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探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发生特点。方法:成年杂犬致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胸伤组,n=10)和实验组(n=10)。实验组动物于伤后置入人工配制的海水中。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和肌酐(Cr)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实验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实验组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可能是引起MODS和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98例MODS患者衰竭器官数量、治疗方法及病死率。结果 98例MODS患者共有284个器官衰竭,死亡46例(46.9%),其中2个器官衰竭死亡率17%,3个为44%,4个为96%、休克53例,感染42例;最多 见且最早衰竭的器官为肺(63例)。结论 (1)MODS患者衰竭器官的数量越多,死亡率越高;(2)休克、感染为常见的促发因素;(3)积极处理原发伤、加强对休克、感染的早期处理,全面兼顾并预防性保护各器官功能,对防治MODS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探讨田利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病情危笃,死亡率非常高.笔者就影响MODS发病过程的有关因素作进一步探讨.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440例,男304例,女136例....  相似文献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或感染后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或衰竭。本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了复习,提高MODS的认识及其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屏障功能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肠道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启动器官。肠屏障功能障碍使肠腔中的细菌、内毒素移位,各种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触发全身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有效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早期监护高危患者和综合、预防性治疗是降低其并发MODS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3年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 1 38例 ,并发MODS 4 6例 (33.3% ) ,对其中 1 2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低、广泛的脑实质损伤、脑疝的发生、低血压、低氧血症、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大量输血及严重高血糖反应与MODS的发生密切相关 ,同时具有 2种以上危险因素者MODS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尤其是多种因素并存者应警惕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基础,以T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mer)、血气分析为研究对象,研究高压氧对MODS的影响。方法:对206例MODS患者T细胞亚群及CRP和D-Dimmer、血气分析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ODS患者CD3+,CD4+T细胞不同程度减少;2MODS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血CPR含量明显下降;3高压氧治疗显著降低患者D-Dimmer水平。结论:MODS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损害。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炎性介质含量、提高血氧含量。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烧伤后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损伤的反应,这些损伤可能是机械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如高温低温、辐射、电流等),或是由于微生物侵入体内而致。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炎症,都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借以调动局部和全身的防御机制,局限损伤作用的扩散,消除入侵的损伤物,移除已破坏的组织、细胞,启动愈合机制,促进修复。以微生物侵入为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MODS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人都在积极给予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CBP,置换液采用连续性静脉一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采用PlasautoIQ全自动智能型血液净化装置,模材料为AN69,膜面积为1.4m^2。置换液采用0.9%NS2000mL,10%CaCl10mL,50%MgSO4 1mL,10%KCl 5mL,5%GS500mL,5%NaHCO3 125mL为一组置换液。结果:20例病人中有15例存活。其10例病情好转后脱离透析到肾功能基本恢复,5例仍维持血液透析治疗;5例死亡,其中3例最长存活28d,最短3d,2例中途自动放弃抢救治疗。结论:CBP早期实施于MOFS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于心血管功能不稳的危重病人亦能进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损害控制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7年7月-2008年6月救治的62例严重胸部创伤(AIS≥3)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全组死亡率为1.6%(1/62),手术组无死亡病例。(2)穿透伤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术比例(55.6%,10/18)高于钝性伤(36.4%,16/44)(P=0.165)。穿透伤剖胸探查手术率为27.8%(5/18)高于钝性伤15.9%(7/44)(P=0.283)。连枷胸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占闭合性胸伤的11.4%(5/44)。(3)钝性伤并发症的发生率(63.6%,28/44)显著高于穿透伤(27.8%,5/18)(P=0.010)。老年患者更容易并发肺部并发症。结论初期尽快的确定性急救处理和简化手术修复是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基本策略。后期积极的生理复苏与并发症处理是提高严重胸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胸部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闭合性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我科1983年9月~2003年9月治疗的12例胸部闭合性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本组心脏损伤7例,大血管损伤5例。结果1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1例假性动脉瘤术中出血死亡。11例随访均显示良好疗效。结论心脏超声对创伤性心脏损伤的诊断是安全而有效的;MRI、CT可对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资料。对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早期或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改变胸部外伤的传统诊疗模式。笔者就近年对胸部外伤诊疗领域有深远影响的医学技术,如超声技术、电视胸腔镜技术、肺保留术、腔内治疗主动脉损伤、手术矫正连枷胸、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等进行论述,这些新技术正在不知不觉改变胸部外伤传统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52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胸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6例。开胸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实验组(腔镜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各种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2.23±23.28)m L、手术时间(45.68±11.26)h、术后VAS评分(3.51±1.14),均少于开胸组(352.26±34.39)m L、(95.32±18.26)h、(7.18±1.87);腔镜组的住院时间(6.13±2.09)d、下床活动时间(1.69±0.23)d、恢复日常生活时间(9.58±1.25)d,均少于开胸组(8.16±1.25)d、(3.25±1.07)d、(17.26±3.64)d,腔镜组术后24h引流液量(253.21±52.14)m L,少于开胸组(280.32±52.31)m L,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高于手术前,但腔镜组的各项指标要低于开胸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创伤,能够减少患者手术的痛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是一种有效且较为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825例胸部创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部外伤的伤情特点及院内救治策略.方法 收集我院在1985年1月~2010年12月间共收治的胸部创伤患者1064例资料,对资料较为完整的82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825例中,道路交通伤343例(41.6%),坠落伤210例(25.5%),打击伤102例(12.4%),摔伤45例(5.5%),刀...  相似文献   

16.
