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瑞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68-7869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将入选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2组治疗期间MACE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期间虽轻度出血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标准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30min,后持续泵入36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用药后24h及1周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ACS住院期间MACE,改善左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而引起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了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都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本篇主要讨论UA和NSTEMI。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为重要。因此,ACS的治疗关键是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作用效果强,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4.
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25例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维持静脉滴注48 h,对照组25例仅给予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0 d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均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NSTE-ACS患者临床症状、降低30 d MACE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已成为PCI术后标准抗血小板方案,但仍有4.0%~12.8%的血栓发生率;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 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更彻底、更完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导致持续性狭窄或间断性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在此病理基础上甚至进一步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严重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包括:(1)不稳定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有Q波及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3)心源性猝死。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本院的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入院即刻、治疗后24h和治疗后48h两组血清中CRP、IL-6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相关性。【结果】替罗非班组在治疗后24h和48h血清中CRP和IL-6水平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降低ACS、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从而抑制ACS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在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抑制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TXA2,实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围手术期联用盐酸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198例ACS合并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9例。观察组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住院期间及随访三个月中,两组患者均无出血性脑卒中、严重胃肠道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有皮下出血及血肿,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梗死或支架内急性血栓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围手术期联用盐酸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治疗ACS合并DM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汀类药物是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的作用,我们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的观察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院2003-2005年住院的ACS患者117例,男68例,女49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58±7.7)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8例,非Q波心肌梗死39例,Q波心肌梗死30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和心肌酶学改变进行诊断,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9例老年(年龄≥60岁)ACS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d,5d以后采血,通过TEG方法测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氯吡格雷抵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2%(34例),有10.1%(11例)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应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氯吡格雷抵抗组中无吸烟史的患者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此外还观察到女性(P=0.052)患者有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趋势。【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31.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这一现象不受年龄、合并疾病、服用药物等影响,而阿司匹林抵抗或从未吸烟的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了解其对ACS炎症抑制和斑块稳定作用。【方法】70例ACS患者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阿托伐他汀组35例,常规组常规治疗,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d3及PCI术后48 h检测血脂及hs-CRPI、L-6等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hs-CRPI、L-6两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组无明显变化。PCI术后48 h,两指标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ACS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具有抑制炎症和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人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方法]160例患者来自本院老年CHD住院患者,非CHD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高血压、吸烟史、体重指数、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对老年患CHD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单因素显示吸烟史、体重指数、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TC、TG、HDL-C和LDL-C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史、血清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是老年患者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老年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血清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和糖尿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早期防治老年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择期PCI的NSTEACS患者384例,随机分为标准瑞舒他汀组( n=191)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 n=193),于PCI前、术后24 h测量高敏C反应蛋白(h s-CRP)、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CK-MB)水平;于PCI前、术后3 d测量血肌酐(SCr)水平;记录30 d、18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两组PCI术后24 h的 CK-MB、cTnI、hs-CRP均有升高,强化组低于标准组( P <0.05);强化组术后180 d内MACE显著低于标准组( P <0.05);两组间SCr及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使用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比标准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hs-CRP水平,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术后180 d内M ACE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5.
许奕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73-1074,107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10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设2型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的差异.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冠心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I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对发生GIH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54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4例(6.73%)。并发GIH患者的平均年龄、大面积梗死比例、既往卒中史比例、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无G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H在脑梗死中是常见且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及治疗需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丁绍干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32-1534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心肾综合征(CR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CRS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确诊的138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CR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8例CHF患者中并发CRS共22例,发生率为15.94%.经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前进法)筛选出并发CRS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史、贫血、年龄(均P<0.05).[结论]高龄(≥80岁)、有糖尿病史和贫血的CHF患者并发CRS的风险性大,对以上三个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能降低C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先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301-130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同期170例普通肺炎的对照病例进行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季节、低补体状态、流行接触史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与年龄、季节、低补体状态、流行接触史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对冠心病患者GMP-140及vWF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用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冠心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超声联合药物治疗组(超声组)35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药物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vWF和GMP-140的变化,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GMP-140和vWF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GMP-140和vWF水平明显下降,超声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比较vWF P<0.01, GMP-140 P<0.05,超声组比药物组患者GMP-140和vWF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参与了冠心病的发展过程,超声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与超声的三大生物效应外还与降低血浆GMP-140和vWF浓度,减少粘附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