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天窗式"责任节段整块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5年I月~2008年1月对35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责任节段"天窗式"整块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并发症及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评价,根据腰椎影像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4 h,平均2.5 h,术中出血400~800 ml,平均600 ml,无术中硬膜及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5年,JOA评分优良率88.6%,影像学评价融合率为94.3%.[结论]"天窗式"责任节段整块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直接有效、安全快捷,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42-124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及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显露,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放入Cage。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术中无硬膜囊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简单,可明显减少显露时间,同时保留了大部分中后柱结构,对神经根及硬膜囊干扰小,并发症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快,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自体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7月收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摘除相应节段的椎间盘,椎间植入自体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节段。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62例患者共减压134节段,固定134节段,所有减压节段均行椎间自体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1.3(15~34)个月。手术疗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15分法)进行评分。62例患者中疗效达到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16%。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国内长期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坚强固定)植骨融合术,其疗效确切,但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加快[1],近年来改进的椎弓根螺钉加弹性棒固定(弹性固定)技术已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对51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与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1~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椎管扩大组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减压融合组采用传统的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指数(VAS)腰痛/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连续行走距离、手术满意度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随访6~12月,平均(8.53±2.53)月。椎管扩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腰痛VAS、下肢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两组患者的连续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在腰痛VAS、ODI评分和连续行走距离方面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自我非常满意度椎管扩大组优于减压融合组(86.67%vs 60.00%)。减压融合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7.26±1.3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径较术前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相邻节段退变或病椎间隙变窄。[结论]对于1~2节段无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比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在术后早期缓解腰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的特点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23例。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56个月,平均13个月。按JOA疗效评分标准和SUK等植骨融合标准进行评价,本组优19例,良3例,差1例。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是值得推荐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充分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360°植骨融合术治疗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4个月。JOA计算手术改善率为75%~91%(平均87%),X线复查34例全部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彻底减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360°植骨融合术确保了术后腰椎节段的稳定,两者结合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54-175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减压范围的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科收治的97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责任椎组仅对责任节段进行处理,多节段组对所有狭窄节段均进行处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生存质量表(SF-36)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6.85±3.8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椎组患者在术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多节段组(P0.05);责任椎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总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多节段组。[结论]对于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采用单纯处理主要责任节段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量少、花费少等诸多优点,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对腰椎结构的破坏,又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