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能量谱(ECG 12-lead frequency domain cardiogram,FCG)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是否并发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5例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分别进行FCG和12导联心电图(12-lead electrocardiogram,12-lead ECG)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CG检查显示为阳性的56例,阳性率53.33%;ECG检查显示为阳性的21例,阳性率20.00%;二者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CG对CRF并发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高于ECG,是当前CRF患者是否并发心肌缺血的一项重要的,有价值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例心电图QRS波形正常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患者,同期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项检查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与其他2项检查结果比较,对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检查的准确性进行评判。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QRS波形正常,1例伴有V1-V3导联ST段上抬,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和/或T波变化,2例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符;8例患者的心电向量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125例心电图诊断为下壁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向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5例心电图(ECG)诊断为下壁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电向量图(VCG)分析,符合下壁心肌缺血诊断的26例,占20.8%,仍在正常范围的99例,占79.2%,因部分正常人VCGT环最大向量垂直或近似垂直于额平面和ECGⅡ,Ⅲ,aVF导联上,使TⅡ,Ⅲ,aVF呈现低平,双相,平坦或倒置,形成ECG诊断下壁心肌缺血假阳性率增高,提示:仅凭ECGⅡ,Ⅲ,aVF导联T波变异诊断下壁心肌缺血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68例持续性ST-T改变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结果。结果34例(20.2%)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狭窄病例的94.1%。运动试验阳性者42例中冠状动脉狭窄者32例(76.2%)。结论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不是慢性心肌缺血的特异性改变,绝大多数(79.8%)并非由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应努力寻找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168例持续性ST-T改变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结果.结果 34例(20.2%)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狭窄病例的94.1%.运动试验阳性者42例中冠状动脉狭窄者32例(76.2%).结论 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不是慢性心肌缺血的特异性改变,绝大多数(79.8%)并非由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应努力寻找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125例心电图(ECG),诊断为下壁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心电向量图(VCG)分析,符合 下壁心肌缺血诊断的26例,占20.8%,仍在正常范围的 99例,占 79. 2%,因部分正常人VCGT环 最大向量垂直或近似垂直于额平面和 ECGⅡ、 Ⅲ、aVF导联上,使 TⅡ.Ⅲ、aVF呈现低平、双相、平坦或 倒置,形成ECG诊断下壁心肌缺血假阳性率增高。提示:仅凭ECGⅡ、Ⅲ、aVF导联T波变异诊断 下壁心肌缺血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在心律失常、ST -T改变及反映起搏器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因通道数少对ST段变化反映不够全面 ,以至其对ST段偏移的诊断率较低。近年来开展的 12导动态心电图 (12 -DCG)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ilentmyocardialischemia ,SMI)、不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等有独特的定性、定量、定位作用 ,由于 12 -DCG与常规 12 -ECG反映的导联一致 ,故大大弥补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 2通道或 3通道DCG的不足。本文对冠心病 (CHD)患者 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 2 …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轿样和尿样中5种卟啉化合物的方法,并对34例健康正常者和6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液和血液中的卟啉化合物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时 ,常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判断 ,缺乏实验室的诊断依据。血、尿肌酐只能反映患者当时的肾功能 ,而头发在形成过程中逐渐沉积了血液中的肌酐物质 ,成为它的组成成分。为评价头发肌酐测定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的价值 ,笔者采用碱性苦味酸法对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检测 ,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头发中肌酐含量明显升高。1.