不同致伤原因重症胸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不同致伤原因所致的重症胸外伤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方法 对 2 37例重症胸外伤(AIS≥ 3)病人的致伤原因、胸部伤及合并伤伤情特点、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重症胸外伤以男性青壮年多见 ,交通事故伤为其最常见原因 ,较其它致伤原因更易引起颅脑和腹部脏器损伤 (P <0 .0 1 ) ;胸部穿透性锐器伤一般合并血气胸 ,且休克发生率以及肺挫伤、浮动胸壁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对不同致伤原因引起的重症胸外伤分别进行重点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的救治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15~64岁,平均4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0min~37h,平均52.4min。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急诊行剖胸探查及异物取出术,剖胸手术入路选择前外侧切口14例(50.00%),后外侧切口7例(25.00%),锁骨及第1、2肋切断3例(10.72%),胸骨正中切口2例(7.14%),胸腹联合切口2例(7.14%);脏器损伤51例次,其中肺裂伤22例次(43.14%),心脏大血管伤5例次(9.80%),肋间动脉伤5例次(9.80%),脊柱及纵隔伤4例次(7.84%),膈肌伤8例次(15.69%),胸导管1例次(1.96%),腹腔脏器伤6例次(11.77%)。对损伤脏器均行一期确定性手术,包括肺裂伤切开深部止血后缝合、心脏大血管修补缝合、肋间动脉缝扎止血、纵隔血肿清除、膈肌修补、胸导管结扎以及肝脏、胃修补和脾切除。27例(96.43%)异物完全取出,1例(3.57%)部分异物残留,死亡2例(7.14%)。结论术前恰当的生命支持、术中针对性选择切口、明确人员分工、合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多发伤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MODS发生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PCT、CRP含量。结果对照组PCT和CRP含量在各时相点基本无变化。两组患者的PCT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伤后第1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非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伤后第2天,而后呈现快速下降。两组在伤后各天的CRP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比CRP作为MODS诊断的指标,CRP效率高于PCT。结论创伤后急性期CR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继发性MODS的发生相关性高。测定严重多发伤外周血血清CRP含量对预测继发性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PCT可为诊断MODS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技术在严重胸部损伤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严重胸部损伤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40~60岁,平均49.2岁。随机选择3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常规治疗(实验组),另35例行单存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改善情况、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时间、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100%。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天和第3天呼吸次数(R)、动脉血压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氧饱和度(SpO_2)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呼吸机支持时间(13.6±3.2)h、肺部感染4例、住院时间(17.4±3.3)d、住院费用(7.3±2.2)万元,对照组分别为(19.1±2.5)h、7例、(28.2±2.5)d、(9.2±2.3)万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是严重胸部损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部撞击伤(CIT)后腹腔脏器血管变化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家兔20只,雌雄不限,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成CIT模型,分别在伤前、伤后1、4、8、24小时利用超声多谱勒检测下腔静脉(IVC)、腹主动脉(AA)、肠系膜上动脉(SMA)、肝动脉(HA)、肝静脉(HV)、门静脉(PV)和肾动脉(RA)平均血流速度(MBV)、平均血流量(MBF)和血管内径.结果 CIT后腹腔脏器血管管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除IVC的MBV和MBF升高外,其余血管的MBV和MBF存在下降趋势,尤其以AA更为明显.结论 CIT后腹部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收缩状态,MBV和MBF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腹主动脉表现更为明显,这对临床治疗CIT患者,特别是防止肝肾功能的继发损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