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上隔》篇云:“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此文将肝之喜怒不适、情志失畅亦视为肠痈之因。笔者证之于临床,认为此语适合肠痈慢性期。兹从肝论治之四证举隅于下:1 肝胃不和证陈某,男,40岁,教师,1987年9月6日初诊。诉4年前曾患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而康。近两年来脐周及右下腹时有微痛,麦氏点压痛明显,伴两胁作胀,烦躁,嗳气,泛吐清水,食饮减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细。拟疏肝理气,和胃健脾,以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化裁:柴胡12g,杭芍10g,枳实6g,炙草4g,法夏9g,陈皮9g,西  相似文献   

2.
正熊慧生是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30余载,现将其治疗结肠癌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结肠癌属中医"肠积"、"脏毒"、"肠蕈"、"便血"等范畴,《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饱食则痰湿积聚","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喜怒不适……,寒温不对,邪气胜之,积聚已留"。发病多和正气先亏,  相似文献   

3.
据文献考证,从兰尾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古代医籍所谓“肠痈”颇相类似。如金匱要略:“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及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巢氏病源肠痈候论:“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乇,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蘊积,结聚成痈。热积  相似文献   

4.
肠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在一。多发于青年和中年,男性多于女性。早在公元200年,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总结了汉以前治疗肠痈的经验,制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他提出的用大黄牡丹皮汤等方剂治疗肠痈,至今仍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剂。至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肠痈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肠痈候中载:“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肿而强,抑之即痛,  相似文献   

5.
“消者,去其壅也”。邪气留止、聚而不去,则变生以壅积为特征的病证。如宿食、瘀血、水湿、热毒等壅积为患,则癥瘕积聚,疮痈肠痈、痰饮肿胀等疾由生。故凡能去此诸邪之壅者,即可谓之“消”。《金匮要略》素称之为杂病论治之宗,八法无不赅备,虽未明言“消”,但就其论治已见消法之运用特色,兹简述于下。一、去瘀血之壅瘀为凝聚不散之血。瘀血壅滞,则因其所阻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病证。1.化癥:癥为有形之积,常因瘀血壅积而成。欲化其癥,必先  相似文献   

6.
积聚《中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是:1.理解积聚多由七情郁结,气机郁滞,甚则瘀血内停,或饮食内伤,肝脾受损,痰食交阻,或寒温失调,脏腑失和,正虚瘀结所致。2。掌握积与聚的主要不同点及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急性阑尾炎”是从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中医学“肠痈”范畴 ,发病原因多由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食后剧烈运动 ,导致肠道功能失调 ,传化不利 ,糟粕积滞 ,生湿生热 ,气血瘀滞而成。笔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现举案例如下 :王某 ,女 ,2 3岁 ,农民。于 2  相似文献   

8.
张双喜 《光明中医》2022,37(6):1062-1064
此文从外科"痈"的认识入手,提出气血壅滞乃病机之本;"肠痈"之病,乃肠腑气血壅滞不散,肠腑水湿聚集所致,若瘀久化热,热毒炽盛,则有脓成破溃之势.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兼顾了寒、湿、热、瘀、阳虚、脾虚等多种证候要素,此方寒温并用,通达气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理论依据充分.  相似文献   

9.
陈宏  魏冬梅  尹钢 《新中医》2012,(10):145-146
积聚、癞瘕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积聚之名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柩·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相似文献   

10.
<正>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包含了西医学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或情志所伤,损伤肠胃,引起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症因脉治·卷四》论肠痈腹痛云:"缩脚皱眉,小便如淋,痛有肿处,手不可按,夜来每发寒热,或绕脐生  相似文献   

11.
积又名腹内包块。积是指触及腹腔内有形有征的包块,以往称为积聚、瘕。一般为有形之邪搏结,如血瘀、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而成。其常见疾病有腹内癌瘤、石瘕、肠覃、肝积、肥气、肠结、肠痈、食瘕、伏梁、蛔虫病等。临床若对出现积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  相似文献   

12.
肝脓肿中医称为“肝痈”。本病的病因病理多因肝郁化火,肝胆不和,或膏粱厚味,湿热虫积,壅结于肝,也有因闪挫跌扑等外伤而致血络瘀阻而成痈。  相似文献   

13.
<正>《灵枢·五变》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积聚之病多属虚实夹杂,治疗宜补虚泻实为主,吾师张玮教授继承了全国名老中医严世芸教授和沪上名中医王育群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上重视补虚化瘀法治疗积聚,治学严谨,博采众方,医术精湛。余有幸位列师门,伺诊于侧,聆听教诲,获益匪浅,兹选取吾师治疗积聚经验1则介绍如下。一般情况:姓名:唐氏性别:女年龄:62岁职业:  相似文献   

14.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相似文献   

15.
<正>《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灵枢·经脉》云:"任脉之别……虚则痒瘙,实则腹皮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16.
大黄(庶虫)虫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缓中补虚,活血化瘀之功效.治疗因虚致瘀,诸虚之极,导致经络营卫、气血凝积而成瘀证."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近年来,本方在临床上应用渐为广泛,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瘀与水是体内的两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虽病理转归不同,致病表现各异,然临床上常可杂合致病,相互为患,本文就瘀水同病试作探讨,祈清指正。1理论渊源瘀水互患之说,由来已久。作为中医理论圭桌的《黄帝内经》早有认识。《素问·调经论》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灵枢·百病始生篇》在论述积证形成的机理时云:“厥气生足矛免,泊生胜寒,胚寒则血脉凝滞,血脉凝滞则寒气上人于肠胃……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内经)}不但认为血瘀可致水停,而且认识到水液停聚可阻滞血行而成水停血瘀。《素问·评热病论》在论…  相似文献   

18.
从子宫肌瘤患者表现为下腹胀滞、月经量多等临床症状看,本病属中医症瘕、积聚、崩漏等病范畴。当代医家论述症瘕、积聚的病机,均强调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如《张氏医通》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林改错》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子宫肌瘤的发病,多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妇女月经过多,气血亏虚,血脉不畅,气机阻滞,痰凝水结,瘀血内结,流窜经络,阻于胞宫。气血瘀滞是本病发病关键。  相似文献   

19.
华佗论气痹     
《光明中医》2012,(2):366-366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清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通;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疏而不聚则麻。  相似文献   

20.
大黄(庶虫)虫丸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花  周德生 《河南中医》2007,27(11):87-88
大黄[广甘灬虫]虫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缓中补虚,活血化瘀之功效。治疗因虚致瘀,诸虚之极,导致经络营卫、气血凝积而成瘀证。“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