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生成与胆囊癌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胆囊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用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单克隆抗体测定42例人胆囊癌组织中的MVD,并分析其与胆囊癌各种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VD与胆囊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而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MVD>54.82的胆囊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结论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胆囊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螺旋CT灌注成像评估直肠癌血管生成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对直肠癌血管生成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3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选定肿瘤平面后进行同平面两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出病灶的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平均弥散时间(MTY)、表面弥散性(PS).术后选择对应扫描平面标本癌组织4 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MVD、BF、MTT在FrNM不同分期、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BF随着病理分期的增高呈升高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23,P<0.01);MTT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缩短,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0.656,P<0.01).BV随分期增加、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呈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S随分期增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的MVD与血流灌注量之间呈正相关、与平均弥散时间呈负相关;螺旋CT灌注成像能从活体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功能,可提供非侵入性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组织中MVD进行计数.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9.2%,MVD为28.7±12.9.在肿瘤坏死区周围或肿瘤浸润边缘VEGF表达较强,MVD较密集.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高血管密度组(MVD>29)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浆膜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血管密度组(MVD≤29).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表达和MVD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按照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个因素与无空洞形成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1∶2匹配,比较空洞组和无空洞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 42例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8.6%和14.7%.单因素分析显示空洞直径和有无胸内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空洞组和无空洞组总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中的女性(P=0.040)、年龄小于60岁(P=0.032)、淋巴结转移N0组(P=0.046)、TNM分期Ⅰ期(P=0.048)的5年生存率无空洞组均高于空洞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洞直径和胸内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癌性空洞影响年龄小于60岁、淋巴结转移阴性和TNM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但是否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s)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PA mRNA在70例HNSCCs组织、2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70例HNSCCs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HNSCCs临床病理特征,分析HPA mRNA与HNSCCs侵袭,转移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70例HNSCCs组织中HPA mRNA阳性表达41例,30例癌旁组织中仅3例HPA mRNA呈微弱表达,不同组织中HP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 mRNA阳性表达与HNSCCs病理分级、侵袭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即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越差、侵袭程度越深,HPA阳性表达率就越高;有颈淋巴结转移者HP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HPA mRNA阳性者的MVD值(57.65±4.46)显著高于阴性者(35.23±4.16,P<0.05).结论 HPA促进HNSCCs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应HNSCC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细胞胀亡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胞胀亡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对6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MVD进行检测。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胀亡;结直肠癌组织中胀亡指数(oncosisindex,OI)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F=85902,P<0005);淋巴结转移组O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20630,P<005);MVD在淋巴结转移组高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组低表达(t=32733,P<0005)。MVD高表达组的OI低于低表达组(t=24108,P<001)。结论细胞胀亡和MVD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固生蛋白(tenascin,IN)和CD3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食管鳞癌组织91份及正常食管组织47份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和CD34(用微血管密度值表示,microvessel denaity,MVD)的表达.结果 (1)在食管癌组织中TN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12.331,P<0.01);(2)浸润肌层、外膜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Ⅱ、Ⅲ期组的TN表达强度肿瘤长度≥3 cm组明显高于肿瘤长度<3vm组(F=12.373,P<0.01)、浸润黏膜组(F=11.039,P<0.01)、无淋巴转移组(F=6.882,P=0.01)和TNM分期I期组(F=5.060,P=0.003);(3)食管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6.023,P<0.01);(4)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Ⅱ、Ⅲ期组的MVD值肿瘤长度≥3cm组明显高于肿瘤长度<3cm组(F=9.033,P<0.01)、无淋巴转移组(F=12.429,P<0.01)和TNM分期I期组(F=5.717,P<0.01);(5)食管鳞癌组织中TN和NVD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 TN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且与MVD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这两种指标对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淋巴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NET-1蛋白表达在膀胱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NET-1蛋白表达,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105单抗标记测定MVD,分析NET-1蛋白表达和MVD与膀胱癌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的关系,采用等级相关分析膀胱癌组织MVD与NE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VD与膀胱癌TNM分期及WHO病理分级相关(F1=17.01,F2=12.06,P<0.01),MVD高表达者预后较差(P<0.01);NET-1阳性组MVD显著高于NET-1阴性组(t=2.693,P<0.01);相关分析NET-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MVD呈显著正相关(r=0.331,P<0.05).结论MVD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之一,NET-1可能在膀胱癌组织微血管以及肿瘤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li1和β-cat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细胞核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5例癌旁组织中β-catenin和Gli1的表达.结果:15例癌旁组织中,Gli1和β- catenin在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腺细胞膜表达,极少胞质和胞核内表达,癌组织细胞核表达明显增高;Gli1细胞核表达与分化程度(P<0.05)、以及TNM分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淋巴结转移(P>0.05)无关;β-catenin核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1和β-cat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核表达呈负相关 (r=-0.386,P=0.03).结论:Gli1和β- catenin 细胞核表达上调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p1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KP2、p16蛋白在89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中SKP2、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52±13.57)%、(44.72±15.97)%,均与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1.27)%、(91.13±6.57)%(P<0.01).SKP2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病理类型,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NSCLC组织中SKP2、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09,P<0.01).NSCLC组织中SKP2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241,P<0.01),p16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正相关(r=0.144,P<0.01).