对象 :对照组40例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38.2±3.4岁 ,均为体检合格的健康志愿献血员 ;急性肾衰竭组15例 ,男性9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34.5±5.2岁 ,肾病理表现为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结果 83例患者共做心电图153例次,其中异常心电图120例次(78.4%),以左室肥厚伴劳损多见,共43例次,其次为ST-T改变,共30例次,房性前期收缩8例次,室性期前收缩8例次,窦速7例次,窦缓5例次,传导阻滞2例次,QT延长4例次,低血钾8例次,高血钾5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减退越严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心肌损害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因,其发生机制与尿毒症心肌病变及电解质紊乱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超声检测心内外膜下跨壁速度梯度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跨壁速度梯度(MVG)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8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各节段心肌收缩期跨壁速度梯度(MVG-L+)、舒张期跨壁速度梯度(MVG—L-)。结果:对照组MVG—L+和MVG—L-由基底段、中间段至心尖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病例组缺血节段的MVG-L+和MVG—L-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结论:MVG可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运动状态,为临床心功能评价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时诊断。方法对38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ST段压低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心率变化及日常活动的关系做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检出109例(28.5%)ST段压低,其中单纯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73例,无症状缺血型ST段压低发生的次数是有症状的4.1倍;心肌缺血发作时,症状的有无与缺血时间长短无关;无症状心肌缺血多见于一般活动中(43.1%),发作时与发作前心率比较差别不大,发作高峰在06:00-12:00。结论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的糖尿病患者,有一部分患者无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检查单纯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价值,并讨论单纯性MB-MCA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双源CT冠脉成像检出的239例单纯性MB-MCA的临床资料。结果双源CT冠脉成像发现239例单纯性MB-MCA患者中90.16%位于左前降支。其中静息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者的有50例,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者19例,其余170例无心电图变化。分析两组检测指标发现, MB厚度、MCA横断面面积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长度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可用于单纯性MB-MCA的诊断,结合心电图及临床相关资料,有助于单纯性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77-7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患者提供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时间1 d,随后经过回放的形式分析结果中ST段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 140例冠心病患者127例出现心肌缺血,占90.7%,心肌缺血次数423次,包括有症状性心肌缺血68次,占16.1%,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早晨8点到晚上6点的ST下移为(0.18±0.04)m V,下移的持续时间为(3.23±2.11)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4.95±1.41)%,患者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6点的ST下移(0.13±0.02)m V,下移持续时间为(6.16±3.32)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7.17±1.9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的心率为(90.3±12.0)次/min,心肌缺血发作后的心率为(70.4±7.0)次/min(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ST下移(0.18±0.02)m V,心肌缺血发作后ST下移(0.07±0.01)m V(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掌握及后续回访、治疗等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总结慢性肾衰竭(CRF)并发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TCC)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首诊的75例CRF并发TC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其与CRF病因间的关系,分别与同期我院首诊的1084例成人非CRF的TCC患者以及3905例成人非TCC的CRF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①成人CRF患者中TCC的发生率为1.89%.占我院首诊TCC患者的6.47%;其中22.7%为规律血液透析后发生.②与非CRF的TCC患者比较.CRF并发T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与之一致,但女性所占比例显著增高(62.7%vs30.4%,χ2=20.2,P<0.001).CRF并发TCC者中.透析后TCC及非透析TCC的平均发病年龄[(64.4±6.1)岁vs 64.0±9.1)岁]及女性比例(62.7%vs 82.3%)均无显著性差异.③CRF并发TCC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89.3%1.其中上尿路TCC所占比例(60.0%vs 22.3%,χ2=51.8,P<0.001)及首诊时多中心TCC所占比例(21.3%vs 3.1%,χ2=51.9,P<0.001)均显著高于非CRF的TCC.④与非TCC的CRF比较,并发TCC的CRF(即CRF并发的TCC)中慢性间质性肾病导致者所占比例显著增高(37.2%vs 73.3%,χ2=43.1,P<0.001).但透析和非透析患者比较,该比例无显著性差异(76.5%vs 72.4%).并发TCC的慢性间质性肾病中,以马兜铃酸肾病(38.2%)和慢性肾盂肾炎(30.9%)多见.结论 CRF患者中TCC高发.与非CRF的TCC比较,CRF并发的TCC在女性多见,且上尿路及多中心TCC高发:CRF并发TCC与导致CRF的慢性间质性肾病显著相关.且以慢性感染性间质性肾炎和马兜铃酸肾病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