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临床研究》2014,(13):F0002-F0002
<正>中会国[2014]009号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内容,钱学森曾提出建立"唯象中医学"体系。脉学是由扁鹊发明并沿用至今的中医诊断方法,正如《史记》中所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加强对象思维及扁鹊脉法的整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空达维尔医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医原创思维与扁鹊脉法论坛暨中医药文化寻根之旅活动"将于2014年6月在西安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
《中医临床研究》2014,(11):F0002-F0002
<正>中会国[2014]009号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内容,钱学森曾提出建立"唯象中医学"体系。脉学是由扁鹊发明并沿用至今的中医诊断方法,正如《史记》中所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加强对象思维及扁鹊脉法的整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空达维尔医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医原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研究》2014,(14):F0002-F0002
<正>中会国[2014]009号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内容,钱学森曾提出建立"唯象中医学"体系。脉学是由扁鹊发明并沿用至今的中医诊断方法,正如《史记》中所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加强对象思维及扁鹊脉法的整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空达维尔医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医原  相似文献   

4.
<正>5月1 6日~17日,第四届国际扁鹊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国际中医养生技术交流会议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象思维与扁鹊脉法研究交流平台。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国医大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杨阳作主题报告,国内外知名象思维与扁鹊脉法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专家认为,加强  相似文献   

5.
以扁鹊脉法和内经脉法为代表的古代脉法,是中医脉诊的起始和形成阶段.丰富多彩和全面的诊察经络的方法,是孕育脉诊的基础和条件.脉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杂到专的独特过程.文章拟从脉诊起源的角度,探讨经络与脉诊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扁鹊作为中医医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考证其事迹,推断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是一个群体,一个流派、学派.其创立脉气出入与循环学说、并论述损至脉.本文通过对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的记载,论述现今主流的“司外揣内”诊断思维的不足,提出应重视“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中医象思维的内涵与挖掘的过程中,疏理象思维的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对象思维概念进行中医哲学的诠释和解读,抽提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中医象思维范式的特点,以中医原创思维理念为指导,依据"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法依证出,方证相应"的中医诊疗模式,探讨象思维医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脉学"源”与"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脉法起源脉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 ,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 ,由扁鹊也[1] ”为据 ,认为脉诊起源于公元前 5世纪左右扁鹊 (秦越人 )时代。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指出 :“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 ,贵其息脉血 ,知病之所从生也。[2 ] ”西汉·桓宽编著《盐铁论·轻重》也提到 :“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3] ”提示最迟在西汉时 ,扁鹊已被公认为驰名天下的脉诊代表人物。扁鹊之后善诊脉者 ,首推西汉初仓公淳于意 (公元前 2世纪左右 )。仓公脉学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  相似文献   

9.
中医原创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象"思维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视域。而文学思维是通过人们的形象化思考,由想象、联想等思维模式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原创思维与文学思维的共通性,阐明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和文学课程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以更生动灵活而富有文学审美气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的新思路,并从提升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与古代文学课程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脉诊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旺  张淑萍 《山西中医》2000,16(3):63-64
脉诊作为一种最具中医特色的临床诊断技能,其历史非常悠久。研究脉诊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与掌握这一独特诊断方法的理论与技能。笔者认为:脉诊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起始、形成、普及完善3个阶段。1 起始阶段脉诊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恐怕永远无从知晓了。大概只能说脉诊的产生也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到西汉初期,脉诊已运用于临床。所以说,脉诊产生的起始阶段下限为西汉初期。古代脉诊的发明人,一般公认为是扁鹊。因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公元前145?~前86?)记载,扁鹊过虢国,以三部九候的遍诊法确诊虢太子所患为“…  相似文献   

11.
简论兼象脉     
杨容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4-2045
中医脉诊,一般把病理脉分为28种.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脉象特征,都有其所主之病.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临床所见脉象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病脉多是几脉相合并见的"兼象脉".因此,深入探析"兼象脉"的兼合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是加深中医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床研究》2014,(17):F0003-F0003
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研究》2014,(16):F0003-F0003
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研究》2014,(20):F0003-F0003
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研究》2014,(19):F0003-F0003
各有关专家、有关单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贾成祥 《四川中医》2007,25(4):14-15
脉诊是中医学特有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玄妙、最难把握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谁发明的,又是如何发明的,这是中医发展史上从未提及的问题。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扁鹊发明诊脉的神话阐释,抑或是司马迁对中医脉诊起源提出的假说,无论如何,他确实为我们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扁鹊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他的著作在汉代还广泛流行于世,他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脉气出入循环学说,并通过对脉气循环速度的细精推导,阐发了损至脉的病理意义,《灵枢》《素问》《难经》皆传其学而有所发展。扁鹊还阐发了络脉学说,并发现了俞穴,这些突出贡献为以脏腑经络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的形成奠立了基础。司马迁考证后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论断,是完全可信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9.
何任 《新中医》1991,23(12):18-18
医界前辈曾说:“脉者,幕也。幕洛周身之气血而动,令人按脉而知其病也。”脉诊,又称切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是中医诊断中的较特殊方法。早于《周礼》里就有关于切脉可以诊察内脏病变的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句《史记》里的话,流传亦广。用切脉来分析病证的方法,在《灵  相似文献   

20.
“象数-形神-气”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研究提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并从模式构建、认识深化规律、实践运用等方面探讨了"象数-形神-气"三要素间的关系,认为"象数-形神-气"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呈现模式要素的构建关系,认识渐次深化的递进关系以及实践运用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