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倒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2006-07~2008-05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1998年9月-2000年10月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6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在急性脑梗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0月的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 60例正常健康人 ,采取血液标本 ,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C-58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4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45例健康人(对照组)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并对3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组5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恢复组和对照组比较,除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四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时(特别的是急性期)血小板参数会发生改变,血小板5项参数的检测可为不同病期脑梗死诊断提供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小板数目与体积 ,2 1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MPV均普遍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PLT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MPV大于小面积及腔隙性梗死 (P <0 0 1)。腔隙性梗死PLT高于小面积及大面积梗死 (P <0 0 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 ,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参考。方法 对30例诊断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24~36h内,测定其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与3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的PLT值分别为(127.33±70.32)×10~9/L,(201.36±71.02)×10~9/L),MPV分别为9.96±0.61 f1和8.05±0.63f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密切相关,监测它们的变化对防治AM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影响。方法:给予21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氯氮平单药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216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组PDW明显低于治疗前(t=-2.872,P=0.004);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组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869,P=0.005;t=-2.070,P=0.04);PDW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4.700,t=7.504;P均=0.000)。结论:氯氮平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97例脑梗塞患者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数目,体积,粘附和聚集功能,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和解聚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5分钟聚集率虽比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及解聚率与对照组相似。大面积梗塞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小面积梗塞(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小板体积,最大聚集率与脑梗塞容积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消耗,体积增大,功能亢进,血小板体积与最大聚集率和梗塞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3、7、14、21d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检测;24h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脑出血组1、3、7d FIB与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21d恢复至正常水平;FIB、D-D水平升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血部位无关;两组比较PT、APTT、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24h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出血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浆FIB、D-D含量增加,血小板MPV、PDW增大,提示脑出血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同时血小板体积增大、新生血小板增多,促进止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和健康对照者40名外周血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上述指标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均P<0·01);(2)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的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及腔隙性梗死(LACI)亚型,在PACI及POCI亚型中上述各测定值较LACI亚型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1);而在PACI及POCI亚型之间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3)PLT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以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4)CD62p、CD63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1),且与MPV及MAR亦呈明显正相关(r=0·703、0·698,均P<0·01);但与PLT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大量激活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监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通过比较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48例体检健康者的血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和血清蛋白水平,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RDW、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G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B水平、白蛋白/球蛋白比率(A/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MPV、GLB的升高和ALB的降低与急性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 RDW、MPV、GLB的升高和ALB水平的降低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栓前及抗栓7 d后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MVP/PC比值和PDW/PC比值在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NCCI)中是否具有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7月入住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42例NCCI患者,均在入院第1天抗栓前行PC、MPV、PDW检测。抗栓后第7天,有94例患者完善了PC、MPV、PDW复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6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上述血小板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不良预后组抗栓前的PC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而抗栓前MPV/PC、抗栓后MPV、MPV/PC、PDW、PDW/PC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抗栓治疗7 d后的MPV为NCC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7.669, 95%CI=1.527~38.528)。ROC曲线提示抗栓后MPV具有预测价值,最佳临界值是10.13fl,曲线下面积(AUC)0.787(P <0.05),灵敏度83.33%,特异度69.50%。结论抗栓治疗7 d后的MPV值为NCC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其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钙含量的改变,探讨前、后循环区脑梗死与血小板钙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区脑梗死40例、后循环区脑梗死47例)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钙含量,比较前循环区与后循环区脑梗死患者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钙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小板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前循环梗死组血小板钙含量显著高于后循环梗死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钙含量显著增高,尤以前循环区脑梗死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