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联合外科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外科手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或联合治疗。结果与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坏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外科手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BrdU、BDNF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结果显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可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抗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2.
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脑缺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线栓法制作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颞肌贴敷术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缺血、BrdU和Ⅷ因子抗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显示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缺血坏死面积、细胞凋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均明显增多(P〈0.05),后两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颞肌贴敷术联合白体干细胞动员可通过减少梗死面积,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减少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增进神经的再生与修复,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联合外科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外科手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或联合治疗。结果与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坏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外科手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BrdU、BDNF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结果显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可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抗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能提高患者内源性干细胞水平,使之归巢到损伤部位,从而增强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既符合机体自身损伤的反应性修复机制,又可以避免异基因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目的:通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青中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梗死面积变化,探讨原位移植治疗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青中年大脑中动脉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原位移植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原位移植组在发病7~10d内开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μg/kg皮下注射连用5d,动员自体干细胞原位移植,其他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取发病10d内及发病3个月后CT片进行阿尔伯特CT评分(ASPCTS)及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结果与结论: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原位移植组ASPCTS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减小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青中年急性脑梗死安全可行,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洛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组(86例)和B组单用拜阿司匹林组(80例),随访12个月,进行NIHSS、BI、mRS和MMSE评分比较。结果: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洛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丹红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给予常规药物如阿司匹林,脑水肿者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14d后两组CSS评分均明显减低,BI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CSS减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颞肌蒂颅骨成形联合自体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带肌蒂颅骨成形+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干细胞动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78.42±13.09)和Glasgow预后评分(4.89±0.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61±18.36)、(3.04±0.76)(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单核细胞比率((6.12±1.31)%)高于对照组((2.24±0.26)%)(P〈0.01),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带肌蒂颅骨成形联合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PVS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BMSCs动员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PVS评分。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VS评分分别为(0.92±0.67)和(0.91±0.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1a观察组PVS评分分别为(12.92±3.55),(13.58±3.53),(14.42±3.68)分,对照组分别为(10.45±4.58),(11.82±5.06),(12.27±5.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a,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0.0%,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PVS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有一定的作用,但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尚缺乏较为严格的对照研究。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治疗的脑卒中住院患者予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治疗,同时期30例未接受干细胞治疗的脑卒中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作为疗效评估指标,观察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差异,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及结论: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分值均下降,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细胞治疗组分值下降更多,与对照组下降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有确切效果并且安全。但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并且严格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h后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kgd)。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自体骨髓千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一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是否同意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0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观察肝功指标、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2组对比。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至治疗后4周部分肝功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在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12,24周2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传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和凝血功能,患者症状好转,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54例.移植组30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选择同时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移植后1个月进行NIHSS评分,移植后6个月进行疗效比较.同期检测血常规、凝血机制、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移植后1个月,移植组患者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86 ±7.48)、(18.26±8.74)分,t=2.681,P<0.05];移植后6个月进行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6,P <0.05).随访各项血液检查结果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安全且近期疗效确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