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脑出血进行分组,分为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组(n=16)和单纯重度子痫前期组(n=32),同期选择32例健康孕妇作为阴性对照。留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瘦素、脂联素及抵抗素水平变化。结果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子痫前期组患者,分别为170.03±12.03vs164.87±11.96mmHg、113.52±10.03vs108.79±9.23mmHg、4.08±1.46vs2.37±1.03g,均有P<0.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单纯子痫前期组(P<0.001)。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组孕妇血清瘦素和抵抗素水平分别为90.26±7.34ng/L、28.10±4.89u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子痫前期组,而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子痫前期组(4.57±2.03vs7.42±2.68;P<0.001)。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瘦素和抵抗素水平降低,脂联素升高,合并脑出血后这种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进行监测。结果 ①血清心肌酶与脑出血的部位有关,与出血量呈正相关。②急性发病死亡患者血清心肌酶高于存活者。③脑出血患者于病初3天心肌酶水平最高,14天恢复正常。结论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进行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心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进行监测。结果:①血清心肌酶与脑出血的部位有关,与出血量呈正相关。②急性发病死亡患者血清心肌酶高于存活者。③脑出血患者于病初3天心肌酶水平最高,14天恢复正常。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进行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心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清渗透浓度测定是一种有效的了解体内血清渗透状态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甚广。但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渗透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国内尚少见报道,现将我们对43例患者测试的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病例选自1990年1月~1991年3月住本科经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血清瘦素(Leptin)浓度关系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30例正常人和54例EH患者的血清瘦素浓度。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检测正常人及EH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及Ea/Aa,比较其测定值与血清瘦素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组二尖瓣环DTI参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组血清瘦素浓度与Ea、Ea/Aa呈负相关(r=-0.41 P<0.01,r=-0.43 P<0.01)。结论 检测血清瘦素浓度有利于EH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C-FOS蛋白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24,48h和7d及4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C-FOS蛋白浓度,分析脑出血患者C-FOS蛋白浓度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PHE)及90 d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血清C-FOS浓度(8.59±5.29)ng/L高于正常对照组(0.85±0.47)ng/L(P<0.01),且在1周内维持在较高水平;患者血清C-FOS浓度升高与NIHSS(r=0.50,P<0.01;12 h)、血肿体积(r=0.69,P<0.01)、PHE(r=0.67,P<0.01)及Rankin评分(r=0.78,P<0.01)呈正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以血清C-FOS浓度6.51 ng/L为标准评估顿后,敏感度为0.71,特异度为0.79.结论 脑出血后血清C-FOS浓度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程度,有助于早期及90 d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5 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sICAM 1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比较 ,及出血量 >2 0ml与≤ 2 0ml患者的血清sICAM 1浓度比较。结果 脑出血组急性期不同时点血清sICAM 1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0 1)。脑出血组血清sICAM 1浓度于发病后 2 4h升高 ,3~ 7d达高峰 ,病后14d明显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 >2 0ml患者血清sICAM 1浓度明显高于出血量≤ 2 0ml患者(P <0 .0 1~ 0 0 0 1)。结论 sICAM 1参与了脑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观察血清sICAM 1浓度 ,对判断病情及出血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水平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择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99例住院卒中患者[脑血管病(CVD)组]及97例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对照组)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2组患者进行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进行检测,ELISA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 结果 CVD组患者瘦素受体Gln223Arg的GG、GA、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6.67%、20.20%、13.13%,与对照组的78.35%、15.46%、6.19%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D组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77%和25.23%,与对照组的86.08%和13.92%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D组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史、空腹血糖升高、TC升高、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卒中的发病相关. 结论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的A等位基因、瘦素水平升高、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TC升高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酒精依赖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瘦素水平的差异,以及酒精依赖患者血清 瘦素浓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纳入45 例来自中国北方符合DSM- Ⅳ中酒精 依赖诊断标准的汉族男性住院患者,选取45 名与酒精依赖患者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相当的健康男性志愿 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瘦素水平,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 酒精依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酒精依赖患者血清瘦素 水平与WCST中的总错误分类数(r=0.339,P=0.023)和持续错误分类数(r=0.372,P=0.012)呈正相关,而 与正确分类数(r=-0.339,P=0.023)和完成分类数(r=-0.327,P=0.029)呈负相关。结论 酒精依赖患者血 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瘦素水平越高其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浆中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浓度与早期血肿扩大(EHG)的关系。方法入选发病6h内ICH患者59例,健康对照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c-Fn浓度,根据发病后颅脑CT扫描及(24±3)h的第2次CT测定的血肿容量和血肿扩大情况分组。结果 19例患者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组血浆c-Fn浓度高于相同血肿容量非血肿扩大组。结论 ICH早期(6h)血肿扩大患者外周血血浆c-Fn浓度高于非血肿扩大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比较以不同分界血压分组的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索最优目标血压。