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21-121
目的:总结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降低其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鼻窦黏液囊肿病人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面部隆起、眼球移位、流泪等非鼻部症状。其中35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4例行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随访0.5~2年,36例(92.3%)症状缓解或消失,3例(7.7%)症状无改善。结论:鼻窦黏液囊肿鼻部症状不明显,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李少华  陈合新 《广东医学》2005,26(12):1691-1692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的合理手术入路、方法及引流方式。方法对48例不同部位鼻窦黏液囊肿,采用鼻内窥镜Messerklinger入路手术,清除部分囊壁,建立合理引流通道。结果有临床症状的黏液囊肿患者在术后1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诊6个月至3年经CT证实无复发。结论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入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具有微创、简捷、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患者共计34个鼻窦黏液囊肿,均经手术(或内窥镜)及病理证实,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CT表现。结果黏液囊肿19个位于筛窦,10个位于额窦,4个位于上颌窦,1个位于蝶窦。CT表现: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变薄;由于腔内黏液蛋白质含量不同,可为高、中或低密度。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鼻窦黏液囊肿影像特征及继发改变,埘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鼻窦黏液囊肿的成因并探讨其手术进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鼻窦黏液囊肿的好发部位、病因学、手术治疗方法,总结其手术治疗的进路选择原则。结果囊肿位于额窦72例,上颌窦38例,筛窦15例,蝶窦9例,囊肿累及多个窦腔18例。位于不同鼻窦的152例囊肿中,97例(63.8%)经鼻内进路予以切除。72例额窦黏液囊肿患者中,有23例(31.9%)需采用额部冠状切口骨成形进路予以切除,13例(18.1%)采用鼻内、鼻外联合进路得以切除,较早期的7例采用Jansen-Ritter术式予以切除。术后经过平均60个月的随访,治愈率95.4%,复发率4.6%。结论传统的鼻外进路鼻窦手术是导致额窦、上颌窦黏液囊肿发生的常见原因。鼻内进路手术能有效避免鼻窦黏液囊肿的发生。位于上颌窦内侧、筛窦、蝶窦、眶纸板内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鼻内进路进行手术;位于眶纸板外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冠状切口骨成形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位于上颌窦前和(或)外侧的囊肿则需采取Caldwell-Luc进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以单眼突出为主症的鼻窦黏液囊肿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妍  周彬  李婷 《黑龙江医学》2003,27(5):370-370
以单眼突出为主要症状的鼻窦黏液囊肿临床上容易误认为眼部疾病而延误诊治 ,重者可导致失明。我院 1991~ 2 0 0 2年收治以单眼突出为主要症状的鼻窦黏液囊肿 2 5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中 ,男 14例 ,女 11例。年龄 16~ 6 2岁 ,平均年龄 39岁。其中 ,左侧 12例 ,右侧 13例 ;眼胀痛 15例 ,眼球运动障碍 2 1例 ,视力下降 10例 ,复视 9例 ,上睑下垂 6例。检查 :中鼻甲肥厚、受压移位 12例 ,中鼻道息肉 5例 ,中鼻道有肿块隆起 8例 ,鼻腔外侧壁内移 2例。 2 5例中 ,眼球向外前移位 12例 ,外前下移位 11例 ,外上移…  相似文献   