结论 SKP2蛋白表达增高与p16蛋白表达降低共同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且它们对NSCLC患者的预后也有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MVD)与256层螺旋CT扫描强化增强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间经胸心外科收治并于术前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及手术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是腺癌及鳞癌)患者100例。对肿瘤石蜡标本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标染血管内皮并计数其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测量256层螺旋CT强化扫描前后CT值,将二者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①10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CD105标记的MVD计数分别为腺癌76.84±14.50、鳞癌66.36±15.4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鳞癌及腺癌平均256SCT强化增强值分别为(36.85±10.13Hu和45.23±11.67Hu),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256SCT强化增强值与其相应的MVD值均呈正相关(r=0.753,P<0.05;r=0.846,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256层螺旋CT增强值与CD105计数的MVD值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切除方式在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淋巴结切除方式的不同,将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115例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组)和纵隔淋巴结采样组(采样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并发症、N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清扫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5.98±3.05)个,采样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6.48±2.1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采样组.两组在淋巴结分期的改变、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直径>2 cm时,清扫组与采样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4.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和51.3%,清扫组均高于采样组(P<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病理类型方面,大细胞癌和腺鳞癌5年总生存率低于腺癌和鳞状细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结论 对于术中确定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可以相对减小创伤;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更有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生成与肾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肿瘤组织中的VEGF。 结果 46例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28例 (60.8%)、微血管密度(MVD)为63.64±33.20,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VEGF、MVD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VEGF阳性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MVD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阳性组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 VEGF与肾癌的血管生成有关,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Livin在人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HCC及对应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内Livin的表达情况,观察Livin蛋白与HCC病理学特点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42例HCC中的阳性表达率(73.8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76%)和正常肝脏组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9.13,P<0.05;X2=17.89,P<0.05);Livin蛋白在病理分级Ⅲ~Ⅳ组阳性表达率(85.12%)强度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组(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690,P<0.05);Livin蛋白在有转移HCC中的阳性表达率(89.4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60.89%),有统计学意义(X2=4.404,P<0.05);Livin蛋白阳性表达HCC中的MVD值明显高于Livin蛋白阴性表达HCC中MVD值(23.56±5.12/17.63±4.86;P<0.05).结论 Livin蛋白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Livi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且与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癌病人术前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7例肺癌及34例肺良性病变者术前血清及BALF中endostatin含量.结果 肺癌病人血清及BALF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肺腺癌病人外周血清及BALF中内皮抑素表达高于鳞癌、小细胞癌者;Ⅲ~Ⅳ期病人血清、BALF内皮抑素水平高于Ⅰ~Ⅱ期者(P<0.01).肺癌病人内皮抑素在外周血清及BALF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P=0.000).结论 肺癌病人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且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较血清中高且更敏感,可能有助于肺癌病人预后的评估及肿瘤分化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形成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进行染色观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有淋巴结转移者MVD、VEGF和内皮抑素表达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高(P<0.05),肺癌组织MVD、VEGF和内皮抑素表达均较正常肺组织高(P<0.05);但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的关系(P>0.05);T3 T4的原发肿瘤VEGF表达水平较T1 T2者高(P<0.05)。肺癌组织MVD、VEGF积分光密度和内皮抑素积分光密度在期、期和期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分期时MVD与VEGF呈正相关(r=0.680,P=0.023),MVD与内皮抑素呈负相关(r=-0.700,P=0.015)。正常肺组织中VEGF与内皮抑素呈正相关(r=0.620,P=0.027)。结论新生血管的形成在NSCLC的发生、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形成可能是由于VEGF和内皮抑素的平衡被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人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55例人胰腺癌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对照分析.结果胰腺癌的微血管密度平均为54.8±18.6;VEGF表达阳性率70.9%,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Ⅱ-Ⅳ期的病人,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Ⅰ期的病人(P<0.05).随访结果证明,VEGF高表达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比VEGF低表达病人明显缩短(P<0.01).结论VEGF表达水平能反映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可作为胰腺癌分化、转移与预后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Tat作用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 TIP30)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TIP30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8%和85.1%,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P﹤0.01),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7.37±2.68和21.87±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胃癌组织中TIP30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MVD值显著降低(t=-3.18,P=0.003).结论: TIP3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能通过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局限期与广泛期血清VEGF含量的变化,并同时测定正常对照组48例血清VEGF的含量.结果: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较健康对照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与有淋巴结转移结果对两组进行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广泛期血清VEGF浓度高于局限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可以作为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的辅助实验,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患者VEGF浓度高于局限期患者,提示VEGF浓度可作为分期的辅助指标.但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5(GPC5)在非小细胞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134例非小细胞肺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肺组织中的GPC5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验证GPC5蛋白在人肺腺癌组织芯片(包含75对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GPC5 mRNA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腺癌组织中较正常肺组织显著下降(P<0.001).(2)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GPC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GPC5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4)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示GPC5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长期预后相关(P =0.036).结论 GPC5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辅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