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与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引导式教育训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态度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自知力与态度问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可用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方法将98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帮助患者学会对药物及精神症状的自我管理。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及复发先兆症状评估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4周末、干预后7月,观察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中服药依从、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与自我效能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也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也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先兆症状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药物及精神症状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促进患者精神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功能促进作用。方法 对 112例CP患儿采用韵律体操程序 ,根据BobathVojta疗法 ,按患儿功能类似及不同年龄分组 ,“以小组形式”对患儿进行Peto引导式教育训练。并对其训练前后功能的改善进行动态观察及效果比较。结果 112例CP患儿引导式教育训练后功能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0 1) ;正规较非正规训练的效果更好。治疗后DDST -R量表筛查项目功能及获得百分比范围均显著提高 (P <0 .0 0 5 )。结论 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能使CP患儿的体能、智能及人格得以发展 ,对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神经系统受损的人尤其有效。由于它将教育与治疗系统地融汇于一天24h的生活中,今儿童积极参与,并促进性格的健康发展。引导式教育是安德斯、彼图1952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创办并设立了“弱能人士引导式教育国家学院及引导员学院”。现在有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引导式教育如英国、美国、新西兰、挪威、德国、日本等。中国的引导式教育刚刚起步,而香港在这方面已作出了很大的成就。1引导式教育1.1引导式教育与脑瘫儿童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探讨组织与管理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引导式教育训练的方法和作用,包括根据患者病情稳定情况开出医嘱;做好患者训练前各项检查准备工作;做好训练环境准备;耐心细致指导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安全与管理.认为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能保障精神病患者引导式教育训练的顺利完成,保证了训练效果和患者的积极参与性,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病情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97年3月接收1例痉挛型双侧瘫的脑瘫患儿,通过14个月的半日制引导式教育和中医按摩治疗后明显好转。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2岁。其母在孕2个多月时曾有轻微阴道出血史,治疗后好转,未服用其它药物。患儿出生时脐带绕颈,哭声低,无发绀,体重2.3kg。人工喂养。3个月体检发现双侧内收肌与双足跟腱较紧张。7个月时头控差,双手拇指内握拳,肘屈曲,不抓物,诊断为“脑瘫”。现头控好,会翻身,但不能完成独坐、四点跪爬行、直跪、独站和行走;扶站时双脚交叉、足尖着地,扶行呈剪刀步;在少量帮助下能持勺进食和饮水,咀嚼… 相似文献
7.
脑瘫儿童康复的新方法-引导式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导式教育是匈牙利Peto教授融汇他个人对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及康复等广泛知识,加上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成人及儿童在1945年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法。1960年引导式教育由治疗师Cctten夫人介绍到英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引导式教育训练。结果通过引导式教育训练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平均住院费,提高患者满意率,加快病情缓解。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及其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同时接受中西医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各进行一次评估,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结果治疗后两组FMA、MBI、FIM评分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观察组在MBI指数及功能独立性方面评分提高的更明显(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介入,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引导式教育配合传统康复治疗在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59例患者分为引导组(n=38)和对照组(n=21),引导组全程予以引导式教育并配合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传统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引导组治疗后粗大运动能力提高值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智力水平、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引导式教育与传统康复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有效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智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与训练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于干预前、后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护理满意度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结束后训练组患儿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训练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提高了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效果,同时提高了患儿家庭满意度,可促进患儿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将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工娱治疗,B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引导式教育训练;第二阶段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C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与其家属一起接受引导式教育训练。训练时间均为4周;比较干预前后3组患者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评估得分。结果第一阶段A组和B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病耻感评估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B组患者自我病耻感评估得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干预后C组患者及家属组自我病耻感评估得分低于干预前,C组患者自我病耻感评估得分低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与家属共同接受引导式教育训练可降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病耻感。 相似文献
14.
国际彼图协会(International Peto Association)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引导式教育大会(6th World Congress on Conductive Education)于2007年8月19~22日在瑞典歌德堡市举行。笔者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久来教授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的有关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62-364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对60 例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观察组),56 例脑瘫患儿予以综合康复疗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归纳了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引导式教育的基本内涵,适应范围与评价特点,指出了几种开展模式在脑瘫领域中的建立、应用与效果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引导式教育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引导式教育在成人偏瘫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偏瘫成人应用引导式教育(CE)训练的疗效。方法:脑损伤致偏瘫患者12例,均接受CE治疗。每日的功能活动训练与程序按CE的原理设计和实施。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ADL分别按Ashworth评分法、运动评定量表(MAS)及Barther(BI)指数进行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shworth、MAS及BI评分,12例患者均明显提高(P<0.05,0.01)。此外患者的独立运动及躯体、姿势控制意识和与人交流意识亦有所增强。结论:CE对于成人偏瘫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16-1119
本文综述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的概述、原则、适应证、评估方法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应匈牙利残疾人协会的邀请,于2006年1月8日~13日,由笔者等一行3人对匈牙利国际引导式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内容包括该院的组织管理机构、引导式教育的起源、理论体系、适用范围、特色、康复效果等,现将考察的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将引导式教育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瘫儿童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法。比较2组护理总有效率、适应性发育商及生活质量水平。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观察组适应性发育商水平(78.64±7.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08±6.88)分(P0.05);且观察组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应评分(P0.05)。结论:为脑瘫儿童开展引导式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升其智力水平,确保儿童生活质量,该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