7.
李静娴  周淑彦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37-337,407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43例经鼻内镜治疗的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获得良好疗效,无并发症发生,随诊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治疗鼻窦黏液囊肿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许超  李正权  张红  杨萍  汪小玲 《重庆医学》2006,35(23):2163-2164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的误诊原因及鼻内镜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有完整资料的18例患者。结果18例中,6例以眼部症状为主首诊眼科,5例以头痛不适首诊神经内科。全部病例采用鼻内镜术一次治愈。结论鼻窦与眼眶、颅底关系密切,详细病史采集、相关科室协作、结合CT扫描及诊断性穿刺可确诊。鼻内镜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侵入眶内和颅内的巨大鼻窦黏液囊肿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侵入眶内和颅内巨大的鼻窦黏液囊肿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总结23例巨大的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22例囊肿在鼻内镜下均暴露良好,术野清晰,1例复杂病例行鼻内外双径路手术,23例术后囊腔得到充分引流,合并视力下降术后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术前的鼻内镜检查以及CT、MRI有助于诊断,微创并强调引流的手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鼻内镜下施行扩大造口术是鼻窦黏液囊肿的理想术式。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视神经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0.
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切除鼻窦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20例鼻窦囊肿经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愈,其中单侧上颌窦囊肿10例,双侧上颌窦囊肿2例;筛窦囊肿3例;额窦和蝶窦囊肿各2例。鼻窦多发囊肿1例(额、筛窦复合囊肿+上颌窦囊肿)。结果:18例随访8 ̄40个月无复发。结论:该手术损伤小,不留面部瘢痕,适用于多数鼻窦鼻病例。  相似文献   

11.
应用美国Storz玻璃体切割器,对39例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48只眼进行手术,患眼术后视力明显增进者为54.76%。远期视力进步更为显著,84.62%的患眼视力显著提高。具有晶体切割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对712例14岁以下小儿麻醉中39例麻醉意外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本组发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以呼吸系统多见,占全组病例的46.1%。分析了发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原因,认为要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必须作好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4例内胚窦瘤进行较详细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讨论该瘤的形态发生学、生物学特性、病理特点。提出S—D小体虽为本瘤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仅见于35%病例,故不能作为诊断此瘤的唯一根据,尚需结合其它条件全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4.
报告额、筛窦粘液囊肿14例(额窦囊肿5例,筛窦囊肿3例、额-筛窦囊肿6例)。眼部症状是病人主要就诊原因。B型超声检查及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14例仅切除囊肿前下壁或将中鼻甲一并切除,建立充分的引流,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92 cases of intussusception in a.dults are pre- senterl with emphasis on X-ray diagnosis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by air inflation into the colon at 60-120 mm Hg. The advantages and li- mitations of this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分析了我院1984年7月~1990年12月间门诊登记预约行角膜移植手术的898例(1139眼)患者致盲情况,主要致盲眼病为角膜炎症(占34.50%)和角膜外伤(占26.5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组最多,20~39岁患者占53.34%,儿童占7.35%,角膜供体材料来源匮乏,是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重要原因。本文讨论了这些疾病的构成比、预防、治疗及其社会意义,呼吁全社会关心眼库事业。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1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 了解我院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现状。②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7~2000年本院收治的115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资料。③结果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以肺炎居首位,占60.0%,败血症发生率达8.8%。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居首位,占42.2%,G杆菌占34.9%。医院感染已占本组病例的37.3%。④结论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仍以葡萄球菌和G^-杆菌为主,要重视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医院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同期鼻中隔形成术的优越性。方法:施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同时行鼻中隔成形术108例。结果:鼻中隔偏曲治愈率为98.15%,有效率为100%。结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同期行鼻中隔成形术具有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治疗效果、便于术后复查、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39例突发性耳聋及其高压氧的疗效。耳鸣与纯音听力的好转无平行关系,随病程推移而减轻。SISI在15耳阳性中只有两例治疗后转为阴性。语言识别率凡能在语言接受阈上加40dB测出时,治疗后均好转;而纯音或语言接受阈除有改善外,也有恶化的。举4例纯音在治疗前后未变或加重者,其语言识别率及接受阈都有改善或不变,而且其耳鸣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耳鸣减轻时语言检查结果优于纯音听力检查。凡3周以内来诊者疗效较佳。低频较高频易于恢复。  相似文献   

20.
肠套叠并发肠坏死21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肠坏死与病程长短、腹块位置及套叠类型有密切关系。并强调早期确诊、及时合理的治疗是减少肠坏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