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7年1月~1981年12月,五年中我院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发生猝死,经抢救存活出院者共19例,现将临床分析及19例出院后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977年1月至1981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86例,急性期发生猝死共44例,其中原发室颤(指无心衰,休克、低血压)30例,继发室颤(指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抢救的效果分析。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2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通过相对应的救治以后,治愈12例,占总体的60%。好转7例,占总体的35%,死亡1例,占总体的5%。并发症2例,占总体的10%。结论急性心肌梗塞一经确诊,必须要立即实施抢救,相互配合,在现场实施抢救,进而使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现场就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以免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抢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珍 《内科》2007,2(6):1032-103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诊抢救中应注意的护理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中接诊的5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抢救护理的资料,总结抢救成功的经验。结果46例病人经急诊抢救护理后病情稳定转入内科继续治疗,4例病人转入重症监护室,2例病人因梗塞面积较大并发心衰死亡。结论有效的急诊抢救护理能使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有效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1989年2月至1997年5月,我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84例,抢救成功75例,死亡9例。发病年龄最小36岁,最大82岁。 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成功的关键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心电监护,防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才能有效地防治猝死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症状,如心前区疼痛或不典型的症状,如背肩痛、胸闷、颈部疼痛及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猝死病人入院之前的相关急救方法。方法抽取2010年7月-2013年9月在我院73例猝死病人在入院之前现场抢救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一共有73例病人,其中现场心肺复苏以后死亡的病人有67例,占总体的91.7%,有效的病人有4例,占总体的5.47%,复苏成功的病人有2例,占总体的2.83%。结论入院之前猝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相对比较低,因此,心肺复苏应该越早越好,这样可以使猝死病人临床抢救效果明显提高,进而使心肺复苏成功明显提高,同时要应该增强病人亲属和非临床医师和护士的认知度,只有这样才能给使心肺复苏成功几率极大提高,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个类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专家们预测,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河北省按世界人口标化,冠心病死亡率为48.2/10万,其中3/4死于急性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猝死。冠心病猝死是指冠心病急性发病后迅即死亡,许多病人未得到进一步的诊治。这些病人有的即是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有的可能即将发展为急性心肌硬塞,如按急性心肌梗塞推算,河北省每年死于急性心肌硬塞的病人在20000以上。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80%以上病人可存活下来并出院,其中10%~20%的病人在出院后第一年中死亡,梗塞后最初6个月死亡危险性最大,在死亡病员中,大约50%属猝死。本文将概括介绍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并对可用以识别住院后可能发生心脏猝死的某些预测因素作一讨论。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急症。无论急性期或恢复期的AMI病人,常因排便用力而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有因此而发生猝死者。本文总结我院自1990年以来,住院期间发生的老年性AMI因便秘用力解大便而致猝死12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将53例急性心肌梗塞、12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与140例正常人的Q—Tc间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组第1天Q—Tc最长,且随病程延长而缩短;冠心病心绞痛组Q—Tc较正常人长,但较急性心肌梗塞组第1天为短。Q—Tc与病死率、猝死率呈正相关,即Q—Tc越长,病死率和猝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就地抢救急性心肌梗塞11例。11例均有心律失常,9例室性早搏。因情绪激动发病者8例,发病初显著窦缓并休克2例。初发症状首次心绞疼者4例,原有心绞疼变频加重者6例。由发病至就诊平均45分钟。经抢救,1例于发病2小时猝死于第四次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左心衰竭,另10例治愈。  相似文献   

11.
浅析急性心肌梗塞与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因便秘用力排便而诱发各种严重并发症或猝死并不少见.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现将急性心肌梗塞可能发生便秘的原因和不良后果及护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53例AMI后Q-T及J-T离散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Q-Td及J-Td无明显关系(P〉0.05)。(2)猝死组Q-Td及J-T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P〈0.05或P〈0.001)。(3)再发AMI病人Q-Td及J-Td明显高于首发病人(P〈0.01—0.001)。认为测量AMI时Q-Td及J-T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而再发性AMI后Q-Td及J-Td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以来,我院有24例心脏性猝死者复苏成活。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为18~85岁;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12例,心绞痛4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我们的体会如下。1.在猝死抢救过程中,开始抢救的时间越早,成功的机会越多。发生猝死的60例中,复苏成活的24例均于心跳停止后3~5分钟内开始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10月以来,我们抢救住院期间发生心跳骤停病人11例,共25例次,复苏成功率82%。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1例均为住院病人。男3人,女8人,年龄49~74岁,平均61.3岁。病因:急性心肌梗塞(AMI)9例,其中血钾≤3.6mmol/L(3.8mEq/l)者6例。1例为前壁MI 并新发生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心内科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重,发作急,卧庆时间长,对病人的活动限制严格,排便是心梗的诱发因素之一,也是AMI病人入院后所面临的一大难点,此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引起心功能不足,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顺利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临床,在严密心电血压监测下,记录比较了几种不同排便  相似文献   

16.
<正> 评价运动试验中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病人是否会增加以后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的危险性,作者将424例这种病人作为第一组。第二组456例冠心病人在运动试验中有缺血性ST段压低和心绞痛发作。第三组1019人均无冠心病,作为对照组。7年内不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的可能性在第一组分别为80%和91%,第二组分别为82%和3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对照组病人与第一组或第二组比较分别为98%和99%,(P<0.001)、运动试验中诱发无症状或有  相似文献   

17.
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过程中检测VLP.并对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进行临床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旨在通过对50例不同部位的AMI病人VLP的检测以及临床观察,以期对晚电位在AMI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有联系。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能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发病牢。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其尿中儿茶酚胺可升高几倍。动物试验中发现,在冠状动脉闭塞后数分钟,血浆儿茶酚胺即升高。近来还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塞的猝死发病率,亦说明肾上腺素能早期活动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溶栓疗法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Rentrop等把溶栓疗法系统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治疗已近10年。该疗法现已规范化。近来,溶栓疗法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引起极大的关注。这一关注基于三个因素。①各种资料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两者的发病机理中有血栓形成。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随诊中,10~15%发生心肌梗塞或心脏猝死。并且,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心梗前均有短暂的胸闷或不适。这很可能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扩展导致心肌梗塞或/和心脏猝死。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4组对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为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门诊是急救的窗口,对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的成功与失败很关键,若能熟悉,掌握超急性损伤期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这将对防止急性心肌梗塞的各种并发症,特别是急性心律紊乱,减少梗塞面积,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谈我们在急诊工作中抢救急性心梗病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