株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耐药淋球菌菌株多传递耐药(mtr)系统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突变与mtrC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性,进一步探索mtr系统介导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含IR区的目的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同时采用反转录(RT)-PCR检测mtrC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5株敏感株及5株仅耐青霉素菌株无IR区基因突变,16株多重耐药菌株中IR区均有碱基A/T缺失。敏感株mtrC转录水平显著低于耐药株(P〈0.05),而耐药菌株组中IR区碱基突变组mtrC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无突变组(JP〈0.05)。结论:淋球菌染色体mtrR启动子区域的IR区基因突变会引起mtrC基因转录增加,进而提高奈瑟淋球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tr系统若干基因变异与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淋球菌阿奇霉素耐药性代表株mtrR基因序列及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序列的突变进行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结构基因mtrC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所有中等以上耐药菌株均发生mtrR基因H105Y的变异,伴随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的缺失突变;敏感株有一株出现G45D的突变,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未检测出突变;中等以上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mtrC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trR基因的H105Y变异和回文序列碱基缺失与mtrC表达有负向相关关系,与淋球菌阿奇霉素耐药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能受在质粒或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族和四环素族耐药性,其出现是某些耐药位点如penA、penB、tet种mtr发生突变的相加效应所造成.淋球菌通过改变细胞外膜结构而表达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性.遗憾的是目前对种耐药性还没有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其它抗  相似文献   

6.
目前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喏酮类抗生素已产生广泛耐药,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也开始降低甚至出现耐药,同时偶见大观霉素耐药的报导。淋球菌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分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机制。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gyr A、par C和gyr B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头孢菌素敏感性降低主要由于pen A、pen B、mtr R基因突变相关。多重耐药主要与mtr R基因有关。淋球菌耐药现象如何控制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淋球菌多重耐药调控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可传递的耐药mta基因系统决定着淋球菌对各种结构各异的疏水制剂(HAs) 包括抗生素,胆盐及脂肪酸等的耐受水平。此mtr基因系统是由1个调节基因mtrR,3个结构基因mtrC,mtrD,mtrE组成。在转录水平上将mtr系统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mtrR依赖调节机制,另一种是非mtrR依赖调节机制。前者是由于mtrR基因突变所致,后者是由于在mtrR和mtrC之间的启动区基因突变所致。这两种机制所引起的对HAs的耐药水平不同,前者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低,后者的MIC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所携带的质粒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淋球菌耐药株所携带的质粒进行质粒消除实验,并以此消除的质粒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比较耐药质粒消除和转化前后菌株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在亚致死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作用下,淋球菌的耐药质粒可以被部分消除(仍然携带42.5kb的质粒)或者完全消除,且消除子在消除前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耐药质粒在不同种属的菌株之间可进行传递,淋球菌的耐药质粒可以传递给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筛选出的转化子分别携带含有tetM基因的42.5kb四环素耐药质粒和携带含有TEM-1基因的7.4kb青霉素耐药质粒,转化子可产生对相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淋球菌耐药质粒在介导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不同菌株间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淋病奈瑟菌(NG,简称淋球菌)多传递耐药系统R基因(m trR)启动子区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缺失与淋病奈瑟菌染色体所介导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以琼脂稀释法做药物敏感试验,选择临床敏感株采用自身配对法以次抑菌浓度法诱导筛选出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淋球菌株,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包含IR区在内的目的基因后,对扩增产物测序,并将其IR区基因突变与临床分离自然耐药株比较。结果8株敏感株及24株单独耐1种药物菌株及1株诱导的多重耐药株无IR区基因突变,7株诱导多重耐药菌株IR区有碱基A/T缺失,与自然多重耐药株两者相比较碱基缺失无差异。结论淋球菌染色体IR区基因缺失与单独耐一种药物菌株产生无关,IR区基因缺失参与了淋球菌多重耐药株的产生,人工诱导的多重耐药株与自然多重耐药株IR区碱基突变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用抗MtrC单克隆抗体(MtrC Ab)干预淋球菌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 mtr)系统后,mtr主动外排泵与环丙沙星耐药的关系。方法 利用MtrC Ab、NaN3阻断mtr主动外排泵,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入阻断剂时,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剩余和积累量。结果 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吸收剩余极限分别介于70 ~ 120 ng和0 ~ 80 ng之间。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高于耐药组。加入MtrC Ab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MtrC Ab后,敏感组环丙沙星 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加入NaN3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NaN3后,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6株敏感菌均没有外排泵起作用,4 株高水平耐药菌有外排泵起作用,2 株低水平耐药菌没有外排泵起作用。结论 淋球菌外排泵主动泵出环丙沙星,导致菌体内环丙沙星积累量不足,这是引起淋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MtrC Ab、NaN3可以阻断外排泵蛋白泵出环丙沙星,恢复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淋球菌耐药性与耐药质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质粒在介导淋球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耐药质粒的接合、转化及消除试验,比较试验前后各菌株药物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耐药性淋球菌菌株通过耐药质粒的接合和转化,可将其耐药性传递给敏感的淋球菌菌株,而耐药质粒的消除可使耐药性淋球菌恢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结论 质粒的介导在淋球菌耐药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淋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许定安①王震②淋球菌耐药性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其耐药情况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不尽相同。为了解镇江市目前流行的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我院从1991年开始建立起对淋球菌的耐药检测,现将1995年6月~1996年6月我...  相似文献   

