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A及DSA的120例大咯血患者的资料,男性93例、女性27例,年龄16~85岁,平均52.4岁。其中108例为肺结核患者,12例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对其MSCTA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三维后处理,显示和描述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及分支类型等解剖信息,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120例大咯血患者的MSCTA支气管动脉进行统计,发现支气管动脉271支,异位支气管动脉21支,发现咯血责任血管182支。以DSA为金标准,MSCTA对支气管动脉的检出率为96.7%,MSCTA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为95.3%。结论 MSCTA能很好地发现支气管动脉,并为辅助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手术插管治疗大咯血提供了理想的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肺动脉CTA均联合应用在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血管病变引起咯血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动脉CTA、肺动脉CTA检查,对比支气管动脉CTA、肺动脉CTA检查及两者联合的诊断结果、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对病变血管征象的检出率。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栓塞治疗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查结果:在90例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支气管动脉CT检查的阳性检出42例,阴性检出48例;而肺动脉CTA检查的阳性检出41例,阴性49例,而联合诊断的阳性检出43例,阴性47例。对比支气管动脉CTA、肺动脉CTA与联合诊断三种检查方式可知,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3.33%、准确率95.56%、特异度97.78%、阳性预测值97.67%、阴性性预测值93.62%均高于支气管动脉CTA、肺动脉CTA检查(P<0.05);对比支气管动脉CTA、肺动脉CTA与联合诊断三种检查方式可知,在45例确诊咯血患者中联合诊断对于支气管动脉、肺外体循环动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畸形、肺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CTA表现,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大咯血或咯血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分析影像资料,在介入中完成非锁骨下动脉咯血责任血管栓塞治疗后,行锁骨下动脉造影,对DSA影像与术前支气管动脉CTA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例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其中9例共发现14支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异常血管,表现为:(1)血管异常增粗、迂曲、紊乱;(2)体循环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分流;(3)异常体动脉进入相应肺内病灶;(4)对比剂外溢。介入手术中行锁骨下动脉造影共找到16支锁骨下动脉起源的出血责任血管并成功栓塞治疗,其中14支血管与术前CTA吻合。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分支诊断的符合率为87.5%。结论咯血患者术前CTA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可辅助咯血介入治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肺癌血供的动脉造影CT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采用动脉造影CT(CTA)与DSA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例支气管肺癌患,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0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DSA均可见肿瘤血管显影及肿瘤染色,支气管动脉CTA(CTBA)则可见肿瘤明显强化,且强化血管位于肿瘤外带;肺动脉DSA与CTA(CTPA)均未见肺动脉分支向肿瘤供血。20例中,10例动脉DSA显示肿块所在区域肺动脉管径大小及肺血灌注正常,其CTPA则显示瘤肺交界区的肺动脉分支与肿块相贴或被肿块包埋,另10例DSA显示肺动脉管径变细、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其对应的CTPA则未见肺动脉分支显影。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供血血管,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支气管肺癌的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应经支气管动脉进行,而不必经肺动脉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其中12例接受人工血管或支架植入术。【结果】21例中1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2例正常。12例行DSA检查,仅2例CTA与DSA分级不符。【结论】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肺动脉源性咯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支气管动脉栓塞不能控制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肺动脉造影及CTA资料。结果 5例肺动脉源性咯血患者CTA均显示肺动脉假性动脉瘤,而肺动脉造影只显示其中的3例,另2例仅表现为病变肺段的肺动脉低灌注。结论单纯肺动脉造影可能漏诊肺动脉假性动脉瘤,CTA对此病具有更强的诊断能力,并对指导进一步的超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观察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来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大咯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在介入栓塞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中发现77支病变出血动脉,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中找到出血动脉83例,诊断准确性为92. 77%(77/83)。结论 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前采用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基本了解患者动脉出血位置,便于手术中尽快找到出血点进行栓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下对出血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复杂性大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2例急性大咯血患者,咯血病史1周~26年。其中支气管扩张症22例,肺炎和肺结核各2例,肺癌6例。全部病例经术前CTA血管三维成像后明确病变血管后行选择性出血动脉造影再进一步诊断,后用钢圈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本组病例大咯血均于栓塞术后即刻止血,其中32例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1例肺癌患者术后2个月死亡,1例有严重B-P分流的肺结核患者,栓塞术后48h后再次出现大咯血,经第二次支气管动脉栓塞后随访6个月后未在出血,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治疗急性大咯血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在应用了CTA三维辅助成像后将所有罪犯血管全部栓塞,止血效果、临床症状改善均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下对出血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复杂性夫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2例急性大咯血患者,咯血病史1周~26年.其中支气管扩张症22例,肺炎和肺结核各2例,肺癌6例.全部病例经术前CTA血管三维成像后明确病变血管后行选择性出血动脉造影再进一步诊断,后用钢圈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本组病例大咯血均于栓塞术后即刻止血,其中32例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1例肺癌患者术后2个月死亡,1例有严重B-P分流的肺结核患者.