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中文版对10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间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化疗期间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受损严重,评分等级处于差和非常差的等级。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状态、躯体功能大部分处于良好状态,其中认知功能最好,89.7%的患者认知处于好和非常好的状态。在各项躯体症状领域中,57.9%以上患者有中重度的便秘、恶心呕吐、缺乏食欲、疲乏等症状,80.37%的患者认为疾病使其经济出现中重度困难。初治患者组和复发难治患者组与巩固化疗患者组相比,前两者的生活质量较后者降低。结论本研究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作初步调查和评价,为干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和综合治疗改善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对诊断为CP的66例患者综合治疗(在进行躯体性症状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前后进行焦虑及抑郁评分,观察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别。【结果】CP患者焦虑发生率为40.9%,抑郁发生率为46.97%,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改善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P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高,但随着对CP躯体性症状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认知行为治疗,其心理性症状也会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胃癌化疗患者心理护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道儒 《现代护理》2007,13(3):596-598,600
目的对胃癌化疗患者实施认知一行为疗法、健康教育和音乐疗法相结合心理护理,探讨此方法对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效。方法收集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次数进行第2次及以上者)45例,对所惠疾病已知情。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2组患者分别于第1天和第21天进行量表评分。比较2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是否有差别。结果心理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P〈0.05)。生活质量中部分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疲乏、恶心呕吐、失眠)得到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心理护理方法,可使患者焦虑、抑郁得到缓解,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明显增强,疲乏、恶心呕吐、失眠症状缓解,说明此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实施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BT)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乳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8)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同时联合ACBT治疗,对照组(n=30)单纯采用化疗药物治疗。首次化疗第1天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为(42.21±4.83)分,SDS评分为(41.43±5.62)分,对照组分别为(45.15±4.68)分和(45.78±9.2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2.19;P〈0.05)。两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疼痛、疲劳、恶心、呕吐、失眠、总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促、食欲、便秘、腹泻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化疗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ACBT治疗可减轻乳癌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9例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Stepwise回归分析。结果67例(48.2%)肿瘤化疗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非抑郁组与抑郁组肿瘤化疗患者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活质量中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丧失、便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程度、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消极应对和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食欲丧失是肿瘤化疗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对抑郁情绪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三者关系密切,提示医护人员应多关注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强化心理干预对卵巢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干预对卵巢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36例卵巢癌化疗患者分为干预组69例和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心理干预,调查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化心理干预可提高卵巢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认知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前后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2-01/2004-12在河南焦作煤业集团公司中央医院妇产科住院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25例,均知情同意。另抽取妇科一般住院患者30例为对照组:①将125例女1科化疗患者作为化疗组,根据调查问卷于化疗前1天让患者逐项填写近1周来的实际感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心理健康各因子采用5级评分,无~严重分别评为1~5分。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相关因素.化疗组化疗7d为1个疗程。在化疗的同时,同步实施认知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化疗前及化疗期间的知识宣教、帮助患者赢得社会支持、应用认知行为技术与认知心理疗法。于化疗第8大再次采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认知干预前后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护理干预效果。②对照组采用相同调查问卷于住院后进行治疗的第1大进行心理测评后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155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化疗组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与效果占93.6%,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占90.4%,病情预后占56.4%(70/125)。(参认知下预前化疗及对照组患者的各心理健康因子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及饮食睡眠因子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2.14-6.11,P〈0.05~0.01)。③认知干预后化疗及对照组患者的各心理健康因子评分比较:化疗组的各心理健康因子评分均明显改善,其中两组躯体化、敌对、人际敏感、恐惧4项因了评分相近(P〉0.05)。④认知干预前后化疗组患者心理健康各因子的自身对照比较:除精神病性及睡眠饮食外,干预后其余各因子评分均较于预前显著降低(t=2.74~6.26,P〈0.01)。结论:多种因素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下预能有效地缓解化疗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使之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12周的肺康复训练。结果锻炼12周后两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及便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弱(P〈0.05),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其他症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肺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MM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DC-CIK免疫治疗+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Tregs水平、B细胞、浆细胞比例水平变化;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3.33%(i6/30)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8/30),1年复发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9/3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25+Tregs、CD4+CD25 high Tregs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浆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CcIK免疫治疗+化疗能够改善MM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症状,降低浆细胞比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状况,探讨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病人110例.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和中文版肺癌病人生活质量量表(QLQ LC43)进行测评.[结果]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0.50分,中位数为77.50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生活质量得分: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分相对较低,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得分相对较高,情绪功能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总健康状况子量表均分为2.93 分,中位数为3.00 分.不明确性与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感觉呈正相关;信息缺乏与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感觉呈正相关;不可预测性与总体健康感觉呈正相关;MUIS总分与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感觉呈正相关.[结论]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提示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有利于提高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12例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有效7例,其中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4例。1例出现视觉模糊,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低钾血症。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程度,为临床治疗NSCLC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晚期老年NSCLC80例,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及不同年龄段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程度。【结果】联合用药方案总有效率为42.67%,控制率为90.67%;联合用药者不同年龄组的疾病控制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75岁以上年龄患者的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不适反应比65~75岁患者的不良反应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并不是联合化疗的禁忌,对于PS评分和器官功能较好的老年晚期NSCLC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效果理想,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顺铂的用量为原始剂量的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研究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6周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第1周末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其他时段评分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6周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23,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治疗各时段两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显著且与氟西汀相当,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等症状,但艾司西酞普兰较氟西汀起效更快,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不同程度首发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入选的297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242名正常人群进行测试。结果不同程度抑郁患者组在RBANS测试中总分明显低于正常组(F=24.082,P<0.001),轻度抑郁患者组测量总分低于中度抑郁患者组(P<0.05);不同程度抑郁患者组在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和延时记忆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01)。RBANS各因子与HAMD各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和延时记忆呈负相关(P<0.05);认识障碍因子与即刻记忆和言语功能呈负相关(P<0.05);日夜变化因子与即刻记忆呈负相关(P<0.05);阻滞因子与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和延时记忆呈负相关(P<0.05);睡眠变化因子与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和延时记忆呈负相关(P<0.05);绝望感因子与言语功能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程度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认知功能各因子与抑郁症状各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心理学评分。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程)并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言语流畅性试验(VFT)和画钟试验(CDT)等检查。所有病例(173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132例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41例,均按照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定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结果 173例患者中女107例,男66例,(女∶男=1.62∶1);四组间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病程及MMSE、ADL、CDT、VFT分值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教育程度低、病程长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重。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患者,其神经心理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眩晕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方法:分别对60例健康人(对照组)、67例医务工作(医务组)、89例非医务工作(非医务组)眩晕患者进行SCL-90问卷评估心理健康状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医务组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增高,有显著差异(P<0.01),医务组焦虑、抑郁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医务组比较,医务组总分和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4个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女性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躯体化上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患者眩晕病程延长,焦虑、抑郁、恐怖、躯体化的平均分值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眩晕的患者不但会出现焦虑、抑郁,还会出现恐怖、躯体化等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方法 将6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身体状况自行运动,干预组按为其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规律运动.分别在手术出院时及术后化疗第8周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老年组)和7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伴发躯体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阻滞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以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但老年组联合情绪稳定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以单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