13.
淋球菌耐药性与淋病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正不断增加,威胁着淋病的有效治疗。就淋球菌耐药现状、我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淋病治疗推荐方案和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淋病治疗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持续增加。淋球菌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1987年我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将近6年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淋病是全球流行率排第2位的细菌性性传播感染,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约有1亿6百万的新发淋球菌感染患者。在我国,淋病位居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5位。继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高度和普遍耐药性后,以上药物已先后退出淋病治疗的舞台,目前广谱头孢菌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及口服头孢克肟为全球大多数地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对头孢菌素低敏/耐药的淋球菌在全球多个地区的出现,预示着不可治愈的淋球菌感染及其生殖系统并发症(包括慢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和不孕等)极有可能演变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淋球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WHO率先提出“控制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性蔓延的全球行动计划[1]”,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和美国CDC也分别提出区域性的行动计划以控制多重耐药性淋球菌和头孢菌素耐药性淋球菌的传播。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淋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及对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监测、鉴定耐药菌株的特性及传播、研究耐药机制、开发新药、探讨新的治疗方案等。  相似文献   

16.
淋球菌染色体mtrR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淋球菌的染色体耐药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淋球菌mtrR基因的碱基序列,并做相应淋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具有青霉素耐药性的淋球菌毫无例外都有mtrR基因的单碱基突变,而耐壮观霉素的淋球菌在mtrR基因上有两个位点突变。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上mtrR基因的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脂溶性细胞毒因子如脂溶性抗生素、去污剂类脂肪酸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延缓淋球菌对广谱头孢菌素(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s,ESC)耐药性的发展速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均推荐采用头孢曲松0.25或0.5 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AZM)1或2 g单次口服作为无并发症淋病的一线治疗方案[1?3]。而且ESC联合AZM治疗可能对咽部淋球菌感染具有更好的疗效[4]。然而,AZM耐药淋球菌的流行,特别是AZM高度耐药菌株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出现,对联合治疗方案的长期有效性造成了威胁。在缺乏新的治疗淋病有效药物前提下,有必要增加对AZM耐药淋球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产生原因的了解,以更有效地筛查或监控AZM耐药菌株,控制或延缓其耐药性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头孢曲松为目前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国内外淋球菌耐药监测均发现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并已发现少数散发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主要由染色体介导,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抗生素作用靶位点的改变,影响抗生素与淋球菌的结合产生耐药;二是细菌细胞膜孔蛋白的改变,导致膜通透性降低产生耐药;三是外排系统的改变,导致细菌外排作用增强产生耐药。涉及的基因有penA、ponA、porB和mtrR等。  相似文献   

19.
淋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对生活质量及生殖能力危害最大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峻,严重影响对淋病的有效治疗及传播的控制。应对日益严重的淋球菌耐药问题,除了研究病原菌的遗传特征及基因变异之外,如何加强药物的科学应用,提高治疗效能,尽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控制其传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在治疗淋病药物使用的策略方面,如何既能提高治疗效能加强疗效,又可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进行了有益的研究,通过监测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适度增大用药剂量、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等综合措施有效预防及控制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形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淋病及其耐药性的流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高。目前淋球菌对很多药物产生耐药性,使淋病的治疗复杂化。淋病及其耐药淋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制定我国性病防治政策,判定淋病临床治疗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