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少阳受邪,正邪交争,相火郁遏,枢机不利,则出现一派胆热、气郁之证。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等,为少阳经气不利之证,可看作少阳经证;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胆火上炎之证,可看作少阳腑证,若经腑同病,统治于小柴胡汤一方。然临床所见,典型小柴胡证并不多见,本文另辟一径,结合胡国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从外感郁热、脾胃内伤、神志病证三个方面阐述"少阳主枢"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为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其发病机制与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理论存在内在关联。基于"六郁"理论,PLGC之病机可归纳为:气郁中焦,升降失调;瘀血内停,胃失濡养;痰浊中阻,胃络郁滞;火郁中焦,火炼生癌;湿浊困脾,脾失健运;食积脾胃,运化失司。据此病机,临证以气郁顺之、血郁行之、痰郁消之、火郁发之、湿郁化之、食郁导之为原则治疗,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是对“气机壅塞,郁结生热”的病机及“清、透”治法的凝练概括。“火郁”为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隔而不得正常发越,“发之”则是针对气机壅塞不通之所在,以清宣、透散、升发、疏导等治法分而论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乃火毒之邪与痰瘀等癌肿毒邪内外相合而成,热毒内伏郁遏气机,阳气不得宣发,故具有气机郁闭、怫热郁结的病机特点。本文宗“火郁发之”之旨,开拓论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新思路。放疗初期急以清宣透热,放疗中期缓以升阳泻火,放疗后期虚以伏火滋阴,疏布气机祛其壅塞,直切病机以证立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阐释,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
在少阳气郁向火郁、水郁转变的过程中,中气的盛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气盛则邪易化热,中气虚则邪易化湿,即中气实则病在少阳胆,中气虚则病在少阳三焦。阳旺之躯,少阳气郁多转为火郁;阴盛之体,少阳气郁多转为水郁。少阳枢机不利,经气郁滞,于少阳胆而言主要是少阳郁火,郁火内燔,兼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层次,故临证应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的浅深层次予以透表、清气、凉营、凉血散血等法;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司,则表现为水郁三焦,水邪为流动之品,有蓄于上中下三焦之不同,治应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根据其部位之不同配合宣上、畅中、渗下等法;少阳胆经郁火与三焦离经之寒水互结,水火胶结,酿湿生热,易犯太阴、阳明,临证应根据湿热的侧重不同,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酌情配合燥湿、清热等法。  相似文献   

7.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原是治疗伤寒日久,邪郁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节烦痛,是外(太阳)证未去,营卫不和,心下支结是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微呕是胆郁犯胃所致,属太阳少阳相继为病的“太少并病”。柴胡桂枝汤即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方,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0.
姬越越  田露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94-1398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则止。《伤寒论》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推动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文章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2.
杨慧  肖映昱 《河南中医》2023,(2):167-170
少阳主枢,不仅是表证传里之枢机,也是三阳证转入三阴证的枢机,故其临床证候复杂且多有兼证。张仲景立调和枢机之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以上五方虽均能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也都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特点,然各有侧重。小柴胡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功能为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疏利三焦;柴胡桂枝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功能为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为解太阳、少阳两感之轻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功能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寒热虚实互见,功能为和解少阳,通阳和表,泻热清里,重镇安神;柴胡加芒硝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甚,正气偏虚,功能为和解少阳,兼以泻热祛实,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3.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14.
灼口综合征的病位在口窍,通过经脉与脾胃紧密关联;且其常与情绪障碍相互为病,“七情内伤,脾胃先病”,脾胃亦有调节转化情志之功。笔者认为“因虚致郁”是灼口综合征发病、病程进展以及预后的重要病机。脾胃虚损则诸窍不利,继而内生痰浊、气滞等多种病邪,形成郁滞之象,导致疾病进展,迁延难愈,故在灼口综合征的防治中应重视顾护脾胃。提出治疗灼口综合征应重以补益脾胃,令中焦不虚,气血通调,同时兼施化痰清火以安疾病之变,调肝脾畅气机以防疾病迁延。临证当从病机入手,共施“补、疏、通”之法,遣方用药则根据病机演变和偏盛程度灵活配伍加减,晓治病之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提高临床思辨能力,为中医防治灼口综合征提供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于火郁而引起的妇科血证,非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所能治疗。火郁非单独指七情所伤气机乖戾而致的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内生五邪、中气虚馁皆可造成气机郁遏而致火郁,均属气郁化火。形成火郁的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对于火郁引起的妇科血证的治疗必先祛其郁,使气机条达,总以"火郁发之"为治疗原则。脾气虚火郁者治以健脾升阳散火;肝郁脾虚木失条达者,以逍遥散疏之散之;少阳火郁下迫治以和解少阳,清透郁火;阳明火郁治以清透阳明郁热或清泻阳明火热;少阴阳虚寒遏火郁证治以温阳散寒;厥阴寒热错杂火郁走窜证,治以温肝阳,滋阴血,散瘀热。总以使气机畅达,郁火有出路而不下迫胞宫为要务,即"火郁发之"之意,也是妇科血证治疗的又一法门。  相似文献   

16.
再论大柴胡汤证之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证不是少阳阳明合病,而是小柴胡汤证由气分向血分发展的必然阶段,病势有深浅之分,病位却不是由少阳及于阳明.而是由气郁发畏为气滞热郁血瘀。“心下急”、“郁郁微烦”为其辨证眼目。  相似文献   

17.
刘丽君  安凤华 《中医杂志》2007,48(6):573-57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以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为其功效。治疗六经传变中邪郁少阳的相关病证。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肝胆相表里,二经均以条达为其常,一旦受邪郁而不畅,自然病连祸结。人之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胆之郁多见湿郁、气郁。所见肝病属湿郁居多。证由湿郁于肝胆经,逐渐累及脏腑。张仲景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或黄或隐黄,无黄或腹痛,或往来寒热,或胸胁苦满,病因总因湿邪郁阻气机。(1)湿热型:小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减:柴胡2…  相似文献   

18.
<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痰郁、湿郁等六种郁症,根据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笔者现简要论述慢性肝炎与六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及“火郁发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火郁”的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遏郁停结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运用这一机理,对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关于火热病的论述进行剖析。并在“火郁发之”的启发,针对火郁的原因,提出了发散、疏通、消导、疏肝、祛瘀、化湿、升阳等火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柴胡汤证病位在胁下膜原,病及肝胆脾胃,为少阳太阴所主,主要病邪为湿热及寒邪伤阳,相火内郁。无论寒邪伤阳,还是温邪内郁,均存在少阳三焦相火内郁,导致少阳三焦失司;太阴脾土失职,三焦不畅,气机不利,气化不行,脾气不运,湿聚饮停,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调节阴阳之枢纽,既要领邪外出于阳分,又要防邪内入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