栓塞术后48 h后再次出现大咯血,经第二次支气管动脉栓塞后随访6个月后未在出血,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治疗急性大咯血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在应用了CTA三维辅助成像后将所有"罪犯血管"全部栓塞,止血效果、临床症状改善均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支气管扩张(支扩)并大咯血的疗效。【方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扩并大咯血21例,共栓塞病变血管28支,栓塞材料为手术用丝线段,随访观察4~26个月。【结果】11例均即时止血,1例患者术后3 d再次咯血,但量少。【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能有效治疗支扩并咯血,无严重并发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搜集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37例。采用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支气管动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7例肺癌中有36例40支气管动脉能清楚显示,显示率为97.3%;分别有3支(7.5%)来源于主动脉弓;33支(82.5%)来源于降主动脉,4支(10%)与肋间动脉共干。均显示肺癌侧的支气管动脉管径和截面积较健侧增大。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安全、无损伤、简便有效地支气管动脉影像显示方法;能真实显示肺癌的供血支气管动脉起源、数目、形态和走行。在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肋间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大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和其他可能的体循环供血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栓塞靶血管止血。结果:病灶多支供血动脉有:单独支气管动脉36例(49.32%),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共同参与供血37例(50.69%),起始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18例(24.56%)。肋间动脉是支气管动脉外最常见的病灶供血动脉。结论:肋间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对大咯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靶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在自发性脑室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进行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 在发病后24 h内完成,DSA 在发病后72 h内完成.对CTA、DSA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32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继发于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47.06%(32/68),包括动脉瘤2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1例.CTA发现31例出血继发于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45.59%(31/68),包括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1例.CTA漏诊的1例,在行DSA复查时显示为大脑前动脉末梢段动脉瘤.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和阴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A在自发性脑室出血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高,与DSA比较具有无创和良好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对大咯血治疗的疗效,探讨BAE治疗大咯血的意义及对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急症大咯血患者128例,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出血血管,其中123例行BAE治疗,5例导管无法固定而放弃栓塞。结果:动脉造影共发现病变动脉265支,其中支气管动脉159支,非支气管动脉106支,123例患者栓塞后92例(74.8%)立即止血,14例(11.3%)有效,即时有效率86.2%,11例(8.5%)改善,6例(4.9%)无效;9例患者BAE0.5个月内复发出血者,再次造影发现1例原栓塞血管再通,8例发现新的出血动脉;11例患者在0.6~3个月内复发出血量〉100ml/24h而再次造影发现3例原栓塞血管再通,5例侧支血管形成。结论:BAE可以有效的控制大咯血,达到较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不稳定;在复发出血中,出血动脉的遗漏栓塞是引起早期复发出血的重要因素,而侧支循环的形成则是引起中远期复发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104例患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CTA)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有意义(50%)的患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DSA),并与CTA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CTA未见明显狭窄,42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共检出30例(28%)心肌桥;47例患者行导管法DSA,共检出9例(19%)心肌桥,其中6例患者CTA评价狭窄程度较DSA偏轻。结论:128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诊断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结果CTA正确诊断53例,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圆锥误诊为微小动脉瘤,1例微小动脉瘤漏诊。结论CTA在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肺癌肿瘤血管CTA与DSA对照及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A和DSA评价支气管肺癌的肿瘤血管的敏感性和相关性.方法分析 93例支气管肺癌CTA及DSA图像.所有临床数据输入SPSS 12.0统计分析.结果 CTA与DSA检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一致者87 例,符合率为94.56%;CTA明显而DSA不明显者13例;DSA明显而CTAA不明显者15例;二者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CT未检出支气管-肺动/静脉瘘.结论 CTA能很好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和内部血管、肿瘤染色,作为无创手段可在治疗前提供明确帮助,并避免在介入治疗中遗漏血管;但对支气管-肺动/静脉瘘检出率有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VA微粒和/或可脱弹簧圈栓塞支气管动脉和/或肺外体循环动脉治疗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20例咯血患者,病变支气管动脉和/或肺外体循环动脉应用PVA微粒和/或可脱弹簧圈栓塞。20例患者咯血的病因为,结核8例、肺癌4例、结节病4例、支气管扩张3例、结节穿刺活检1例。栓塞后,病例随访1~23个月。结果 20例患者,栓塞的技术成功率为95%。栓塞后24h内,所有栓塞的患者咯血停止。随访中,4例患者再次咯血。2例仅弹簧圈栓塞的患者在随访中因栓塞血管再通而复发。1例肺癌患者和1例结节病患者由于病变进展新生供给动脉和漏栓锁骨下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而复发。术中,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咯血患者,栓塞术前常规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胸主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术中寻找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避免供血动脉漏栓。仅用弹簧圈栓塞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易于导致早期咯血复发。栓塞剂的选择应首选PVA颗粒,联合弹簧圈使用双重栓塞可取得即刻和长期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