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就浮脉主病论述曰“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而对主表虚的脉理解释为“若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其脉亦浮,但浮而无力,是为表虚”。笔者对浮脉无力的主病及前后文不一致的提法心存疑虑,今且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同仁。 “表实”指表寒证与表热证,与之相对之“表虚”当指“有汗,脉浮缓无力”之太阳中风证,此属外感表虚,但《中诊》所言表虚之脉理乃“气虚不能内守”所致。《简明中医辞典》对气虚有两种解释:①泛指机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②肺虚。可知,浮脉无力所主“表虚”乃肺脾气虚、肌表不固之内伤“表虚”,实属里虚证,非为伤风之表虚证。 《中诊》更在脉理后补充曰“但应注意,久病内  相似文献   

3.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4.
曹颖甫曰:“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从病型上看,此等吐利须有表证之脉,即有浮缓脉之吐利,系属胃肠型外感,其外感得治,吐利自解。从药物组成上看,姜枣等皆为调胃肠之圣药,故桂枝汤有疏肝补脾之功,仲景又以本方为温补主方,是可以治太阴之吐利的。  相似文献   

5.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三》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两条精炼的原文阐述了当归芍药散的主治。  相似文献   

6.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格一证为中医病名,就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而言,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关格病的治疗原则为“治主当缓、治客当急”,实为至理名言。笔者就关格病及对此治则的理解谈几点体会。1关格病的定义关格之证,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曰:“阴气  相似文献   

8.
当归芍药散为妇科临床常用方剂,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篇曰“妇人妊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曰:“妇人腹中诸疾病,当归芍药散主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方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脉之大小,意味着邪正盛衰,寒热进退。然而大未必吉,小未必凶,昧者一见脉大则认为气血旺盛,失之远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诚见其脏脉虚损,邪气鸱张,不能阴平阳秘而呈和平之象也。然则“大则病进”谓何?盖脉有太过  相似文献   

1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医家并古今《金匮》注家对此一节,多认为是风与痹之鉴别。亦有认为是痹、风两者轻重之辨。如《金鉴》谓:“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11.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2.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13.
张元素诊病     
<正> 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癌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璧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  相似文献   

14.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15.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按:此两节文中“乳子”之义,杨上善、王冰、马莳等均未释;吴崑、张介宾、黄坤载、高世拭等释之为“婴儿”,如吴崑注:“乳子,乳下婴孩也”,张介宾注:“乳子,婴儿也”,黄坤载注:“病、脉相反,此非婴儿所宜”,高世拭注:“乳子秉质未充,借后天乳食以生”,等等。然据《释名·释长幼》所谓“人始生日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也”之文,则婴儿为人之始生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相当于祖国医学之“心悸”“怔忡”“厥证”等病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肝、脾、肾及肺或心本身的病变引起。以心气不匀为主的病理改变。临床脉象见有“迟、数、促、结、代等改变的疾病,本文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清·林之翰曰:疾脉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一般说来,疾脉比数脉的脉率更快,相当于阵发性心动过速。脉率每分钟在160~200次/分,《脉经》对有关心律不齐又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缓  相似文献   

17.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文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其病机为:太阳外邪不解...  相似文献   

18.
缓脉小议     
<正> 缓脉,在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中,皆遵《脉经》“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之言,而以至数论缓脉,并录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缓脉呵呵四至通,柳梢袅袅颭轻风”和李中梓的《诊家正眼》中“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之语以证实。但是,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脉诊,实难分辨迟、缓二脉。鉴此,笔者不揣愚陋,浅议如下: 对缓脉,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描述为:“卫气和,名曰缓”,“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等语,并对迟缓二脉做了鉴别,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迟则阴  相似文献   

19.
哮喘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哮喘的“夙根”说肇自《证治要诀》:“或宿有此根”,而明确于《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么?根据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上溯到《金匮》的“伏饮”,下涉后世多家之论,似指“伏痰”阻肺为患,如《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缓脉论述进行分析,指出缓脉原为病脉,并无生理性病理性之分,对平缓脉和病缓脉的认识属于概念上的混乱。缓脉由双因素构成,即脉率一息四至,脉势松弛、懈怠,临床主湿病和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