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B组 (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4例、C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90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1 2 5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 5 0 %和 34 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 30 % (P <0 0 1 )。说明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应用于胆囊切除术 ,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了麻醉效果 ,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 ,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共观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75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 )三组。研究结果 :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 8.1 7%和 2 9.2 7% ,麻醉效果A、B两组Ⅰ级分别为 68.0 0 %和 5 6.0 0 % ,C组Ⅰ级 1 2 .0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0 5。说明 ,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麻醉效果 ,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 ,弥补了单纯针麻效果的不足 ,术中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保留了针麻对生理功能扰乱小的优点 ,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 ,但静注唛啶应对RR、SPO2 和胆囊手术中HR、BP的变化密切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56例,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和囊切除组(B组)54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C组)5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2.96%,31.41%(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结论: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局麻药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针刺 (或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血糖含量的变化 ,推测针刺复合麻醉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46例 ,其中A组 (针硬组 ) 1 6例 ,B组 (电硬组 ) 1 4例 ,C组 (对照组 ) 1 6例。每例于术前 1天 ,术中3 0min、术后 3天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含量。结果 :A、B两组血糖值术中比术前略升高 ,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C组 (对照组 )血糖值术中比术前升高明显 ,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A、B两组与C组术中血糖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A组 (针硬组 )或B组 (电硬组 )在复合硬膜外麻醉中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使术中、术后血糖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6.
3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 ,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1例。每例于术前 1天、术中(麻醉后 3 0min)及术后第三天 ,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多巴胺(DA)含量。结果 :A、B两组血浆NE值术中比术前降低 ,其中A组术中比术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 <0 .0 1 ) ,C组 (对照组 )NE值术中比术前略升 ;血浆E值A、B两组术中较术前显著升高 (P <0 .0 1 ) ;血浆DA值三组术中与术前比较均上升。术后 3天血浆NE、E、DA值开始恢复或接近术前一日水平。提示针刺 (A组 )或穴位电极 (B组 )在硬膜外复合麻醉中仍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针麻效果的差异与血浆NE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与血浆E、DA变化相关较少 ,血浆NE含量释放减少者 (A、B两组 )针麻效果优良 ,释放多者麻醉效果较差。上述检测结果同样显示针刺 (或穴位电极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能具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4例 ) ,C组 (对照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三组。结果A、B两组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 1 2 .5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麻醉药均应用 1 .5%利多卡因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50 %和 34.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  相似文献   

8.
张兰英  彭莉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2):156-160,F003
目的 :探讨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发生率。方法 :共观察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5例 ,按麻醉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即针硬组 )、B组 (即电极组 )、C组(即对照组 )均要求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达到T4~ 1 1 以上 ,麻醉效果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 ,根据术中探查、提胆囊、分离胆囊、切胆囊、缝胆囊床等主要手术步骤中HR、MAP、ECG的变化判断胆心反射是否发生。结果 :三组 (各 1 5例 )发生胆心反射共 1 5例 (31 1 1 % ) ,以提胆囊、分离胆囊及探查刺激胆囊发生胆心反射最多 (85 71 % ) ,按统一判断胆心反射标准评定三组胆心反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前心电异常病例在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较高 (5 7 1 4% ,P <0 0 5 )。结论 :本项研究三种麻醉方法还不足以抑制或阻断胆心反射发生 ,降低胆囊手术胆心反射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漆涛  张华梅 《山西中医》2011,27(2):30-32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硬膜外阻滞范围的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20例,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6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B组)60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观察两种术前、术中及术后硬膜外导管中水柱的高度来间接观察硬膜外腔的压力变化。结果:A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4.66%(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A组较B组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A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诱导前低3.37cmH2O、4.83cmH20,B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术前高3.64cmH2O、3.19cmH2O。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局麻药易于渗透或使硬膜外腔渗透压降低。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食管癌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 1 2 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 (n =40 )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 ;B组 (n =41 ) :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 ;C组 (n =3 9) :单纯安氟醚吸入全麻组(对照组 )。麻醉诱导三组均静注维库溴铵、芬太尼、异丙酚 ,剂量相同。三组术中均静注芬太尼(2 μg·kg- 1 ·hr- 1 )、维库溴铵 (0 .0 3mg·kg- 1 ·0 .5hr- 1 ) ,并根据麻醉需要吸入安氟醚适宜浓度维持麻醉和肌松。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 :A、B两组麻醉Ⅰ级率各为 67.5 0 %、68.2 9% ,C组Ⅰ级率仅 2 8.2 1 % ,两者比较P <0 .0 0 1 ;麻醉全过程安氟醚平均浓度 (ETEnf)A、B两组分别为0 .5 5 %、0 .5 0 % ,C组为 0 .83 % ,A、B两组比C组吸入安氟醚浓度分别低 (少 ) 3 3 .73 %、3 9.76% ,P <0 .0 0 5。结论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不但增强镇痛效果 ,而且减少安氟醚吸入用量 ,并突出了针麻优越性 ,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1.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acupuncture compound anesthesia conductedfrom 1998 to 2000[1--4], the anesthetic effectand regularitie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doseof anesthetics for cholecyStectomy are anaIyzedfurther. Here is the summary.1 OBJECTS AND METHODSl. l Selection of cases l94 simple cholecystomypatients (AInerican ASA I-II) who were clearlyand definitely diagnosed as benign cholecystitisthrough ultrasonic examinatio…  相似文献   

12.
应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观察 ,7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n =2 4)即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B组 (n =2 3)即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C组 (n =2 3)即单纯安氟醚复合麻醉组 (对照组 )。三组静脉诱导和气管插管方法相同 ,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相同 ,对安氟醚吸入浓度则根据病人血压、心率调节 ,术中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A、B两组麻醉Ⅰ级率分别为 6 2 5 0 %和 6 5 2 2 % ,C组仅为 43 48% ,显著低于A、B两组。麻醉全程安氟醚用量A、B两组分别比C组平均少用 2 9 73%和 37 84%。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显示针刺与全麻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 :针麻复合安氟醚全身麻醉下施行食管癌手术 ,麻醉效果肯定 ,方法安全、新颖 ,并能减少安氟醚用量 ,降低麻醉费用 ,由于针麻可调节机体功能 ,能使并发症减少 ,故可作为食管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Acupunctureanesthesiaforresectionofesophagenalcarcinomaisreportedearly[1 ] .However ,simpleacupuncturecannotcompletelyblockorsuppresstheinputofnoxiousinforma tionfromsurgicaloperationtraumaandthusin completeanalgesia,poormuscularrelaxationandsevereviscer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