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瘫痪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促进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方法:80例病毒性脑炎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分成运动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于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及中频电疗法,运动组加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采用Fugl-meyer积分评价运动功能,Ashworth痉挛等级评价肌痉挛。结果: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19.286,P&;lt;0.01),运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9.928,P&;lt;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何云峰 《全科护理》2011,(7):582-583
[目的]观察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瘫痪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头体针疗法结合早期康复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4周后研究组BBS、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辅助治疗中,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 C1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接受康复疗法及疗效。方法:200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0 例),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采用Fugl- Meyer 积分法与Barthel 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1) 。结论: 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按会诊顺序将59例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头体针组40例和体针组19例,头体升组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体针组采用体针治疗,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头体针组临床治愈3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体针组临床治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临床治愈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可改善中风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假性球麻痹,临床治愈率高于传统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10.
促进技术对中风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促进技术治疗36例中风偏瘫患者。评测方法为Fugl-Meyer运动积分法、ADLBarthel指数、简易智力量表。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多元逐步回归提示智力对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对独立生活能力有影响(P<0.01),尤以对平衡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19,34(3):142-14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给予1Hz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FMA、FTHUE-HK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作业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促进技术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48例作为对照组。以Brunnstrom评分法,3级平衡评测,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通过治疗、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肌电触发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肌电触发电刺激组加以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2个月时分别测定腕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并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患侧上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肌电触发电刺激组治疗后的AROM和FMA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的作用。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存在偏侧感觉障碍的患者分为作业组(n=25)和对照组(n=25),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业组通过针对性的作业疗法进行感觉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感觉评分以及手功能实用性评定进行评价。结果 2个月后,两组感觉评分和手实用能力均有改善,作业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侧感觉障碍,还能提高手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采用以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及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为主,辅助手法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等综合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运动功能及ADL的评定。结果 复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结论 期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预后,促进运动功能及ADL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级运动想象(GMI)疗法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GMI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每日1 h),GMI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常规作业治疗由每日1 h降为每日30 min,另增加每日30 min的分级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组块测试(BBT)、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MI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40.53±5.48)分、(3.67±0.72)分、(3.00±0.54)分、(4.47±1.13)个、(14.97±4.09)%、(29.42±6.04)%,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TENS配合PNF治疗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配合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8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踝跖屈内翻,随机分为A、B2组各24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关节被动运动及Bobath疗法等。A组同时增加TENS及PNF。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erg评定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I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SS评分明显下降(P〈0.01、0.05);2组间比较A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TENS配合PNF治疗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促进正常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塑形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OT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所有组连续康复治疗3h/d,5d/周,共2周。采用运动功能活动指数(MAL)评定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法(WMFT)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所有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MAL评定,治疗前后分别进行WMFT评定。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组治疗后1d 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CIMT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塑形组和OT组则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MAL比较,CIMT组MAL指数提高最明显,与塑形组和O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塑形组与OT组组间MA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治疗前后WMFT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单纯塑形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对运动功能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CIMT通过塑形技术和行为技术协同应用,显著提高康复疗效,并使康复疗效继续维持到治疗后1年;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行为因素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