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法将TIA患者分成0~3分、4~5分和6~7分3组,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214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2%。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9%、30.1%和60.0%(P〈0.05)。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MESSS评分和ADL评分的比较,显示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残损程度及预后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ABCD3-I评分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11.63%和29.27%(P0.05),ABCD3-I评分+Fib水平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9.92%和30.61%(P0.05)。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0.56~0.77)和0.69 (0.59~0.80)。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组的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26(P0.05)。结论 ABCD3-I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IA患者7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更能为准确地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1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2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其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并比较采用ABCD2-I与ABCD3-I评分系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54例TIA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运用ABCD2、ABCD3、ABCD2-I、ABCD3-I评分法进行评分,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并比较ABCD2-I与ABCD3-I评分系统预测TIA后脑卒中风险的价值.结果 154例TIA患者于7d内进展为脑卒中12例(7.8%)、90 d内19例(12.3%).按ABCD3-I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分别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和90 d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测TIA后7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2、ABCD2-I、ABCD3、ABCD3-I评分AUC分别为0.733、0.898、0.830和0.935;预测TIA后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分别为0.699、0.857、0.778和0.906.结论 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脑卒中发生率时,其准确性优于ABCD2-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12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31/120例(25.83%)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6分为高危组,ABCD2评分4~5分为中危组,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率,CTA颅内外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 )水平测定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后7 d及30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90例T 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及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LDL水平测定分为LDL≥3·1 mmol/L组和LDL<3·1 mmol/L组。结果 ABCD2评分0~3分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5·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21·4%,6~7分者为35·4%。30 d时分别为10·8%、28·6%、54·5%。LDL≥3·1 mmol/L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3·8%,30 d内高达38·1%;LDL<3·1 mmol/L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6·3%,30 d内为1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2评分联合LDL-C测定是预测T IA 7 d内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103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4分的TIA患者有2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8%;评分5分的TIA患者有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0%;评分5分的TIA患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5%。在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偏瘫伴口齿含糊、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在单纯偏瘫和单纯口齿含糊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结论TIA患者不同的ABCD评分值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Rothwell的ABC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77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评分0分的TIA患者有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1~2分的TIA患者23例,脑梗死发生率17.4%;评分3~4分的TIA患者3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27.8 %;评分5分的TIA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为37.5% ;评分6分的TIA患者7例,脑梗死发生率85.7%.年龄>60岁,血压140/ 90 mmHg,偏瘫伴口齿含糊,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TIA患者的ABCD评分值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关,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Rothwell的ABC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快速、简便和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I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2.317~8.005,P ﹤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I 27.719~223.344,P ﹤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 2.075~29.319,P ﹦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I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I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I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预测早期卒中复发严重程度的效度。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天内患者的复发事件,包括TIA复发,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和小卒中NIHSS≤3发生情况。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评估ABCD2预测TIA患者复发和新发卒中事件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收集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中,在7天内49例(10.04%)患者复发TIA[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6.78%~16.12%],48例卒中,其中小卒中23例(4.71%;95%CI 1.96%~6.37%),大卒中25例(5.12%;95%CI 2.68%~8.08%)。ABCD2评分预测大卒中发生效度高(AUC=0.76;95%CI 0.67~0.85,P <0.01),预测小卒中发生效度较低(AUC=0.57;95%CI 0.42~0.70,P =0.18),ABCD2评分高低与TIA复发风险呈反比(AUC=0.34,95%CI 0.22~0.59,P<0.01),3组间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对TIA患者早期复发和新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4-6]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分析ABCD~2评分中预测因子的作用。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中的各预测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持续时间≥10min及具有局灶体征可以进入回归方程,以此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中的卒中预测因子,最重要的是局灶体征及症状持续时间萁次为年龄、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研究hs-CRP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反应与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的TIA患者70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各级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 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分别与高危组(6~7分)h s-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0~2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3~7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而增高,以7分者为最著。结论 hs-CRP与TIA患者ABCD2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和30 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47例TIA患者发病后72 h内分别行ABCD~2评分联合头部DWI和PWI检查,随访发病后7 d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47例TIA患者中,7 d和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1例(8.5%)和27例(14.8%);ABCD~2危险度分层7 d和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均P0.05);DWI和PWI阳性且ABCD~2≥4分组显著高于DWI、PWI阴性组且ABCD~24分(均P0.05);DWI和PWI阳性组与DWI和PWI阴性组在各ABCD~2评分因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BCD~2评分中高危、DWI阳性和PWI阳性为TIA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联合DWI和PWI评分对预测TIA后7 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粤西地汉族人群中GAS6基因(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6)内含子834+7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PCR- RFLP)检测180例梗死患者和150例对照组的GAS6基因内舍子SNP 834+7G/A的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97.8%,AA基因型的频率为2.2%,而在对照组分别为92.0%和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0,P=0.015),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3.933倍(OR =3.933,95% CI:1.117~13.848,P=0.033).结论 GAS6基因内舍予SNP834+7G/A的基因多态性与粤西地区汉族人脑梗死相关,G等位基因携带者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而AA基因型可能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