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加深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的认识,降低其误诊和病死率.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情转归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次误诊7例,手术5例,介入治疗8例,保守治疗2例,术前死亡4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 主动脉增强CT检查是确诊主动脉夹层主要手段;控制血压和心率是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根据夹层分型和高危因素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6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及误诊诊断.结果 4例死亡,1例出院,1例转院后治疗出院.结论 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易造成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认识及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崔云峰 《吉林医学》2010,31(21):3513-35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与误诊过程。结果:5例治疗出院,2例死亡,5例转到上级医院救治,结果不详。结论: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易造成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认识及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急性主动脉夹层1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我院1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误诊率为40.5%,死亡7例,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4例,植入覆膜支架1例,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5例.结论:主动脉夹层症状表现复杂,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潜山县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的29例AD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8例,消化道疾病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2例和脑卒中1例。13例转上级医院行介入或手术治疗,死亡3例。结论主动脉夹层容易误诊,基层医院对AD的认识不足是误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强积累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中误诊11例,误诊率44.00%,16例好转出院(69.57%),7例死亡(30.43%).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临床较易误诊,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很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保守治疗,48 h內死亡2例,转外院3例,5例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易误诊、漏诊。故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3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治,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诊误诊21例,CT确诊率95.8%。伴高血压者29例,内科治疗33例,治愈27例,死亡5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与高血压明显相关,误诊率高,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最后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赵雅红  许楚宏  吴杏 《广东医学》2006,27(7):1045-1047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对5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科药物治疗33例中,好转29例,死亡4例;应用外科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14例中,好转12例,死亡2例;带膜支架治疗4例均好转,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因累及分支血管范围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容易误诊,及时诊断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提高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例主动脉夹层误诊误治患者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被误诊为冠心病2例,急腹症2例,急性胃炎2例,胸腔积液1例,肾结石1例;后确诊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好转2例,余患者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发病急,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及死亡率高。合理的早期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可以进一步减少并发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张祖峰  王晓红 《中外医疗》2012,31(21):89+91-89,91
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和治疗效果作仔细的临床分析。方法我院从2006年3月-2010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检出率,并给予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保守治疗患者4例,其中死亡1例,经手术治疗26例,死亡3例,其中急诊手术(在人院后24h内)10例,死亡1例,限期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适宜的治疗手段,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有十分必不可少的作用.此举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董茜  李东旺 《海南医学》2008,19(3):12-13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的主要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83.3%)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超声、螺旋CT、MRI诊断AD的敏感性分别为90%、93.8%和100%;综合治疗后存活24例(66.7%),死亡12例(33.3%)。结论主动脉夹层基础疾病主要是高血压,以急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死亡率高,对高危病例积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分离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剧烈疼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89.5%)。内科药物治疗12例,死于休克1例,猝死1例;应用外科手术治疗4例均好转,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3例均好转。病死率10.5%。结论快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6例,其中1例选择应用连体带膜支架移植系统,另1例选择单臂带膜支架释放系统和对侧髂总动脉封堵系统,联合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死亡2例,1例Stanford B型,术后24小时内死于夹层破裂;另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28例病人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15.
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2例原发疾病主要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降主动脉瘤累及弓部患者实施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升主动脉+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1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升主动脉+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术,2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升主动脉替换+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8例行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术+象鼻技术(支架象鼻6例),1例行主动脉左半弓+降主动脉置换.4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13.6%.死亡原因:1例手术前夹层已经破裂,心脏压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脏停跳,复苏同时手术,手术后严重右心衰,手术后16 h死亡;1例手术后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后3 d死亡;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未醒并发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后39 d死亡.手术后并发症:出血2次开胸3例;延迟苏醒3例;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 主动脉弓部病变需根据手术前不同的原发病和病变累及的范围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包括半弓、全弓和全弓+象鼻手术;深低温停循环结合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脑保护方法 ,有利于降低主动脉弓部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曾会昌  王明荣 《重庆医学》2008,37(4):340-341,344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诊治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2月1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男12例,女3例;年龄36~72岁,平均48.7岁。施行经典Bentall手术6例,Bentall加半弓置换手术3例,Bentall加全弓置换手术1例,Bentall加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1例。施行Wheat手术4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3.33%。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痊好转率86.67%。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能够在以快速准确的诊断、个体化的外科策略和手术方法、精确的手术技术为保证的条件下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本中心2010年6月~2013年12月接受TEVAR治疗的4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术中通过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来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以隔绝假腔。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人失访,其余40例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6个月,平均1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无截瘫、脑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近端真腔基本恢复正常管径,近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技术可靠,安全性较高,创伤小,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72例升主动脉瘤患者中有36例为马凡综合征,35例为夹层动脉瘤,1例为多发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全部患者在中或深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血管置换或修补手术,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血管补片修补1例.结果:72例中死亡8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良好的治疗效果依赖于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正确的手术方法和合理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StandfordA型夹层动脉瘤病人26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UCG)、胸部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18例,8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法(DHCA)合并经上腔静脉逆灌注(RCP),行Bentall手术23例,其中合并右冠搭桥和半弓替换各1例,Wheat手术2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7.7%。1例术后2个月死于抗凝过量致颅内出血,3例远端夹层复发。结论术前快速明确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技术,术中良好的脑保护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关键。DHCA和RCP对A型夹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A型夹层的手术方式应依据病因及内膜破口位置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2010年急诊科收治的AAD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过程和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被误诊。4例患者均以胸痛起病,3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1例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压低,1例心肌酶升高,3例心肌酶正常,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患者均死亡。结论 AAD患者心电图出现缺血或损伤性改变,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不适当治疗,病死率高,应重视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