方法入选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期间,连续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入院时距发病时间小于72h的患者,除外脑结构异常的患者,共92例完整病例资料,分析急性期血压与神经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不同的分界血压下,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收缩期血压与人院第28天神经功能恢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160mmHg为界分组,收缩压≤160mmHg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收缩压〉160mmHg组。而以140mmHg和150mmHg为分界血压分组的两组患者第28天神经功能恢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若低于160mmHg,可能与28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脑出血的再出血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首次脑出血存活者出院后进行28-8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在随访期27.7%的存活者,经历了一次或次再出血。在正常血压病人出血部位被认为是血管淀粉样变的好部位。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出血(ICH)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C(Cyt-C)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同时段行血肿清除术的ICH患者32例,选取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血肿周围脑组织作为标本,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细胞和Cyt-C表达的变化.结果 ICH超早期组(<8h)可见明显的TUNEL阳性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早期组(8~48h)二者均达到高峰;延期组(>48h)TUNEL阳性细胞仍维持较高表达,而Cyt-C阳性细胞计数开始下降.凋亡细胞与Cyt-C表达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ICH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存在细胞凋亡,Cyt-C表达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事件.  相似文献   

15.
The risk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hen complicated by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We hypothesize that serial measur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D-dim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both ICH and IVH may serve as an early marker of IVH severity.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3 consecutive ICH patients combined with IVH and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placement admitted in our institution from 2005–2006. IVH severity (Graeb score)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continuously for 7 days using CT scans and CSF D-dimer level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30 day mortality. Overall 30 day mortality was 26% (n = 11), with eight deaths (72.7%) after 3 days (D3). Graeb score and CSF D-dimer on admission (D0)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urvivors and non-survivors. The temporal profiles of both parameters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 with a downward trend in survivors and an upward trend in non-survivors. A mortality rate of 54% was observed between D0–D3 when both scores increased during this interval. In contrast, the mortality was only 4% when both measures decreased during this interval. Early phase (D0–D3) CSF D-dimer or Graeb score change demonstrated high sensitivity of 88% and specificity of 81% when predicting 30 day mortality. Early phase CSF D-dimer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both ICH and IVH is accurate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and may be utilized as a cost-effective surrogate indicator of IVH severity. Serial monitoring of CSF D-dimer dynamic changes is useful for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atoma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疗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行脑神经生长素等剂量治疗 ,治疗组 3疗程 (15d/疗程 ) ,对照组 1疗程后改用胞二磷胆碱 2个疗程 ,统计学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2 5 )。结论 :脑神经生长素的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治疗组和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术后6小时开始泵点尼莫地平并持续14天。盲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功能评分并分析。结果:治疗组27例存活,3例死亡;存活病人中恢复良好19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有效率为83.33%。尼莫地平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是安全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如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应用于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然而,移植后多数细胞死亡,其原因很可能是移植细胞所面临的病理环境所致.目前,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被认为是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很重要的病情进展因素.本文在研究脑出血后的细胞因子依赖性神经毒性和炎症来源氧化应激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炎症介质对于移植干细胞或其来源细胞的多方面影响和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19.
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观察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试图探讨再出血的发生原因 ,评估该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地观察了 4 8例血肿大于 35ml基底节区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并与 83例前一年行保守治疗相同标准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较保守组显著性高 ,而死亡率较保守组显著性低 (P <0 .0 5 ) ,手术组平均住院日显著性短 (P <0 .0 1)。结论 再出血是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流术的主要死亡原因 ,该手术可缩短病程 ,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为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应严格地掌握其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不均匀密度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收集深圳市数家医院发病6h内行第1次头部CT检查,48h内复查头部CT的非手术脑出血病例资料,共120例。将入院后首次头部CT所示血肿按不同的密度分级标准评级,分为血肿密度均匀组和血肿密度不均匀组,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出血量、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肿扩大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密度均匀组和密度不均匀组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纤维蛋白原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密度不均匀组血肿比密度均匀组血肿明显大(t=-3.660,P=0.000);血肿扩大发生率显著增高(χ2=5.40,P=0.026),但两组首次头部CT出血量无显著差异t=-1.005,P=0.317)。血肿密度不均匀组发生血肿扩大和不发生血肿扩大的出血量无显著差异(t=0.843,P=0.405)。结论较大血肿的密度更不均匀,密度不均匀血肿比密度均匀血肿更易出现血肿扩大。出血量不是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密度不均匀血肿可能是血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